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英雄壮举撼边陲

2019-05-21 18:46: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大马’,我带你试试塑胶跑道,咱部队还没有呢!”

山城重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春雨初歇,战友重逢,一场3公里夜跑成了最隆重的纪念。

“大马”名叫马玺君,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而他的战友,正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几个月前,他们一起在云南边境从事和平年代离危险最近的工作——扫雷。2018年10月11日,在处置一枚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加重手榴弹时,杜富国对同组作业的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独自上前排弹。没想到,排弹时突遇爆炸,杜富国用身体挡住弹片,保护了战友,自己却身受重伤……

虽然从此身体不再健全,但杜富国从不后悔。即使再发生一次,他依然会说“让我来”!

夜色中,杜富国和马玺君跑得十分尽兴。看着满脸汗水的杜富国,代表战友前来探视的马玺君内心充满敬重:杜富国虽然失去了双手和双眼,但依然是那个执着、坚定、乐观、向上的好兄弟。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上雷场”

康复中的杜富国心中始终想着扫雷。

负伤后刚苏醒的那些天,他总是对医护人员说:“我得加强锻炼,让自己好得快一点,这样就能早点回去扫雷了。”

虽然双手已截肢,杜富国仍没有放弃。他对前来探视的分队长张波说:“现在科技很发达,装上智能手,还可以排雷。”

当得知眼球也将被摘除,不能再上雷场时,他依然牵挂着扫雷。他说:“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扫雷工作。”

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在回答主持人提问时动情地说:“战友们,对不起!原谅我再也没有办法跟你们一起上雷场了,请你们替我继续完成任务!”

8年多的军旅生涯中,杜富国有3次重要人生选择,每次都选择了生死雷场。

第1次,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的他,主动选择进入更具挑战性的扫雷队。第2次,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能不错,觉得炊事员岗位更适合,但他坚持要到扫雷一线。第3次,排雷遇险,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

一次次做出这样的选择,到底为什么?

答案,写在他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当云南边境第3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时,他立即报名。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他这样写道:“加入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

答案,流露在他与战友的对话中。2018年9月,一名服役期满的战友私下问杜富国“走不走”,杜富国答道:“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从此,那名战友再也未提退伍的事。

答案,饱含在边疆人民的泪水里。驻地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告诉记者,在当地,饱受雷患之苦的“地雷村”比比皆是,扫雷队来了后,猛硐乡再也没发生过人员和牲畜触雷事件。得知杜富国受伤,村民李云孝、钟仙红、钟仙艳等人带着自家的土鸡蛋,在大雨中颠簸7小时赶到医院探望:“杜班长是替我们冒的险,替我们受的伤,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或许,“英雄”这两个字有太多的内涵,但对于杜富国来说,它只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信念。曾有人问杜富国:“你后悔去扫雷吗?”杜富国摇摇头,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上雷场!”

“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

每天早上,杜富国牙齿、残臂、脚掌并用,基本能自己穿衣、洗脸。今年3月初,当他可以逐渐分辨物体的大小、软硬、温度,可以拿起水杯、橘子和花朵时,他将两枝康乃馨送给了医生,将一朵玫瑰送给了妻子王静。

“他从小自立,负伤后也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父亲杜俊说,杜富国作为长子,从小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看到邻里乡亲有需要帮忙的,总是主动上前,大事小事尽心尽力,大家都夸他懂事。

杜富国把这种热心与担当带到军营。休息时间,他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战友有困难时,他拿出300元、500元甚至上万元帮助;在驻地,他常常为乡亲搬物资、修水电。他说:“活总得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能轻松一些。”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但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水龙头漏不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告诉记者,扫雷队有个传统,新同志第一次进雷场,必须由党员干部在前面带着。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着我的脚印走!”大队长这样教会了中队长,中队长教会了班长,班长又教会了战士……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有人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什么,杜富国诚恳地说:“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带头干!”

如愿获得“走在前面特权”的杜富国,正是用“让我来”的行动践行他的入党初心!

在扫雷大队,杜富国干的活最多,背的装备最沉。扫雷大队四队队长李华健说:“‘杜富国’这3个字,是对讲机里呼叫频率最高的。他总是忙不完,大家都叫他‘雷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要走6公里山路,战士们背着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个弹药箱近30公斤重,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多扛。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官兵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被泥石流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出,递给战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水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水中蹚路。之后,又和战友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从河里上来,杜富国的腿上,被洪水中的木头杂物撞得淤青。

2019年春节前夕,康复中的杜富国突然想写字。当杜富国用两只胳膊接过钢笔,弯下身子一笔一画写下“春节快乐”4个歪歪扭扭的字时,周围的人被感动了。一旁陪伴的战友张鹏说:“前往医院探望的人想给他安慰,却总是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做了就要做好,还要做到最好”

2018年11月24日,扫雷大队为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他习惯性地举起右臂,向颁奖者致以无手的军礼。

空荡荡的衣袖、庄重的神情,瞬间让亿万网友感动流泪。人们给“无手的军礼”赋予许多含义,但在杜富国看来,他的动作很简单:“我是军人,条令规定这个时候就是要敬军礼。”

负伤住院后,杜富国依然坚持军营一日生活制度,起床、学习、体能训练一如平常。在跑步机上,他3000米跑的最好成绩达到13分08秒,残臂完成平板支撑能坚持1分20秒。

“做了就要做好,还要做到最好”,这是杜富国的口头禅。在大伙眼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国不算天资聪慧。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在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中全队垫底。但就是这样一名略显笨拙的兵,却有自己的做事原则——执着。

为了掌握扫雷知识,他加班加点背记,书上满是圈圈写写,考核成绩从32分到70分,再到90分,有时候还考满分。扫雷四队教导员凌应文说,如果将他的分数按时间轴连成线,简直就是一个士兵的成长曲线图。

为练强探雷针手感,临战训练中,杜富国每天要练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草皮翻了个遍,胳膊酸得都抬不起来。分队长张波说,有段时间每次吃完午饭,都会看到杜富国一个人在外面“戳”地雷。

他还请战友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在综合考核中,杜富国的课目成绩全优。

杜富国还创新了一些提高扫雷效率和安全性的小招法小发明:琢磨“田”字分割法,把大块的雷场分割成小块,便于多个作业组同时作业;为提高转运爆炸物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他制作10多种存放爆炸物的沙箱……

“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这是扫雷大队对杜富国的评语,也是杜富国成长进步的深切体悟。入伍以来,他被5个单位争相选调,先后干过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每一次角色转换都认真对待,多次获嘉奖,曾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如今,杜富国把执着用在学习播音上。每天除了做康复治疗,他还练习普通话。妻子王静陪他听教学录音,练习吐字、发声,一字一句都格外认真。“播音员就要有播音员的样子。”杜富国说,虽然自己离专业播音员差得还很远,但他相信,“就像当初学扫雷一样,即使从零开始,只要不断坚持,一定能进步。”

“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在西南医院的医护人员眼中,杜富国是个“开心果”:平时会主动和大伙儿聊天,还很喜欢开玩笑,因而病房里总是笑声盈盈、暖意融融。

受伤之初,杜富国的手臂常有“幻觉痛”,感到手还在,“手指头”会痛。这种疼痛有多痛?陪护战友刘新未问医生,医生答复说:“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痛。”

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医生嘱咐:“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说一声苦,笑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每隔10天左右,杜富国还要一次性注射20针以上的瘢痕消退针,针针注入神经血管密布的瘢痕深处,杜富国强忍剧痛,每次打完针,都笑着感谢护士。

杜富国的坚忍与乐观,让父母心疼。他们记得儿子手术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爸、妈,我没事,放心。”声音虚弱,却平静有力。

医生决定告知他将要被截去双手、摘去双眼时,担心他心里接受不了,还特意请来心理干预专家。那天,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可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平静地说:“医生,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当晚,大家担心杜富国想不开,陪护人员从1人增加到2人,由亲人和战友轮流守夜。意外的是,杜富国第2天起来一切如常,还主动和大家聊天,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地。

为什么身体上明明很痛,却从不喊一声痛?杜富国妈妈告诉我们:“儿子从小懂事,当兵后更是报喜不报忧。但我知道,他笑、他说没事,就是不想让别人难过流泪。”麻栗坡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说,在杜富国身上他们看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2018年12月14日,杜富国迎来27岁生日。云南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丹来帮他圆“播音梦”。李丹为杜富国戴上耳麦,传授他播音知识,随后带着他朗诵《老人与海》。看到这一幕,身旁的人落泪了,大家为杜富国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而高兴。

朗诵完毕,杜富国还为前来祝贺生日的医生护士唱了一首《壮志在我胸》,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也为自己加油鼓劲——

“管那山高水也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歌声在病房回荡,鲜花在悄然绽放。有束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祝愿你早日康复,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遂。”

上图: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庄严敬礼。张永进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