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跨越险阻2018,一场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的“军考”

2018-09-29 02:32:19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探营“跨越险阻2018”挑战赛——

一场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的“军考”

陡坡、壕沟、泥潭……比赛前绝对禁入的陌生环境;路径阻断、烟雾遮蔽、信号中断……多种突发情况构成的实战环境;抵近侦察、机动突击、破障前行……直接取自战场的连串考题。这是参加“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车队面对的共同考卷。

9月12日至23日,“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在北京某综合训练场举行。这是一场无人系统装备的集中亮相,60多家军地单位组织车队参赛,这些车队基本覆盖了国内从事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研发的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优势团队;这是一场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的“军考”,赛事不仅组织严密规范,而且结合实战化标准为以后无人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

采访中,记者发现,参赛队员对这场挑战赛有一个共同感受,这次考场环境接近战场,“考题难度明显加大”。

面对这份新考卷参赛车队表现如何?考题的变化传递出怎样的信息?已经举办三届的挑战赛有怎样的影响?赛事期间,记者来到现场,探营这场陆上无人系统装备的“军考”,寻找答案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三届“军考”的意义所在。

跨越的不仅是险阻,更是日益接近实战的标准

9月13日,第二个比赛日。现场,崎岖不平的赛道上,军事交通学院猛狮1队参赛车正快速行驶。前方烟雾突起,瞬间遮蔽路面,顿时难辨方向。只见参赛车略微减速,随后一头冲进烟雾之中。不一会儿,参赛车成功钻出雾团,重新出现在赛道上。

对普通驾车来说,这不过是极为常见的一个行车特情。但对无人车来说,它的“眼睛”——激光雷达极易被烟雾误导,它需要开动大脑认清方向,才能成功走出雾团。

让无人车穿越烟雾遮蔽地段,这是一道难关。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百思方得其解”的攻关项目,竟然作为考题出现在“跨越险阻2018”挑战赛上。

翻看挑战赛《观摩活动手册》,记者留意到,几乎所有考核项目难度都在“水涨船高”,而烟雾遮蔽不过是这届挑战赛增加难度项目的一个缩影。

打开的不仅是比赛入口,更是军民深度融合的大门

装备摆放规范有序、参赛队员精神饱满、操作设备专注细心……如果不是展位前竖有标牌,参赛选手上衣印有标识,记者很难分清哪家企业“姓军”,哪家企业“姓民”,哪些是部队科研院所,哪些又是地方高校。

纵览三届赛事,记者发现,民企参赛比例发生很大变化。从第一届一家没有,到第二届占比38.9%,再到第三届占比达到47.6%。有人说,民企队参赛,跨越的不仅是险阻,更是民企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的过程,它们跨越的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一道道沟坎。

第二个比赛日,记者登上一辆裁判车,跟随一辆参加比赛的无人车前行,强烈的颠簸不时把人从座位上抛起。经过山林区域、砾石路面、泥泞地段、壕沟栅栏等多个区域,也许是路况过于复杂,这辆无人车的新型履带最后脱开。对这家民企参赛队来说,比赛难度明显大了不少。

赛后,记者问:“民企技术优势并不明显,面对难度如此大的赛事,你们为什么还要踊跃参加?”

“定位准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军企民企、相关科研院所都需要一个全面开放、协同创新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优势互补。

平台应运而生很重要,把这个平台做好做强更重要。

敞开大门办比赛是一条经验。“没有繁琐流程”“开个介绍信就行”……被采访的民企联络人大多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某民企参赛队高级工程师孙建洲告诉记者:“比赛并没有降低门槛,少的是繁琐流程,要的是企业的硬实力,参赛无人系统的性能就是实力的重要体现。”

保证比赛公平公正是另一条经验。本届挑战赛的现场副总指挥、总裁判李荣利告诉记者,每届比赛都很重视裁判工作,赛前会编制《任务说明及评分标准》《裁判实施细则》,广泛征询参赛单位意见建议,集中组织裁判员进行专门培训。尤其这一届,为实现精准公平评判,所选裁判员全部拥有硕士学位,赛前绝对禁止进入赛场、赛道,比赛进行全影像实时回传。

这些方法经验,让民企参赛队直呼“正好需要”。“正好需要”有多需要?参赛队用这个交流平台做什么?效果怎么样?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问题被一一解答。

定位与测试。无人系统的性能究竟如何,需要在实战环境中检验。挑战赛选择的赛场,环境往往贴近实战,这给一些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产品,提供了绝佳测试机会。赛场辅助裁判杨恒告诉记者:“这样难得的测试环境,不到万不得已,没有车队会轻易退赛。”有一家民企参赛队今年使用的是国产无人驾驶芯片和国产发动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参加比赛,评估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发积累经验。

定向与补漏。在待考区,一家智能车队的无人车格外抢眼。在第二届挑战赛中,他们车队曾陷入沼泽地、耗时很久。针对问题,他们围绕车辆通过性展开攻关,很快推出两款新车型。他们挑选其中一款无人车参赛,凭着无人车良好的越野性和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这家车队在挑战赛中取得E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展示与联合。赛场上对手,赛场下联手。随着挑战赛影响力增大,不少大企业前来探班,寻找赛场上的“潜力股”。70多岁的老军迷王海泉和他的儿子王先越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在第二届挑战赛上露过脸”,他们就吸引了一家大企业的关注。在这次挑战赛中,他们的研究成果以这家大企业的名义再次展示。

在待考区,记者多次碰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等国企领导,他们带着技术人员在无人车、无人机前驻足观看,详细询问参赛无人系统装备的性能。对参赛的民营企业来说,产品及服务质量能得到大型军工企业的认可,就意味着很大商机。

平台契合需求,平台推动融合,平台连着市场。由此来看,“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打开了军民融合的入口大门,更激活了军民深度融合的一池春水。

“如果对三届挑战赛进行难度评级,那么第一届挑战赛难度为10,第二届难度为20,这届难度就是40-50。”走下赛场,国防科技大学东风猛士队领队孙振平谈起自己的感受。

事实的确如此。记者在现场看到,同样的“野外战场自主机动与侦察比赛”科目,今年与上一届相比,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本次挑战赛给定的是点到点的大体位置,但地形设置比上一届挑战赛更为复杂。第二届挑战赛上,赛场两侧大多是树林,参照物单一易辨,主路也只有一条。今年的赛场,林地、草地、坡道、河道样样都有,不少路还被阻断,参赛车队根本不知道哪条畅通,不确定性更大。

为什么这份考题出得如此之难?从《观摩活动手册》列举的挑战赛四大特点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这四个特点分别是“强化需求导向”“拓展技术领域”“促进实战运用”“深度军民融合”。可以说是战场什么样,考场就该什么样。未来战争什么打,考题就该怎么出。考题就是一切向实战聚焦。

翻看手册材料,记者留意到,从第一届2个组别比赛科目到第二届5个组别比赛科目,再到今年第三届设置了10个组别44个比赛科目。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军地双方亟须跨越的一个个障碍和关口,更是考官们“带着硝烟味儿”对表实战的要求。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本届挑战赛,名称发生了变化——由地面变为陆上。正当记者疑惑之时,在第四个比赛日的现场找到了答案。赛场,一架架无人机先后升空,展开与无人车的自主协同。随着陆军职能的增加,本届挑战赛的比赛领域也进行拓展,由地面装备延伸至陆上装备,无人机现身考场,让考题难度再度加大。这标志着新一轮的跨越已经开始,下一场“军考”的又一重点初露端倪。

搏出的不仅是排名先后,更是直面挑战、超越自我的勇气

第二个比赛日上午,沙漠苍狼队的无人车驶入赛道。这是国防科大与某民企联手打造的一款履带式无人车。

凭着成熟的轮式底盘技术,国防科大的无人车队已经连续两届位列小组前两名。如果这次不做改变,这个车队拿到前三名不成问题。然而,这届比赛,他们选择了改变,不断挑战自己。对此,国防科大某所所长徐昕说:“夺得好名次是好事,但不能总把眼光盯在排名上,而应时刻紧盯未来战场。”

荣誉可以留存,但一味地迷恋于光环就是故步自封。学会归零,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做到这一点的,不单单是国防科大的无人车队。

第二个比赛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先锋2队夺得B组亚军。走出赛场,选手刘跃谈得最多的是这次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平台不太适合地形、无人车底盘较低,到电脑两次断电的原因分析,再到采取哪些改进措施争取更好的成绩……直到最后,他都只字未提取得的好成绩。面对记者的再次发问,刘跃浅浅一笑:“不谈荣誉,只说问题。”也许,比起成绩,从中吸取经验及教训,是这个团队最本质的初心。

名列前茅者不忘超越,名次靠后者直面挑战。章浩飞是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研究所雕狼队的联络人。最终,雕狼队获得C组第六名。赛前信心满满,赛后他照样充满信心。他有理由可以这么自信。雕狼队所用的无人机曾在去年的国际机器人挑战赛上,夺得车机协同与自主起降项目的第一名。参赛的全地形车,也在之前经历过多次赛事检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比赛,他发现图传通信是装备最突出的“短板”。他说:“下一步,他们会在变频探测和通信抗干扰方面下功夫,把问题尽早解决,争取下一届比赛能够获得好成绩。”

像雕狼队这样没拿到好名次的参赛车队还有不少。但是,当记者问及他们下一届挑战赛还会不会参加时,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一定会来,咱2020年见。”从他们自信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这些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创客们,正以一种奋进的姿态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人生。(王社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