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保障官兵睡上安稳觉

2019-02-02 00:44:3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6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之役,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上忍受着低温的折磨,期盼着漫漫寒夜早些过去……”每每翻阅这段军史,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室主任马天都格外痛心。他清楚,对于在寒区作战的官兵而言,一套轻便保暖的野战卧具是何等重要。

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

1月下旬,记者跟随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来到黑龙江漠河,在陆军某边防部队的配合下,开展极寒条件下某型野战卧具寒区试验。

“这里的最低温度低于-50℃,越冷越能检验装备的适用性!”这天夜里,北风呼啸,记者被冻得恨不能蜷缩成一团,马天却一脸兴奋。

“准备宿营!”参试连队副连长刘迪一声令下,官兵在室外冰雪地面上迅速扎起单兵帐篷,鼓起睡垫,钻进睡袋。

此刻,挂在帐篷外的水银温度计显示温度为-26℃。

“装备战场试验是检验装备战技术指标和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是形成战斗力的试金石。”马天告诉记者,“实验室也能提供较好的模拟环境,一定程度加快研发进程,但很多隐患常常在野外极限条件下才会暴露,所以必须经过真人现地测试。”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等兵小彭那边便出现了状况——由于户外太冷,睡垫的充气袋变硬,导致操作难度增加。原本只需要2分钟的充气过程,他用了近6分钟才勉强完成。

面对这个问题,工程师任鹏飞认真在记录本写下“要增强充气袋材料在严寒条件下的耐低温性能”,并打上一个三角符号以示重点。

为有切身感受,在征得任鹏飞的同意后,记者也侧身钻进单兵帐篷体验。

帐篷空间正好容纳一个人,睡垫非常柔软,拉上睡袋拉链后,记者从头到脚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鼻子和嘴巴露在外。不一会儿,记者明显感觉到身子逐渐暖和起来。

“任鹏飞工程师将和大家一起参试,过程中感觉哪里不舒服,马上提出来,随时有人处理!”原来,为确保参试人员安全,避免发生冻伤等意外情况,项目组不但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及时处置突发情况,还组织科研人员全程试用体验。

“13号参试对象,胸部温度36.10℃、大腿温度36.09℃……”试验开始后,负责温度测试的工程师李晨明启动电脑中的温度数据采集系统,接收无线温度传感器传来的数据。

“为了最大限度检验装备性能,试验测试将从现在开始,持续到明早6点。”李晨明介绍,为定量检验装备效能,他们采取实时监测参试官兵胸部、前臂、大腿、小腿、脚趾5个部位体温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深夜,鼾声陆续从帐篷中传出……

“看起来,官兵睡得还算香甜!”李晨明将自己裹在大衣里,盯着电脑屏幕自言自语。

凌晨3点,马天从帐篷中钻出。

“情况怎么样?”“基本上都处于睡眠状态,中间有个别人醒来,但也能很快重新入眠。”

马天露出满意的神情:“你休息会儿,我来替你采集数据。”

“我们军需工程技术人员也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马天讲起了一段往事——

那年,为测试某型巡逻被装性能,他带队赴新疆阿勒泰进行冬季试验。为获取极限数据,他跑到山顶测试,因为那里风更大、气温更低。

寒风如刀,科研人员和战士们同走巡逻路,一边采集数据、一边听取官兵意见。不久,他们又转战西藏墨脱的山地丛林,接受崎岖地形、暴雨、泥石流和旱蚂蟥的考验。

“外场试验机会难得,必须尽可能采集有效数据,听取官兵意见建议。”马天感慨地说,“军需装备与官兵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性能上毫厘之差,战场上天壤之别!”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参试官兵陆续从睡梦中醒来。再看温度计,室外温度已达到-35℃。

“这个睡袋真暖和!”走出单兵帐篷,不少官兵竖起大拇指。

“睡得不错,就是醒来感觉后背有点凉。”原来,为了检测装备的极限性能,任鹏飞在测试中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按照设计要求,原本应当将两层睡袋配套使用,他却只用了一层睡袋进行试验。

“这说明单层保暖型睡袋基本上能够满足野外宿营要求。”说完,任鹏飞伸了个懒腰。晨光中,他的身影在雪地上拉得老长……

上图:某型野战卧具试验现场。

本报记者 邵龙飞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