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空军“先锋飞行大队”:“第一”离打赢有多远

2018-09-29 02:32:58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第一”离打赢有多远

——空军“先锋飞行大队”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打赢本领闻思录

从空勤楼走向外场,需要穿过一片高耸入云的杨树林。

一棵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树,挺拔得英气逼人,似乎在向世人展示,这里是一支底蕴厚重的部队。

飞行训练结束后,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副大队长张威和战友们常常来到这片树林中,漫步、静坐、思考、对话。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点上,张威和战友们很清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创造多项新中国“第一”的空军“先锋飞行大队”成员,从加入飞行一大队那天起,他们就把“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这句誓言刻在心底、融入血脉,用汗水捍卫着“第一”的荣誉,用鲜血守护着祖国的和平。

“第一”离打赢有多远?“先锋飞行大队”的官兵深怀忧患,一路超越,在坚守和创新中负重前行,努力提升新时代打赢能力。

敌人不会对你手下留情,吃过几次败仗就更清醒

2017年底,飞行员马鋆从飞行三大队调入飞行一大队那天,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宠儿”:他终于成为空军“先锋飞行大队”的一员,成为这支尖刀部队的“刀尖”。

哪知首轮空战对抗,战友们就给马鋆一记重拳。从远距对抗到近距缠斗,马鋆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这位拥有600多小时飞行时间的战斗机飞行员,突然感觉自己是一名小学生,发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敌人不会对你手下留情!”走下战机,副旅长李凌拍着马鋆被汗水浸透的飞行服说,“吃过几次败仗就清醒了。”

2011年11月,空军第一届对抗空战竞赛考核,该旅以飞行一大队为主的“王牌团队”,竟然在首个演练日就被对手以59∶166的大比分淘汰。

沙场折戟,暴露出他们练兵备战的“误区”:当他们还在比谁机动时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迅猛之时,对手已经靠电子战占据了战场的制高点。

失败的结局刺痛着、震撼着、敲打着飞行一大队每名飞行员的神经。那天,参赛飞行员向在场的全体机务人员鞠躬致歉:“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如何从失败的阵痛中站起来?如何捍卫新时代“第一”的荣誉?归建后,他们把59∶166这个比分,浇铸成铜匾,悬挂在荣誉室对面的墙壁上。

正是从那次失败开始,他们重新审视自己,在与时代的碰撞中实现了新生。正是靠那没日没夜的学习研究,飞行一大队开辟了制胜之路,创造了席卷全空军的“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活动,在随后参加的5次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中,捧回4顶“金头盔”,帮助部队4次夺冠。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李凌欣赏马鋆,常给这个年轻人压担子。李凌和战友们清楚,在新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是学生,每一天都在赶考,有太多的路要走,有太多的坎要过,还有太多的空要填。

毕竟,捍卫“第一”的荣誉和地位,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胜了对手不等于赢了,关键是看到差距,敢于担当

“简直不要命了!”

2017年秋天,万米高空,碧空如洗。飞行员高中强终于逮住机会,在尾后瞄准了时任飞行一大队大队长丁傥的战机。

突然,丁傥一个急速反转,战机如狂风暴雨般迎面冲来,惊得高中强急忙规避。倘若处置不当,也就一两秒,飞机就会相撞。

“这是去参加对抗空战竞赛考核前,给你上的最后一堂课。”走下战机,丁傥望着惊魂未定的高中强一脸严肃地说,“这是生死之战,战场上你永远不知道敌人会做出怎样的疯狂举动!”

这一课,让高中强开始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角度审视战场,好像有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突然洞悉了使命和生命之间紧密相关的一切。

当年的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中,高中强和队友力压群雄,第一次参赛就摘得了象征空军飞行员至高荣誉的“金头盔”。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高中强还不知道“金头盔”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胜了对手不等于赢了,关键是看到了差距,敢于担当。”

那次执行一项重大任务,飞行一大队的“金头盔”们当仁不让地进入第一梯队的名单。高中强兴奋地发现这是属于“金头盔”的“特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那一刻,高中强和战友们顿悟那句“从这里走向战场”的深层含义,触摸到荣誉背后的另一种质地:“金头盔”是飞行员逐鹿战场的门票,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有资格在未来战场上当先锋打头阵。

又是一轮空战对抗,升空前长僚机间互相激励:“把他们打成筛子!”启动战机的那一刻,飞行员们都觉得热血在燃烧。

一起摸爬滚打的机务人员感触最深:现在,按战斗起飞标准加足航油,只够飞以前一半左右的时间。飞行员常态进行极限飞行训练,有时候一个架次需要10多次加力。下飞机后一撸袖子,胳膊上常看到被载荷压出的淡淡出血点。

争夺“金头盔”,超越“金头盔”。渐渐地,“金头盔”改变了飞行一大队飞行员练兵备战的胸怀视野、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战机披着霞光缓缓降落,高中强喜欢轮胎接触地面时那种瞬间的“踏实”,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

“回到祖国大地的怀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高中强不止一次地产生这种感觉,而且随着自己技战术水平的提升愈发强烈。他似乎更加明白军人之于国家的意义,似乎又领悟到丁傥“最后一堂课”的深层含义。

面对记者,高中强低头一笑:“学无止境,还得继续超越。”

经历一次次头脑风暴,我们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宿舍里,飞行员么志强一言不发地坐着。他还在反思:自己在空战中的“英雄壮举”,为啥挨了一顿批评?

刚刚进行的一轮空战对抗中,战斗进入胶着状态,胜败难分。最后,血气方刚的么志强为掩护长机,驾机“冲”向对手,两败俱伤。

“牺牲是军人的最高付出,但不是军人的最大奉献。国家培养你,是让你夺取胜利的,不是让你在关键时刻一死了之的。” 飞行一大队副大队长张威说的每个字都像一枚钢针,深深地刺痛着么志强。

“自己牺牲了,还怎么跟敌人战斗,何谈打胜仗?”站在飞行一大队首任大队长李汉的雕像前,飞行员们思绪纷飞。走进新时代,装备新了,底气更足了,飞行员不仅要具备勇气和胆气,还要更有头脑。

反复研读《孙子兵法》,飞行一大队飞行员体会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靠心平气和的说服,而要靠克敌制胜的力量去慑服敌人!

在飞行一大队走廊的天花板上,每隔四五米就挂有一块“警示板”,飞行员无论从哪个方向通过,一抬头就能看到这样5句话:

“作战对手在哪里?”“他们是什么装备?”“他们是什么水平”“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这一连串问号,仿佛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鞭策着飞行员时刻保持警醒。在一大队人心中,随时能升空、升空就能作战的意识早已根深蒂固。

备战与被战,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宁可备而不战,决不可无备而战。”这种夙兴夜寐的强烈忧患,体现在每名飞行员的匆匆脚步里。

一次,张威意外发现,某种态势下雷达装备算法如果作某种改进,可以有效提高作战效能。

他把想法反馈给伴随保障的工厂专家。专家两手一摊:“这型雷达功能已经开发到极限了,不换装备,问题不可能解决!”

张威的倔劲儿上来了,一连找技术人员辩论了5次,终于把对方说服。

像这样的碰撞和交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飞行一大队,大家尤其重视学习中的交流碰撞,也总是能从中升级自己的思维,收获全新的认知。

说起变化,张威自豪地说:“这几年,我们飞行员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了。”

他的“朋友圈”里,有雷达、地导、电抗等部队的战友,有科研院所的专家,还有陆军、海军等多军种的人员。

这几年,飞行一大队飞行员只要出去疗养或培训,都会挤出时间去附近的科研院所学习,捕捉新军事革命最前沿信息。他们共研究发表26篇军事理论文章,探索10多套成型战术战法,提出76条装备改进建议。

晨曦微露,旭日欲升。张威望着停机坪上一排蓄势待发的战鹰思潮澎湃:“经历一次次头脑风暴,我们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春光 李建文 郝茂金 刘汉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