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2019-05-16 16:57:3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草木生长,共襄盛举。15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现场聆听。

“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站在亚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为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和平发展提出中国主张、贡献文明方案,赢得各方广泛赞誉。

挖掘文明力量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习近平主席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时代之问。

“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开宗明义,深刻阐明文明对现实世界的推动作用。

首创性,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大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域内外代表2000余人就治国理政、维护文明多样性、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各国民众广泛参与。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对世界各国数千年来密切联系的深深致敬。”听了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用“历史性”一词描述这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呼吁以对话交流的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抵制固步自封的倾向。

“纵观当今世界,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恰逢其时。”新加坡总统哈莉玛认为,以大会为平台,各方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创造和而不同的社会,通过文明互鉴推动和谐、和平与繁荣。

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回顾亚洲文明的悠久历史,列举亚洲文明的辉煌成果,展现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的历程,阐明亚洲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贡献,进而首次提出“文明自信”的概念。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积淀下深厚多彩的文明,拥有全世界67%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引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亚洲有充分的理由增强文明自信,这也是亚洲文明之间、亚洲文明同域外文明之间进行平等交流的重要基础。

“亚洲文明起源相似、发展历程相近,拥有共同的发展未来。我们的团结、和谐相处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于能否理解、了解彼此文明。”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说。

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

“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习近平主席用三个“期待”概括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与会嘉宾强烈共鸣。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说,当今世界一些冲突问题令人担忧,严重影响文化可持续发展甚至是人类命运,因此最紧迫的是加强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为互学互鉴创造条件,共同推进发展进程。

宣示文明主张

“相异的文化有可能构成一个共同体系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主席的话深刻揭示了文明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从文明视角、精神层面挖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前进动力。

四点主张,为文明交流互鉴指明路径——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人类文明之美在于对话。”亚美尼亚有着2500多年文明历史,总理帕希尼扬说,不断开放交流、互学互鉴,是通往各国和平共处的必由之路。

“西方正在向东看,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是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和谐共处之道。”受邀与会的欧洲文明古国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

一系列务实举措,呼应不同文明国家人民的期盼——

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

同各国加强青少年、民间团体、地方、媒体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创新合作模式;

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

以文会友,以文富人。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动委员会执行主席霍启刚说,青年人充满活力和想象力,引导青年理解亚洲文明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把文明交流互鉴的接力棒传递到他们手上,尤为重要。

“多样、交流、互鉴、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他对习近平主席演讲的理解,“未来哪个文明发展得更快更好,就看哪个文明更加开放包容。”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

“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真正的文明,是通过交流相互借鉴,创造持久和平与人类和谐。”在帕夫洛普洛斯总统看来,现在有些人鼓噪“文明冲突论”,这显然是狭隘的,“我相信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个新平台将实现合力,创造出共同的未来。”

从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到埃及卢克索神庙,从新加坡圣淘沙,到泰国曼谷玉佛寺、希腊雅典卫城……习近平主席出访中,探访当地文明古迹,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理解。

15日上午,新加坡总统哈莉玛和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在演讲中不约而同提到中国在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榜样”作用。

哈莉玛总统说,中方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有助于各方探索如何更好让世界人民受益。

“任何国家的文化和文明都不应该受到任何的国际约束,我们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大会具有重要地区和国际意义,这对斯里兰卡十分重要。”西里塞纳总统说。

肩负大国担当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今天,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中国同亚洲、同世界的关系。

这是来自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启迪——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五千多年悠久的中华文明,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向世界提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密码。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习近平主席纵论古今,阐述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奥秘——兼收并蓄。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晓国表示,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解释了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根脉、源泉和发展进程,阐明了中华文明同亚洲文明、世界文明的深刻关系,聆听之后充满自信、无比自豪。

这是心系人类未来发展的大国担当——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这个大会,距离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不到一个月时间。来自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外宾参加了论坛。各方达成的具体成果清单高达283项。

中国方案、应者云集,背后是中国理念的强大感召。

“我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西哈莫尼国王表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都是“实现构想的务实行动”。

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以启迪人心的理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为世界发展注入动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帕夫洛普洛斯总统说,希腊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世界文明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评价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在国际上重信守诺,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建堂说,“君子和而不同”,这种丰富的包容性,对推动当今的全球良治、减少冲突、迈向和平具有深远意义。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