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国防绿,奋斗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2018-10-08 21:54:46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观诸往而知来者。在祖国发展的版图上,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变化必然映射国家发展进步的年轮。在经济运行的车轮上,跳动着活力迸发的企业,而一个企业的腾飞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

即日起,本报推出“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专栏,为读者讲述改革故事。

“快看,解放军来了!”当广东省深圳市同富裕工业区被困群众看见乘冲锋舟前来紧急救援的部队官兵时,不禁欢呼起来。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深圳警备区官兵及民兵预备役人员闻令而动,全力支援群众防抗台风,先后出动民兵10300余人次,转移安置群众近8万人,解救被困群众360余人。

这仅是人民子弟兵奉献深圳的一个缩影。作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GDP超过2万亿元的国际大都市,这其中离不开人民子弟兵的辛劳与付出。

“深圳安稳”,谁冲在一线?

危急时刻总是子弟兵勇担当打头阵

台风“山竹”登陆深圳,狂风暴雨随之而来。坪山区坪龙田街道同富裕工业区内涝积水2米多深,部分群众被围困;马峦街道东纵路157号,14名群众被积水围困;宝安区东宝河出现决口险情,出现洪水倒灌等紧急情况……险情不断,子弟兵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援。急风骤雨中,鹏城到处涌动的国防绿,成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深圳建设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驻军部队与地方建立军警民联防机制,共同维护社会安宁和特区繁荣发展,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壮歌——

1992年8月11日,武警深圳市支队官兵连续20多个小时坚守“股票风波”处置一线,向特区政府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1993年8月5日,清水河发生爆炸,驻军官兵多路开进,与“火魔”展开殊死搏斗。

2015年12月20日,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特大滑坡事故,深圳警备区协调驻军部队并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迅速赶往事发地域,奋力展开救援。

……

每当危急时刻,总是子弟兵勇担当打头阵,冲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救援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驻军部队累计参与抢险救灾5万余次,为特区人民挽回经济损失近6.5亿元。

“深圳速度”,谁是首创者?

原基建工程兵部队创下3天一层楼的纪录

深圳,原本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基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1979年10月到1983年,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陆续从全国抽调8个团2万多名官兵来到深圳——特殊的大工地上,他们承担了多处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然而,令这批官兵终生难忘的,不是创建一座新城的艰辛,而是脱下军装、集体转业时的难舍——一夜之间,他们的身份由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官兵转变为深圳市建筑公司工人。

虽然脱下军装,但他们一如既往地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像战争年代打仗一样攻坚克难。从1983年到1986年,短短3年时间,这批退役军人就完成了160多个大项工程,创造了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

1986年,他们承建了当时国内最高建筑——53层的深圳国贸大厦。期间,他们抢时间、赶速度,创下3天建一层楼的纪录!

有人赞叹,“深圳速度”不仅是一种速度,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诚如斯言,“深圳速度”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深圳市经济社会各条战线以退役军人创造的国贸大厦建设成绩为标杆,时不我待,奋力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时间,深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国际友人赞其是“一夜崛起之城”。

“改革开放前,我们村每户渔民年收入不足800元,现在单是每年分红就有30多万元。”作为深圳的“原住民”,深圳渔丰实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兴炎见证了这里的巨变。他介绍,1979年,深圳市GDP仅1.97亿元、人均606元。而到2017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2.24万亿元、18.31万元,年均增速达23%。

深圳的经济发展,不断刷新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

“深圳创新”,谁走在前列?

退役军人的激情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点燃

40年前,深圳没有一所大学,没有一家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几乎为零;40年后的今天,深圳拥有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688家,高新技术企业1.12万家,科技创新水平今非昔比。

当然,创新意味着风险、艰辛,可能遭遇失败。然而,深圳有一批退役军人,他们无所畏惧、奋力前行,在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创新中走在前列。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是深圳退役军人科技创新方阵中的典型代表。

在深圳创新发展的方阵中,任正非并不是“唯一”。40年来,一大批退役军人奔赴深圳,在这片试验田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他们与特区同呼吸、共甘苦,一起展翅腾飞。如今,他们活跃在深圳的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助力这座国际大都市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发展的青春活力。仅2017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达32.8%,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标杆。

岁月更替,国防绿开拓创新的激情一脉相承。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以饱满的活力拥抱新时代。新时代里,人民子弟兵必将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写就新的奋斗篇章!(石纯民、赵华、刘少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