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办国办都发文了:这两个地方的人 有钱也挖不得

2019-06-15 20:31: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这两个地方的人,有钱也挖不得

“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就剩一卡车。”

近些年,关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流失的讨论不断。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两地区人才形势严峻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东北地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人才,而人才流失,当地经济恐将首当其冲。

此前有媒体统计了中国各省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GDP数据后发现,最近十年,东北省份增速靠后。其中,辽宁2008年时GDP约为1.37万亿元,2018年为2.53万亿元,十年间仅增长了0.85倍。

而这十年间左右,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也大幅增加,十年间流出人口约达100多万,且据官方消息,在流失的100多万人口中,高层的、管理层的和生产线的骨干力量占了多数。

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失虽不及东北地区触目惊心,但其高校人才的流失也引起了广泛关注。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直言:“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以兰州大学为例,兰州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据媒体报道,在兰州大学培养出的19名两院院士(不含只在校工作过的教师)中,目前仅有1人仍留在该校任教。绝大部分已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东部地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另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4年,该校共流失副高职称以上人员近40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表示,人才匮乏是导致中西部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教育资源本来就有限,人才再加剧向其他地区流失,将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历史和现实原因

陈耀告诉国是直通车,这两个地区人才流失有共同原因。现实原因在于,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目前还不及东南部发达区域,而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对人才更具吸引力;历史原因在于,两地区由于此前长时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相比东南部沿海城市,计划经济迹象浓厚,僵化的企业机制不利于人才发展。这一点,东北地区体现更为明显。

陈耀说:“目前出现了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情况,不能只看到人才流失,更要深思人才流向背后的原因。”

此前发布的《中国顶尖青年科研人才流向排名》分析结果显示,经济越发达、越富庶的地区对顶尖青年科研人才明显更具吸引力,北京、上海等GDP排名靠前的省份在吸引人才的排名上依然名列前茅,而同样坐拥双一流A类高校的哈尔滨、长春、大连、兰州等地则明显吸引力较弱。

而在人才自身价值实现程度方面,在《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报告(2017)》中,设有用以评估当地现有人才资源潜力是否得到有效释放以及人才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的指标“人才效能竞争力”。在该项指标排名中,东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在八个经济区排名分别是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分别得分61.85、60.31,远低于平均值66.12。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以明显优势领先,位居榜首,其次就是南部沿海地区位列第二。

除了经济和人才成长环境因素外,面对上述提到的高校人才流失问题,韩民表示,随着近些年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行,部分高校违背了该政策原意,加剧了对中西部、东北地区人才的争抢。

“‘双一流’建设是为了鼓励更多学院提高自身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但是有些学院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评选资格或扩大自身优势,就开始直接从其他院校挖人。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待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存在不及这些院校的情况,这就给了他们挖人的动力和基础,导致两地区高校人才的大量出走。”韩民说。

人才要从“不能抢”到“不愿走”

留住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人才,这并非官方首次发声。

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就已经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研究员施戍杰表示,官方的发声,有助于刹住既有评价机制下的“掐尖”乱象。但从长远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留住人才,还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用“软环境”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陈耀指出,聚才留人要从“引”和“留”两方面入手:

引才方面,在政策鼓励之下,地区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保证机制,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求职机会;

留才方面,“事业留人”是关键。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条件之外,应加大力度建立人才事业上的配套体系,为其提供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建立更有效的评价机制等,给足人才发展的空间。

韩民则建议,除了部分常规“套路”,地方吸引人才还要打好“特色牌”。“目前很多人才引进条件大同小异。实际上要吸引人才,还可以利用当地人文、地理等独特条件。很多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都对环境有要求,地方政策可以利用这个思路,找准自己的定位,吸引人才。”

当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也正在大力改善自身的人才引进方式。

兰州大学发文称,为进一步吸引人才,该校打破了人才资历年限壁垒,设置了“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直接转为教授。同时,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还设置了“青年研究员”岗位,年薪34万元,通过五年考核期后即可转正。通过此类下放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方式,兰州大学目前已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东北多地也已经正式出台人才新政,力度不小。其中,辽宁省发布《关于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显示,引进人才一次性每人最高奖励可达百万元。此外,不仅人才有奖励,推荐了人才也有奖励,最高可奖励30万元,为此还设立了“辽宁引才大使单位”和“辽宁引才大使”的荣誉称号。

来源:国是直通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