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斗”青年的问天征程

2018-12-30 01:31:55 信息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发布者:isen点击量:

在共和国北斗导航系统成长的年轮上,镌刻着这样一群年轻人的“问天”印记:

他们,在20几岁读博期间攻克北斗导航核心关键技术;

他们,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一路披荆斩棘走到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

他们,从当年3个“毛头小伙子”经过20多年发展成长为今天300人的团队。

他们,就是国防科技大学北斗青年创新团队!

主动请缨——为了拥有自己的北斗

卫星导航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就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于1994年正式建成。俄罗斯格洛纳斯于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欧盟伽利略系统始研于2003年。

1983年,我国一个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就被提出。然而,通往科学高峰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北斗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该核心关键技术历经国内专家10余年攻关未获突破。

1995年的初春,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国防科大王飞雪、欧钢、雍少为三位学员,无意中得知此事。他们试图从国内刚刚兴起的数字技术中的理论算法和实现角度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数次的推导论证后,他们提出一个全新的算法,得到国内业界同行代表的充分肯定。从那一刻起,这些不到30岁的“毛头小伙子”们正式踏上北斗卫星导航探索的“问天征程”。

3年后,制约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瓶颈技术,被这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解决了。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此后不到3年,我国又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两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球同步轨道组网成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砥砺前行——为了建设更好的北斗

在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当天,这些年轻人在欢呼的同时,暗下决心:我们不但要有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而且必须建成世界最好的北斗导航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诺言,实验室里、试验场上,留下了这些年轻人奋力奔跑的身影。

2006年,在北斗二号导航系统建设初期,国家准备对RDSS(短报文)系统体制进行升级。当时,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多数人主张继续沿用原来的技术实现方式,只提升系统稳健性即可。

北斗青年创新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北斗一号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全面升级的好机会。

三个月的挑灯夜战,几十人的彻夜不眠。团队大胆提出最新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应用到北斗二号导航系统上,使整个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效能大幅度跃升。

在北斗三号首颗卫星任务中,团队承担了30余项任务,先后突破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全体制、全系统、全链路技术覆盖。

在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上,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获国家发明授权和国防专利78项。2012年,他们荣获北斗二号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奖。2014年,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

不懈奋进——为了发射心中的北斗

高科技赛场的角逐,既是智慧的较量,也是精神的较量。要想在这场较量中取胜,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艰辛。

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必备“三件宝”:折叠行军床、简易行李箱、特大喝水杯。折叠行军床是为了加班晚了在办公室休息,简易行李箱是为了能够“说走就走”,特大喝水杯是为了节省倒水的时间。

走进北斗导航中心的大厅,电子滚动屏上显示“陈雷:离开时间3:52,累计加班2268小时”;“李井源:离开时间1:27,累计加班2023小时”……近3年来,中心人员平均加班超过1000小时,如果按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他们每年要多上120多天班。

为实现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目标,从实验室到试验场,处处呈现出团结奋进的火热景象,按任务计划、按时间节点、按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北斗三号组网,确保了工程整体进度。

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三亚注入站项目主任设计师刘增军,由于过度操劳,刚刚三十出头的他,青丝已染满秋霜。

博士张可在装站任务中,既当“测试员”又当“保洁员”,既当“技术工”又当“搬运工”,海魂衫上满是灰尘和泥土,被大家称为“穿海魂衫的全能冠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大教授高伯龙生前曾说过:“我们无论缺什么,都不能缺了精神!”

如今,北斗青年创新团队的成员们这样说:“我们不但要建设最好的北斗,更要建设精神的丰碑。”(吕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