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天利剑从这里诞生

2018-10-27 03:02:43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空天利剑从这里诞生

永定路位于北京西郊,全长不到4公里,因东北方向是永定河而得名。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人心中,这条路与浩瀚空天紧密相连。

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仅仅一年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在永定路应运而生,而这也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前身。从那一天起,永定路便与“二院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里是祖国利剑诞生的摇篮,这里是铸造空天神盾的沃土。从1957年到2018年,一代代“二院人”肩负国家民族的重托,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谱写出祖国空天防御事业的壮丽篇章。

国之勇在于剑,国之强在于盾。多年来,“二院人”率先完成我国多型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树起了我国地空导弹研制史上一个个重要里程碑。

追随真心,无问西东。经过数次的修缮,你可能早已无法在永定路上寻觅那段峥嵘岁月的痕迹,但航天人强军报国的精神情怀一直在“二院人”心中传承。为了铸造大国利剑,他们一路风雨,一路砥砺前行。

“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送上天”

耄耋之年的钟山院士一有空,便会在二院门前的永定路上走一走。

“当年,我们就是从这条路走进二院,开启了导弹研制人生。”上世纪50年代末,作为“哈军工”优等生的钟山,和从全国选调来的青年学子一道进入二院,投身我国导弹研发事业。由于使命责任重大,钟老那代人倍感自豪。

“自从他们来了,这些办公楼经常通宵都是灯火通明。”一位在永定路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回忆,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在干什么,但心里明白:“这是在干大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防空力量薄弱。尽快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防空利剑,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摆在“二院人”案头上的这张“白纸”,需要他们用青春、智慧和热血描绘。

当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不少设备都要自主设计,甚至装备的尺寸都要手绘。“大伙都憋着一股气,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送上天。”为了争分夺秒地赶进度,很多科研人员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往往是累倒了爬起来再接着干。

随着一枚枚导弹升空,我国实现了自主研发导弹“零”的突破,空天防御力量明显增强,但这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尚有一段距离。随后,二院受领新一代空天防御导弹系统的研发任务。

对整个研发团队来说,他们既要攻克研制技术难关,还要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只要敢尝试,就没有过不去的‘坎’。”钟老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仅成功破解难题,而且形成一系列可行性的经验做法。

破局成长,逆境飞扬。一代代“二院人”不断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创造了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空天防御技术。如今,由他们研发生产的多型防空武器系统,不仅列装部队,而且远销海外,获得用户的一致好评。

“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航天人的‘金字招牌’”

每天一早,王保森都会走到车间的一台老旧小车床旁,将一块废料安上,一手比对刻度调整参数,一手操纵摇把。只见废料打着转儿从原材上落下来,不一会儿,一个似螺丝钉的物件“脱壳”而出。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凝聚着王保森四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导弹的零部件需要大量的车削加工,如果工艺‘差之毫厘’,那结果必将‘谬以千里’,必须保持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虽然已是航天科工集团首席技师,但王保森做事态度一贯严谨细心。

上世纪80年代,王保森退伍后,抱着航天报国的愿望投身航天事业。当他准备施展能力与才华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份普通的磨刀工作。

当时王保森认为这份工作太没技术含量,然而在一次次实践中,他发现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一定程度上决定导弹的装配质量和发射的成败。从那之后,王保森开始潜心苦练这手绝活。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让王保森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某型号导弹发射车起竖油缸凹凸球之间的精密要求很高,而当时的机床加工精度有限,团队试了几次都无法克服误差缺陷。为此,王保森专门改进了数控车床的程序编制,摸索出一套专用的刀具修磨技术,最终达到了凹凸球尺寸和精度的双重 “苛刻”要求。经测量,他加工的成品精度甚至高于设计精度。

“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航天人的‘金字招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二院有很多大国工匠,更有不少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他们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加速器。

“马景来工作室”是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景来命名的班组。这个班组人数虽然只占全车间总人数的1/10,但每年完成的任务量却占车间总量的20%,其中全国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比比皆是。

“没有师父的倾心传授,就没有今天的我。”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师曹彦生,被誉为导弹翅膀的“雕刻师”。在他眼中,是师父马景来为它插上腾飞的翅膀。

铝合金薄壁舱体加工是马景来的绝活,他加工的精度达到一丝,也就是0.01毫米。马景来一边毫无保留地把拿手绝活传授给徒弟们,一边鼓励大家共享经验和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老同志收藏多年的刀具、新职工编制出的优化程序都会相互分享。

名师出高徒。良好的环境加上自身的刻苦学习,让徒弟曹彦生一鸣惊人:25岁时斩获全国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组亚军,26岁便带出了全国数控技能竞赛冠军常晓飞,成为“金牌教练”。之后,出师的常晓飞在班组文化的熏陶下,又带出了2名全国冠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二院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并以“核心人才工程”和“全员素质工程”为重点,为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真正让人才走进来、留下来。现如今,一大批在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正成长壮大。

“没有人才,防空利剑就是一把钝刀”

去年,二院建院60周年,有一批特殊客人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装备使用一线的部队官兵。

此次前来,他们除了“贺寿”,还有一个目的:拜师。

“没有人才,防空利剑就是一把钝刀。”某导弹列装之初,很多部队意识到,装备靠配发,人才靠培养。因为缺少专家指导,很多列装的装备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成为困扰战斗力生成的难题。

“没想到二院的院士、专家能主动走近我们。”时任某防空旅的领导谈起这段经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让官兵尽快“上手”操作装备,以钟山院士为代表的专家队伍经常来到部队“传经送宝”。

一次在野外为某部官兵讲解装备使用技巧时,专家组不仅让官兵们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还结合部队实际,帮助他们建成了一套数字化野战情报系统。在后来的首次实弹演习中,该部发射的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部队官兵是装备的用户,他们最有发言权。”有一年,部队官兵主动找到钟老,一口气提出了1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装备的发展、改进、安全和性能。那一刻,钟山院士欣慰不已:原本是专家和技术人员考虑的事,没想到被官兵们研究得如此透彻。这也更加鼓舞“二院人”继续为部队官兵“深度服务”。

某部导弹主操作手小刘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拜院士为师。那年,小刘所在部队列装某型导弹不久,就迎来了二院专家的现场技术指导。因为怕再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在钟老离开之际,小刘提出了“拜师”的意愿。钟老和专家们一听,欣然接受。在一次实弹射击中,某发射车出现故障,不停地报警。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小刘立即联系上了钟老。在一番指点后,问题迎刃而解,实弹射击顺利进行。

无独有偶。在一次试验间隙,二院某科研团队走进驻地部队调研,一名战士提出,“怎样才能让救护车不‘怕’海拔高”的疑问,引发他们的思考。

回来后,该科研团队做了大量论证后,将民用医疗技术与航天技术相结合,通过空气增压方式,使其研发的增压方舱式医疗救护车,不仅可以在高海拔地区构建车内中低海拔的环境,而且还实现了在高海拔地区对危重病人的紧急救护和快速运送。(万东明、钱晓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