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美俄军事对抗气势凶套路深

2019-03-28 01:05:14 信息来源:中国国防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美军RC-135侦察机

3月以来,受《中导条约》争端、欧洲军事态势演变和美国国内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美俄两国在欧洲地区军事博弈进一步升级,通过抵近侦察、前沿部署和武器研发等方式相互施压示强,双方军事对抗的风险加剧,欧洲地区安全稳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军事对抗升级

近期,美军战略武器平台频繁在俄罗斯边境示强,俄罗斯对此毫不示弱,坚决采取有力举措予以回击。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3月16日报道,根据俄军雷达平台监测数据,当地时间3月15日16时25分,美国空军1架B-52H战略轰炸机飞越波罗的海,靠近俄罗斯边境,并对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基地进行模拟攻击。仅一周后,美国空军1架RC-135侦察机3月22日从希腊起飞,在飞越黑海和保加利亚领空后,于14时25分对克里米亚南部地区实施侦察。

美国国防部3月11日宣布,美军未来将不再受《中导条约》限制,开始制造陆基巡航导弹部件。3月17日,五角大楼表示,美军计划8月测试1枚射程为10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11月测试1枚射程为3000至4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上述两款导弹都被《中导条约》所禁止。3月18日,五角大楼宣称将在2020财年花费14亿美元(约合94亿元人民币),为美国陆军采购10193枚火箭弹。这批火箭弹采购数量比2019财年的8101枚增加了26%,比2018财年的6936枚增加了47%。

对于美军的上述举动,俄军的反制举措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俄军强化前沿军力部署。俄新社3月18日报道,俄罗斯已在克里米亚部署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图-22M3轰炸机,“该轰炸机能够轻易突破欧洲国家的防空系统,攻击范围可覆盖欧洲所有地区”。而在图-22M3轰炸机之前,俄军的苏-27和米格-29战机、S-400防空系统以及“堡垒”岸基反舰导弹等先进武器已入驻克里米亚。

另一方面,俄军加快“撒手锏”武器列装进度。美国媒体3月22日援引美国情报官员的话称,俄军一处训练场部署了20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测试弹。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装备有“匕首”导弹的米格-31战斗机机组人员已在黑海和里海水域进行380余次空中巡逻,并在复杂天气条件下成功完成测试,击中1000公里外汽车大小的目标。美国媒体指出,在“匕首”导弹于2020年服役后,俄军在欧洲的战略威慑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对抗蕴藏复杂动因

自冷战以来,美俄(苏)两国多次在欧洲地区“剑拔弩张”,甚至险些擦枪走火。结合近期欧洲安全形势、美俄关系及美国国内相关情况,美俄本轮军事对抗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中导条约》争端是重要诱因。应该说,美国2月1日宣布将退出《中导条约》并启动为期6个月的“等待期”是此轮美俄军事博弈的重要导火索。作为欧洲安全的重要“稳定器”,《中导条约》若被终结,对欧洲国家来说不啻为一场噩梦。正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在瑞士日内瓦出席联合国裁军会议时所说,美国如果退出《中导条约》,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大规模军备竞赛,甚至引发核战争。也就是说,俄罗斯之所以加快推进“匕首”等“撒手锏”武器的研发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防范美国试射甚至在欧洲部署《中导条约》所禁止的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

其次,欧洲地区军事态势演变是重要外因。近年来,美国在欧洲地区加速推进对俄罗斯的战略围堵,在罗马尼亚等国部署反导力量,在欧洲大陆加快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更换频度,多次与盟友和伙伴在俄罗斯周边开展大规模联合演习。近期,马其顿不顾俄罗斯警告,成为北约第30个成员国,北约东扩“再下一城”。作为苏联在冷战时期重要的“卫星国”,波兰主动向美国“投怀送抱”,请求美国在波兰部署美军常备部队,美国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宣布“超过1500名美军官兵正迅速进入波兰,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陆军首次实行向欧洲的快速部署”。应该说,欧洲地区的军事态势演变正向着越来越不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因此,俄军不得不通过强化在克里米亚等地区前沿军事存在的方式,遏制美国的战略围堵企图。

最后,特朗普的政治算计是重要内因。近年来,美俄军事对抗常态化,此次之所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是因为美军抵近侦察“尺度过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本人精明的政治算计。一方面,“通俄门”调查给特朗普带来巨大压力,美国在军事上向俄罗斯示强有助于衬托特朗普的“反俄”形象。尽管负责“通俄门”调查的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22日已向美国司法部部长提交最终调查报告,但民主党提出异议,要求公开报告。另一方面,五角大楼近日提交了2020财年高达7500亿美元(约合5.03万亿元人民币)的国防预算,其中“欧洲威慑计划”(旨在强化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的开支受到削减。美国此举并非是为降低在欧洲的战略威慑能力,而是希望通过营造俄罗斯“大兵压境”的氛围和美国“袖手旁观”的姿态,逼迫欧洲盟友为保安全而向美国低头,交纳“比之前多出5至6倍的保护费”。

斗而不破或成常态

展望未来,由于双方结构性矛盾根深蒂固,潜在冲突点不断增加,加之两国国内当前敌视情绪较为浓厚,美俄在欧洲的军事对抗短期内很难偃旗息鼓,战略博弈很有可能会常态延续。双方将继续加速推进战略武器研发,加大精锐作战力量前沿部署力度,增加抵近侦察频率,强化与盟友间的军事合作和联演联训,以期在欧洲塑造更为利己的战略环境和军事态势。欧洲地区未来的军力布势或将更具对抗性,军事对抗风险或将持续上升,安全环境也可能进一步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欧洲安全形势前景不容乐观,但美俄两国仍会尽力避免将“冷战”变成“热战”,“斗而不破”将是美俄未来在欧洲军事对抗的“新常态”。这一方面是因为规模庞大的战略核武库是美俄战略稳定的“定海神针”,双方的军事对抗甚至冲突必须维持在可控的低烈度范围内。另一方面,欧洲和平稳定符合美俄两国的根本战略利益,美俄两国咄咄逼人的军事态势更多是为己方在未来的军控谈判中赚取更多的“筹码”。伴随着双方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欧洲安全格局的演变,美俄两国在欧洲的军事对抗终会“降调”,欧洲大陆国家未来也会在大国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与稳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