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为什么说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

2019-10-18 19:25:3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首次国内考察的第一站,是河北雄安新区。时隔两年,再赴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已由顶层设计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1月16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仔细听取新区总体规划、政策体系及建设情况介绍。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雄安新区考察,并在安新县召开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同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由此,这项被称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新城计划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搜索量暴涨700% 中国最年轻国家级新区“火了”

河北雄安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9个国家级新区中最“年轻”的,也是最“火”的。

自2017年4月1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就成为关注焦点。百度搜索显示,与2017年4月份相比,“雄安”搜索指数暴涨了近700%。近一年来,进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游客、市民已经超过270万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1个党政代表团到雄安新区考察。雄安新区还吸引了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和外国驻华使节团、跨国公司代表团、欧盟驻华代表团,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团队进行访问。中央、国家各部委,以及各大央企、高校也不断“牵手”雄安,提供各类支持,广泛开展合作,甚至进驻雄安。

雄安为什么如此受关注?除了雄安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国家战略的重要落子外,更因为在她身上,可以捕捉到关于未来的信息和发展方向——雄安新区承载着打造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的使命,肩负着谋求区域发展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将在这里探索、产生。透过雄安,可窥见未来的影子。

雄安:建设现代新城 培育经济新引擎

古语云,“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设立雄安新区,就是谋时顺势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亟须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指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同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又重点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破题”,习近平熟思审处。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设新城。同年4月2日和4月30日,习近平先后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他再次强调,要深入研究论证新城问题,可考虑在河北合适的地方进行规划,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城。

这个新城选在哪里?以何种定位出现?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多次组织国务院有关部门、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有关方面召开会议,多轮对比、反复论证选址。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的汇报并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他强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一次次重要讲话、一场场科学论证、一步步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设立新区的战略思考不断深入,构想逐渐变为现实。

2016年5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审议《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有关情况的汇报》,“雄安新区”首次出现在汇报稿的标题之中。

“雄安”,“雄县”“安新县”各取一字,体现了地域特色,既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又契合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为什么选择雄安?

规划建设新区事关发展全局,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新区选址综合考虑区位、交通、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保障、环境能力、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

雄安新区容城县。 李兆民摄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且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的半小时通勤圈;同时具备空港优势,距离北京新机场约55公里,完全可以满足高端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雄安还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境内多条河流交汇,土地水利环境地质支撑条件优良,生态良好,发展空间充裕。

此外,雄安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低、建筑少、开发度低,可开发建设的土地较充裕且可塑性强。

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让雄安具备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解决“大城市病”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的条件。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深圳、浦东和雄安呈梯度而上,分别占据全国南、中、北三个维度,这将合力推动中国实现全局均衡发展,改变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状况。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是对雄安的期冀,也是要求。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雄安新区这片经济活力带将寻求催生出京津冀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发展活力。

雄安新区新在哪里?能给百姓带来什么?

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如何创新?年初在雄安新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

早在2017年于安新县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要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

谋定后动,规划引领。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建设,雄安新区坚持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这背后,倾注了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共计3000余人的心血。目前,“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四梁八柱已基本完成。

从规划开始,雄安新区就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构建蓬勃内生、发扬传统、自信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形成“雄安标准”,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世界”。

如何实现?参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透露,雄安新区以组团式布局解决城市“摊大饼”问题,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组团内功能混合、职住均衡,通过互联互通、高度一体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支撑组团式空间布局。

城市的核心是人。雄安新区的建设,紧紧围绕“人”谋篇布局。《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介绍说,雄安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活力社区,营造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形成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在这里,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归属感。

为了这份归属感,在城市起步阶段,雄安就做了系列探索,开创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先植绿,后建城。雄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作为优先工程大力推进,植树造林项目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在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之前率先启动;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探索全新的房地产改革道路,控制房价,保障民众住房需求;探索实行积分落户制度,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创新考评机制,建立容错机制,推行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激发创新活力的人事、薪酬、户籍、养老等政策;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率先试点区域禁燃油车,推行绿色出行理念;创新采用“先地下,再地上”的建设方式,注重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增强城市内在吸引力;高度重视公共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借鉴吸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雄安将改革创新和高质量高标准融入到新区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在规划、建设理念上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不断探索解决高污染、高能耗、高房价、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的“中国方案”,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恰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晓江所说,雄安要“着力解决好城市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应有之义”。

不断的探索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雄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规则和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先行先试,力图在“深水区”中趟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以新破局”,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为建设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之城探索经验。

航拍绿意盎然的雄安市民服务中心。 李兆民摄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大量管廊地下藏,地底通道汽车穿梭忙,行人休闲走在马路上,街道两边传统特色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被绿树隔离带包围的白洋淀碧波荡漾……”徐匡迪院士这样描述这座未来之城的模样,崭新的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空间让人向往。正如朱荣远所说,“我们在雄安打造的,不是生态景观,而是生境。”

这样的生境,正在一步步由蓝图变为现实:新区空气质量、水质持续改善,雄安55所学校、48家县乡医疗机构与京津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95%的事项实现“雄安事、雄安办”,新区骨干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开工建设,仅今年就要推进69个重点项目和20个配套服务及企业类一般性项目。同时,雄安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方面,已迈出坚定步伐,目前登记进驻雄安新区的企业达3069家,首批进驻市民服务中心的26家高新技术企业,90%来自北京。

随着9月底京雄城际和京雄高速北京段通车,京津冀交通网络联通将加速,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正在成型。

雄安新区白洋淀。 苏丹丹摄

“空气好了,环境越来越好,呼吸都顺畅了。”

“以后在家门口就能看北京的专家,再也不用带着老人折腾来折腾去了。”

“没想到孩子有一天能上北京名校老师的课!他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孩子变化很大,变得爱学习了。”

“课堂变得更有趣了,课外活动也更丰富多彩,眼界开阔了,发展更全面了。”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领上养老金。要不是新区,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住上楼房。”

无人驾驶、无人超市、“被动式建筑”、智慧课堂、AI教育实验室、远程医疗、“一站式”政务等先进技术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生活。

……

千年大计,必作于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细微变化,犹如星星之火,正慢慢在雄安蔓延,并不断向周边、向京津冀乃至全国蔓延,在不远的将来,它们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傅首清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为对接学校揭牌。 汪军摄

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已经展开。 马亚南摄

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是这“星星之火”的“东风”。借着“东风”,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在走来。这里,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千年大计,表达了中央推行此战略的决心和定力。雄安新区的建设,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任,同时也吹响了新征程、再出发的响亮号角。循着号角声,一座座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不远的将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