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敢为人先,建功“中华大粮仓”

2018-09-30 03:35:5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世界地图上,有三大神奇的黑土带,曾被称为“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10万复转军人铸剑为犁,将青春和汗水抛洒在这片黑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军垦传人再次发起冲锋,通过辛勤耕耘筑起了“中华大粮仓”的丰碑。

最近,习主席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强调,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黑龙江省农委领导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由300亿斤增加到1203.7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中华大粮仓”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垦区民兵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成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承包土地第一人

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八农场,记者见到了79岁高龄的老民兵王木存。

“他可是我们垦区的‘第一朵报春花’!”农场场长孔令波向记者介绍,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龙江垦区,一户普通人家召开的家庭会议,同样值得载入中国农垦的改革史。

那年春天的乌苏里江畔,八五八农场十五队民兵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开家庭会议,议题是“承包农场土地,自己干”。妻子林原凤首先反对:“要是赔了咋办?儿子还没娶媳妇呢!”但儿女们十分支持,两个儿子都说,就算打光棍也要跟着父亲干。有了这句话,王木存坚定了信心,承包的事就这样定下来,而且一包就是2200亩。

“当时我不知道这叫‘家庭农场’,更不知道自己是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承包农场土地的人。”王木存回忆,他从连队领来一台拖拉机、一台牵引康拜因,儿子又找来最铁的3个朋友,从此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

辛勤汗水换来收成满满。当年底一算账,王木存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当年,十五队恰巧亏损,王木存家将这笔钱的大部分补贴给队里,最后只收入4943元。

受到鼓舞的王木存,制定了“家庭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一年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五年,建成整套的农机队;第三个五年,总收入不低于10万元。他的家庭农场越发展越红火,到1996年,累计向国家交售粮食260万公斤;到1998年王木存退休时,全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全国十大种粮状元”葛柏林,他也是最早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之一。1985年,身为民兵营长的他开办家庭农场,如今已开垦荒地6000多亩,承包经营土地上万亩,实现了从整地、种植到秋收的全程机械化,打造出一个现代化家庭农场。

在王木存、葛柏林等民兵典型的示范引领下,垦区家庭农场建设蒸蒸日上。黑龙江省农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家庭农场达10.9万个,在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管理系统登记的达1.9万个。

科技种田领头雁

齐整整万亩稻菽/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铺成翡翠般的镜面/那是北大荒的兵……

这是一位将军到黑龙江垦区看到万亩大地号后写下的诗句。万亩大地号是垦区二道河农场一块总面积1.65万亩的耕地,单块面积为全国之最。

“现在水稻的亩产达到1400余斤,耕种这稻田的大部分是咱民兵。”二道河农场武装部副部长刘显峰向记者介绍,近些年,他们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供应芽种、智能钵育机械摆栽、井水综合增温、飞机航化防病健身、叶龄诊断等20项新技术,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300余万斤。

“大家注意啦,近期发现水稻有潜叶蝇病,可以采取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在七星农场采访时,民兵党员尼宝军正在自家稻田旁观察稻情,他发现水稻有潜叶蝇病,马上通过“种植户微信群”提醒全场种植户及时防治。

尼宝军是一名有15年党龄的民兵,他的水稻田连年被农场评为“水稻科技示范田”,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管理区评为“水稻科技示范户”。

“只有敢闯敢为,才能保持活力。种田也要不断解放思想,主动接受新观念、引进新技术和树立新标准。”尼宝军向记者介绍,他今年选择试种新品种水稻,综合运用三维立体栽插等10多项新技术,还带动周边23个辐射户参加他的高产创建项目。去年,尼宝军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1200多斤,总产量500余吨,纯收入50多万元,成为科技种田的“领头雁”。

“如今在垦区,人人叫响一句口号:耕种在绿色田野上,居住在美丽城镇里。”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人武部部长聂振璞到垦区工作已经5个年头,对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感触颇深,“驾着小车去种地,扎着领带去播种,开着空调去收获”,如今的农民已完全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特别是垦区民兵,都是生产一线的骨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的探路者

“绿色生态有机大米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有坚持品种、品质、品牌并重,向种得好、销得好上发力,才能走出产销并旺的新路。”在二道河农场第五管理区,民兵排长李广茂向记者畅谈,随着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绿色农场”“智慧农场”“开心农场”在垦区应势而生,民兵们抓住先机,带领农户勇闯新路。

“2015年,政府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我便想,何不创建‘互联网+农业’模式,走出一条绿色生态有机水稻发展之路?”李广茂说,2016年他联合基干民兵姚雷、秦超、张博元和普通民兵李纲、史策等人,创立“丰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生产规程种植绿色生态有机水稻,并利用“互联网+”打开连接全国市场的“绿色通道”,实现生产端与营销端并重。

“这是稻田视频监控系统,360°无死角。”走在绿色的田野上,记者发现田间立着一根根银色的柱子。李广茂介绍,这些是视频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连到客户手机终端,客户可随时随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近年来,他们通过“产品溯源”吸引客户订购水稻,利用电子标签等技术,收集生产、加工、运输等各环节数据,生成二维码贴在产品包装上。客户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知稻米产地和生产过程。

如今,二道河农场第五管理区合作社社员扩展到100多人,农场70%的民兵种植户已加入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整个农场特色水稻种植面积达5.43万亩,占全场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