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2018年,晒晒中国军工成绩单

2018-12-29 02:03:06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2018年即将过去。历史之轴上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刻度,却因所处时代的不凡而分外精彩。年终回眸,这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军工硕果,值得我们自豪、振奋和铭记。

2018中国军工,有一张亮丽的成绩单。歼-20三机编队掠过珠海上空,国产首艘航母海试归来,嫦娥四号奔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完成部署,民企沐浴在军民融合的春风中,“军转民”“民参军”的热潮更是如火如荼……

心怀梦想的种子,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件件军品顺利下线、成功列装的时刻,时空中涌动的不仅有人们的赞许,还有军工人满满的幸福。

这一年,这些“网红”重器

一年来,我们的朋友圈频频被接踵而来的“网红”装备刷屏。

今年国庆节前夕,习主席来到第79集团军,登上我国自主研制的直-10武装直升机,佩戴专用头盔,亲自操控机载武器及观瞄系统,了解有关装备情况。这款被军迷称作“霹雳火”的新型战机再度成为焦点。

作为现代航空飞行器中的高精尖产品,直升机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抢险救援,它们是穿越高山深谷的“空中生命线”;万里海疆,它们架起守护舰艇的“空中警戒线”;茫茫原野上,它们是纵横驰骋的“空中轻骑兵”……

直-10武装直升机是航空工业昌飞集团公司的得意之作。直-8创造了大型直升机9000米升限的世界纪录,填补了我国高原直升机的空白。直-20的成功首飞,预示着它将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装备的主力,为中国陆军“插上翅膀”。

我们将目光投向海洋。4月12日,南海云飞浪卷,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万余名官兵雄姿英发……郑和下西洋船队曾经踏浪前行的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挺进的雄姿。在这场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中,航母打击群横空出世,一大批新型潜艇、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集中展示。科技伟力托举“国之重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下饺子”是我国海军舰艇列装的一个特有标签。这一年,国产航母进行多次海试、多艘导弹驱逐舰列装部队……国产新型战舰的快速列装,得益于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完备的造船体系,证明我国已具备建造一流战舰的实力。

极目远眺,蓝天同样是军工人的舞台。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歼-10B完美飞出“眼镜蛇”“落叶飘”等超机动动作,现场观众激动地在一面五星红旗下歌唱祖国。他们有理由欢喜,一架单发战斗机能够在飞行公开表演中飞出这样高机动的动作,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此次航展的参展装备,令观众目不暇接。航空工业集团“20系列”战机、加装了矢量喷口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和“鲲龙”AG600等明星机型悉数亮相,航天科技集团展示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幻感十足的彩虹-7同样令人瞩目。一次轰动世界的航展,不仅是这一年装备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军工“井喷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探索“月背之谜”,是今年中国航天人的头等大事。一直以来,人类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脸”,却丝毫看不到月球背面。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航天人给出了“中国方案”。

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将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按照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嫦娥家族的“前辈们”已经多次实现绕月,探寻“月之背”指日可待。

我们将目光转向北国边疆。在海拔5000米的边防线上,一辆巡逻车陷进雪窝,受困官兵利用北斗手持机迅速给连队发送短信,短短几秒钟后便收到对方回复。时至今日,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12月初,伴随着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将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完成了中国北斗“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服务全球的重要一环。

短短1年时间,中国航天先后完成11次发射任务,将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北斗系统建设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这一年,这组亮丽的数据

曾几何时,“器不如人”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当一些国家四代验证机首飞之时,中国甚至连三代机都没有列装。

在一代代军工人的不懈努力下,运-20、歼-20等先进战机相继问世。从二代机到四代机,从中小型飞机到大型飞机,中国军工企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翻看历届中国航展的报道,有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创历史新高”。回望首届航展,停机坪上的96架飞机,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模型。再看今朝,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参展的各型飞机近150架,其中41架飞机进行了飞行表演。22年的高歌猛进,让中国航展“圈粉”无数。

如今,中国航展已成为我国武器装备的重要展示平台,它见证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腾飞崛起。从展会成交额到参展企业和装备数量,这些数据记录了航展从创办之初的“初学者”,到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成为“国家名片”的过程。

自主创新为军工制造注入澎湃动力。从首届中国航展歼-8ⅡM战斗机亮相,到第十二届中国航展歼-20三机编队掠过长空;从第八届中国航展兵器工业集团首次开设“中国兵器馆”,到如今VT-4 、VT-2B、VT-5坦克组团亮相……中国航展,见证了中国军工的华丽蜕变。以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主办单位之一的航天科技集团为例,本次展出的182项产品,全是近两年来的新生科技成果。

当然,航展不再是军工企业独领风骚的精彩。“瞭望者”号无人艇、“河豚”A2型无人直升机……这些民企“小兄弟”同样夺人眼球。民企沐浴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春风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景。

如今,日益成熟的高科技、更多的军民融合成果,正在融入百姓生活。港珠澳大桥建造期间,中船重工集团某研究所为大桥研制了158个双曲面球型支座。他们将舰船制造技术成功转化到民用桥梁建造领域,为港珠澳大桥抵御16级台风、8级地震和30万吨级巨轮冲击提供更多的底气。

类似“军转民”和“民参军”的产品比比皆是。此次航展上,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高德军工集团”的全新形象亮相,所带来的“陆战之王”武器系统、多型导弹武器系统及无人机、非致命缓弹药、综合光电、数字化单兵等最新成果一经展出,便吸睛无数。对与会的企业来说,中国航展意味着实力、机遇、高新科技、影响力,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融合才能相互促进,一体方可形成合力。今年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上,军地176家单位集中签约154个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元,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投身军民融合发展的热情。

复杂的战场环境,对军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民参军”带来了时代机遇。一大批具有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民营企业,在此次展会中首次亮相,他们有效实现了民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打造出符合战场需求、管用好用的装备。

在“民参军”的征途中,民营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不乏奋进步伐。综合近年来的3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可以看出,从首届参赛选手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到第二届民企选手占据半壁江山,再到今年第三届民企选手占据70%——民企所占比例的变化,折射出民营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春风里茁壮成长。

登上军民融合的大舞台,和诸多“国字号”企业并肩作战,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也是民营企业拔节生长的活力体现。在民企发展的这片新蓝海,更多的浪花还将汇聚,纵有潮起潮落,也会澎湃向前。

这一年,这些奋进的军工人

智士者,国之器。当我们为这些国之重器纷纷点赞、振奋不已的时候,更应该问一句:“谁托起了大国重器?”

今年初,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青春奋斗的思考。影片中,一位年轻人扎根西北荒漠,多年来无怨无悔,为共和国核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的画面,唤起了一代军工人共同的记忆。

告别故乡,远离都市,以孤岛为伴,与黄沙共舞,要做出这样的抉择谈何容易?回首峥嵘岁月,一大批军工人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大漠边疆。其中,既有历经千辛万苦归国的知名专家,也有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才俊,他们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高山海岛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在科技兴军的殿堂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峰。其中,有我国核试验事业创始人之一,领导、设计和主持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的“核司令”程开甲;有扎根马兰数十年,一生为国铸“核盾”,去世前仍保持着战士冲锋姿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奋战在国防装备建设第一线,以“铸大国巨舰,助圆梦蓝海”为目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80后首艘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有常年在“刀尖上舞蹈”,与危险时刻相伴,用生命铸就国之重器,试飞航迹遍布祖国蓝天的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劈波斩浪的航母编队、风驰电掣的装甲集群、惊艳世界的航展装备……这些都记录着中国军工成长的足迹,见证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这份亮丽的成绩单,是中国军工人奋勇拼搏、自主创新的真实写照。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载人深潜事业的代表人物,叶聪荣获“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他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当台风“温比亚”袭来,巨浪拍打着大连某码头,中船重工集团760研究所某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险情。危急时刻,副所长黄群带领12名同志冲了上去,设备保住了,副所长黄群、试验平台负责人宋月才、机电负责人姜开斌却再也没有回来……

与共和国三代主战坦克并肩成长,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首席焊接技师卢仁峰,经历过8次手掌修正手术,用仅有的一只右手举起焊枪,在与病痛的抗争中掌握了十几种焊接方法,以最高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赢得“独臂焊侠”的美誉。

旌旗指引方向,使命催生力量。在广袤无垠的科研战线上,一大批军工人甘做科技强军路上的无名英雄。他们闯关夺隘,破解一大批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打通科研成果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追随鲜艳的八一军旗,向着军事科技的高峰发起冲锋。(田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