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突击,朝着中国陆军腾飞的方向

2019-01-21 20:05:2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开栏的话

时光是忠实的记录者,也是伟大的见证者。当2019年的日历翻开,又一个新春即将到来,又一段改革强军新征程已开启。

年味渐浓,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奔向家的方向,准备欢庆团圆。然而,共和国军人们正步履匆匆,在位于大江南北的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砥砺前行。

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成长的沃土。为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指示精神,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结合贯穿全年的“记者在战位”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开展“新春走军营”采访活动,派出精干力量组成融媒体采访分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驻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用全媒体方式记录和呈现基层官兵保家卫国、牺牲奉献、忠于职守、苦练精兵的家国情怀与时代风采。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专栏,连续刊登前方记者从高原海岛、万里边关、执勤一线和练兵现场发回的亲历式报道。敬请关注!

铁翼飞旋,狂飙掠地。

巨大的轰鸣声冲击耳膜,浓烈的航油味刺激鼻腔,加之连续颠簸晃动,记者感到一阵阵反胃。机舱内,全副武装的突击步兵正紧张整点装具,准备投入战斗。

元旦前夕,陆军某空中突击旅2018年最后一场空地协同攻防演练在某训练场展开。这是该旅组建以来第214次组织带战术背景的协同演练,记者兵分三路嵌入不同战位体验战斗过程。

当天15时02分,迎着隆冬的寒风,由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组成的飞行编队,搭载着数十名突击步兵,向着目标空域超低空突击。

空中突击力量,具有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等优势,在现代战争中担负着重要使命。这次军改,空中突击旅首次进入人民军队序列,成为陆军由平面作战向立体攻防转型的一支标志性力量。

2017年7月30日,组建不久的中国陆军空中突击旅在朱日和沙场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接受习主席检阅。

“不同于传统步兵,也不仅是搭载步兵的陆航,而是融合两者的一支新质作战力量。”正在某军用机场塔台指挥演练的该旅副旅长、特级飞行员石磊向记者介绍。

对此,与记者同机的该旅某突击步兵连中士陆宝树深有体会。从摩托化步兵变为突击步兵,他和战友们的这一步跨得并不轻松。

曾是某摩步团400米障碍训练纪录保持者的陆宝树,成为突击步兵后最先遇到的障碍是晕机。第一次坐直升机,他吐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

空中突击旅成立之初,不少曾在比武场上摘金夺银的步战精兵遭遇了“下马威”:有的晕机,有的恐高,有的身体协调性不适应新课目……大家逐渐认识到,单靠打得准、跑得快、投得远的传统步兵技能,无法适应突击步兵作战需要。

“空中突击旅在我军是个新生事物,作为这一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的探路者、试验队,我们绝不能退缩。”在此次演练预定机降场,该旅旅长、特级飞行员武自强向记者回忆起几个练兵场景——

部队组建之初,机降训练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官兵找来脚手架,在400米障碍场的壕沟上方搭起高台,系上绳子当作临时机降训练场,在反复训练中克服恐高,摸索机降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不少官兵在训练中受伤。

突击步兵刚开始成建制搭乘直升机,每架战机的舱内都要放一个小桶,一个场次下来,官兵们的呕吐物快要把桶装满。一次、两次、三次……桶里越装越少,直至突击队员全部适应飞行。

去年夏天,为避免时间浪费在进场、离场途中,尽快与直升机分队磨合,几个突击步兵营在机场搭起野营帐篷,以“两班倒”的形式,进行机降和空地协同进攻训练。连续一个多月,战机轰鸣声昼夜不停,突击队员吃住在机场。

“抵达机降场,突击分队实施机降!”15时35分,坐在机舱最前方的上士班长高郑委的耳机里传来指令,他迅速起身对着全班做双手拍打前胸的动作,提示大家准备离机,随后拉开舱门,向舱外抛绳。

突击队员迅速起立,从前到后传递手势,当站在队尾的副班长陆宝树竖起大拇指,示意准备就绪,高郑委第一个抱绳往下跳,突击队员们紧跟着跳出机舱。

头顶旋翼飞转,记者探头往下看,机身离地足有五层楼高。

为了练就降得下、降得准、降得快的硬功夫,突击队员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该旅采访时,记者得知某突击步兵连“4麻袋手套”的故事。

刚开始摸索绳降方法,官兵们戴的是劳保手套。从十几米高的空中顺着绳子往下跳,握绳力度轻了,着地速度太快,腿脚容易受伤;握绳力度重了,下降过程中摩擦力大,手套和手掌极易磨破。后来,官兵们又尝试了帆布、羊皮等多种手套。一双双沾着血的破手套被收集起来,到全连完全掌握绳降方法时,足足装满了4麻袋。该旅副政委王斌说,这些手套是传统步兵向突击步兵转型的最好见证。

这次演练前一天,记者一行曾到该旅模拟训练中心体验飞行驾驶。坐进模拟驾驶舱,密密匝匝的仪表让人眼花缭乱,前方大屏幕上呈现出战机飞行时的逼真场景。在飞行员严成方的辅助下,几名记者尝试着做俯冲、拉升、转向等动作,仅仅十几分钟,大家就先后感到头部发胀,并伴有眩晕。

正在这里指导训练的上校飞行员陈凯屹介绍说,最难的并不是开直升机,也不是投送兵力,而是与突击步兵协同完成立体攻防任务。

飞行员王留根清晰地记得,2017年7月,他与30名新飞行员来空中突击旅报到,旅长武自强第一次见他们时说的话令大家热血沸腾:“你们是中国陆军空中突击部队的首批新飞行员,也是这支陆战新锐的未来与希望!”

大场次飞行、跨昼夜飞行、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从陆航到空中突击力量,直升机分队的指战员同样感受到巨大压力。为加速融合,飞行员汪海洋被派往突击步兵营当副营长,在与突击步兵一起摸爬滚打中,对空地协同方法进行研究。

记者从该旅作训科了解到,该旅2018年直升机训练飞行比2017年大幅增加。

演练进入摧毁“敌”重要目标阶段。紧随地面分队的记者看到,该旅某突击步兵连指导员王琰迅速观察地形、判明情况,指挥突击步兵分成多路,一边进行掩护射击,一边快速突击。这名外表清秀的政工干部,指挥战斗干净利索。

记者了解到,在争分夺秒进行大练兵的同时,该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嵌入战位的路子,一批像王琰这样的政工干部活跃在练兵场,以直升机机组为单元组建的各党小组有效发挥作用,“铁翼小讲堂”“草地恳谈会”“方舱交心会”等活动激发了官兵的练兵热情。

组建一年多来,该旅完成了上级赋予的空中突击部队试训大纲编修任务,总结出战法训法成果50余万字,初步形成了一套空中突击部队建训规范,在陆军组织的演训活动中表现出色,数十名官兵在各类军事比武竞赛中斩获名次。

“蜂鸟,蜂鸟,我是钢刀,曳光弹指示目标,请求摧毁!”几个突击班组的佯攻,为准确标定“敌”重要目标争取了时间,坐在突击车上的王琰通过无线电召唤空中火力支援。

就在武装直升机对“敌”实施打击时,运输直升机又呼啸而至,稳稳降落,完成任务的突击分队迅速登机撤离。

轰鸣声由近至远,旋翼卷起的枯草和落叶在空中飞舞,一场空中突击演训划上圆满句号。

上图:机降突击。文茂昌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