李克强回应民生关切 养老金保证发放没问题
2016-03-17 14:26:20 信息来源: 香港《大公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在16日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有限的时间内共回答三项社保领域问题,开诚布公地回应民生关切。李克强称,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老有所养在中国绝不能是一句空话。他还表示,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
香港《大公报》报道,近年来,有关中国社保基金不足的猜测不时泛起。与此同时,职工与企业期盼降低自身“五险一金”缴存比例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因而形成一种“两难”局面。对此,李克强表示,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适当下调“五险一金”缴存比例。
确有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
李克强指出,中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充裕的,从总体上看“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还是有适当调整的空间。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框架下,可以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适当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总体是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此前有消息称,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养老金发放已经出现困难,一些市县甚至靠贷款发放养老金。针对记者“中央政府是坐视不管还是准备为他们买单”的问题,李克强明确回应称,地方确有突出困难,中央政府会给予补助,在中国老有所养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李克强称,个别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的问题,是一地之难、一时之急。中国现在实施的是养老金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养老金的发放,确有突出困难的,只要地方政府尽力了,中央政府是会给予补助的。
李克强进一步强调,大家都有退休和需要养老的一天,这里我想做个“安民告示”,从全面长期来看,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去年中国养老保险收支结馀34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累计结馀34000多亿元,中国还有全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储备16000亿元没有动,同时还能够划拨国有资产来充实养老基金。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力争两年实现医保异地结算
针对备受关注的全国医保联网究竟有没有时间表的问题,李克强说,政府下决心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要在今年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的基础上,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
李克强还称,我们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就是要让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倒逼我们的发展,推动和检验我们的改革。
李克强论民生金句
1.地方适当下调“五险一金”缴存比例,让企业多减轻一点负担,让职工多拿一点现金。
2.我想做个安民告示……老有所养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3.我们执政的目的是为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改善民生。
4.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5.我们就是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
6.放权并不是说放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监管措施必须到位,还要防止任性、任意地检查,这样简政放权才能更有效。
7.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馀。
8.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行使权力不打小算盘
在回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简政放权方面不够“给力”的提问时,李克强指出,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李克强指出,政务公开和简政放权可以说都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中央也明确要求,要推进政务公开。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民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遗。
李克强表示,能上网的要尽可能上网。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他还称,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要用云计算技术,让“权在用、云在看”。
李克强强调,要及时回应社会的关切,要让政策的内涵透明,而且也回应民意。“我们出台一些政策,本来是为了利民、惠民,群众看不懂、有疑问,那就要解释。一些合理的建议,该修改的就要修改”。
李克强还自曝要求国务院的部长们到“部长通道”上主动发声,回答记者提问。“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朋友们的监督。”李克强说,政务公开实质上也是要让政府的权力受到监督,有利于政府提高效率,而且从制度上来避免滥用权力。
支农惠民力度不会减
在今年两会的“压轴大戏”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将超时后唯一增加的提问机会给了农民日报。针对记者提出国家会否出台更好的惠民政策的问题,李克强表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
去年9月,在内地玉米马上要收穫的时候,中央出台了新的玉米临储价格,较以往下降约二成多,结果造成农民收入损失。对此,《农民日报》记者提问,今年在粮食补贴、农产品价格上会不会有更好的政策?
李克强回应称,现在农产品价格和国际市场相比,几乎每吨要高600多元(人民币),主要还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一步还是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让农民更多地进城,有条件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这样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高,这样就使我们的农产品更有竞争力。
李克强还说,农业始终是一个弱势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对农民支持的力度也不会减。中国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在于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让他们能够富裕起来,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民生比天大 总理派定心丸
这是李克强总理的第四次中外记者会。两个多小时的答问几乎将中国面对的经济挑战、改革难点和国际热点一网打尽,贯穿其中的更是涉及十几亿中国百姓的民生话题。面对外界的种种关切,李克强不仅展现大国总理的风范,向世界传播出中国信心,更在记者会上发出一张实实在在的“安民告示”,给大家一颗“定心丸”。
对于关乎自身腰包的经济问题,很多人希望从两会确定的中国发展路线图寻找答案,对此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困难和希望并存,希望大于困难”,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会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这一掷地有声的表态,给企盼经济之春如期到来的人们率先“吹来一阵暖风”。
开放和自信,还体现在敢于直面存在问题。有媒体问及,中央政府对基层养老金问题是坐视不管还是准备为他们买单,李克强坦言“这个问题很尖锐”,他又如实告之,“确实有个别地方养老金发放困难”,为了消除民众对养老问题的顾虑,他表示要“做个安民告示”,承诺“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能是一句空话!”
谈到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下岗潮,李克强坦承心情“略有沉重”,他表示将在去产能、促发展、稳就业间达到平衡。而说到异地看病涉及的全国医保联网问题,他表示,这些琐碎事宜就是“天大的事”,皆因“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改善民生”,要用群众对民生的呼声和要求来倒逼发展,推动和检验改革。
可以说,总理的真诚答问,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心民意不可违”的执政理念;那些朴实的言语,坚定的承诺,更彰显了以民为本、亲民务实的执政情怀,让听者如沐春风,如浴暖阳。
而让港人同样感动暖心的是,面对“香港出路到底在哪里”的问题,李克强不仅重申中央将全力支持香港加快发展、增进香港民众福祉,信心满满地表示“我对香港的前景看好”,更特别在回答别的问题之后,特别“插播”补充对“深港通”的回应。
有媒体留意到,从李克强将“适时启动‘深港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回应大公报提问说“深港通、肯定通”,再到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深港通将于下半年推出”,加上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的“特别补充”,本次全国两会上,高层关于“深港通”的回应多达四次。如此“高频率”强调,足见中央对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关切和决心。
记者会结束后,有记者高呼“总理对股市是否有信心”,李克强笑着回应,“你们有信心,我就有信心。”这一回答,可谓又为股民们派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