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空军”先锋飞行大队”锻造新时代空中劲旅纪事

2018-09-27 23:38:44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空中尖刀”:用“第一”回报祖国

——空军“先锋飞行大队”锻造新时代空中劲旅纪事

大漠戈壁,天高云深。一架架战机忽隐忽现,声如滚雷。

空军组织的一场大规模自由空战比武竞赛,正在这里上演巅峰对决。

锁定、规避、反击……对抗双方斗智斗勇,从远距厮杀到中距,又从中距较量到近距,一串串攻防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枚枚导弹被机动规避,直看得地面评估专家瞪圆了双眼。

战幕垂落,空军航空兵某旅最终赢得此次比武最高荣誉“天鹰杯”。该旅前身是新中国首支组建、首个参战、首创胜绩的英雄部队,而参赛的飞行员大多来自该旅飞行一大队。

“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飞行大队传承英雄之气、深研胜战之道、苦练实战之功,奋飞新时代、建功新时代,4次助力团队捧得“天鹰杯”,4人次夺得“金头盔”,创造多项全军“第一”,被空军授予“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传承“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祖国一声召唤就升空——

就是豁出血肉之躯,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014年,飞行一大队奉命前推至沿海一线机场执行海上任务。一天,一大队战机紧急升空,一场不见流血却最能彰显血性的战斗不期而至。

60公里、50公里、40公里……任务区域内,外国军机与我方战机迎头对峙,迅速逼近。飞行员姚凯座舱内告警信号持续不断,与外军战机已逼近至30多公里,完全处于其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

“就是豁出血肉之躯,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危急时刻,姚凯毫不示弱,沉着应对。剑拔弩张间,外军战机悻悻调头撤退。

那段时间,飞行一大队的任务空域天天都有中外战机之间的较量,战斗起飞是家常便饭,飞行员们以果敢的勇气和过硬的技战术,始终保持有利态势,在九天国门捍卫了“第一”的荣誉和大国的尊严。

这种向死而生的血性胆气从哪里来?记者在飞行一大队荣誉室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个不朽的瞬间:

抗美援朝战场,19岁的飞行一大队飞行员陶伟升空作战。“近点、近点、再近点”,面对多架敌机的包围,陶伟抱着“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的决绝信念,在距敌机120米处猛烈开炮,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陶伟的座舱“嗖嗖”飞过,开创了人民空军空中近战歼敌先例。

“狭路相逢勇者胜!”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景,飞行一大队原大队长、现任旅长程远森热血沸腾: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飞行一大队的前辈们凭着“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创造了第一次空战胜利、第一次空中近战歼敌、第一次空中夜战歼敌等多项纪录,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6架。

往昔先辈赴疆场,今携英烈复还乡。今年3月28日,飞行一大队出动两架战机,为第5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两架战机在运输机两侧稳稳伴飞,如同张开的巨大臂膀,将先烈拥入怀中,穿云破雾回归祖国。

“我们连续5年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每次都感到无比神圣光荣!” 飞行一大队原大队长丁傥动情地说,“如同架起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先辈们‘空中拼刺刀’的基因血脉穿越浩瀚长空,内化为一大队的精神品质,淬炼出官兵不怕牺牲、不惧强敌、不畏挑战的英雄气概。”

2015年,9·3大阅兵前夜。飞行一大队受阅飞行员每人都在一份“决心书”上毫不犹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意味着一旦飞机受阅时发生不可预料的险情,飞行员不得跳伞,必须全力操控战机,飞离人员稠密地带!飞行一大队所在旅政委殷志伟说:“决心书上签下的,是一大队官兵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和担当!”

在不久前举行的体系对抗演习中,飞行一大队与装备优于自己的对手展开搏斗。他们创新战法,1架战机冒着被“击落”的危险充当诱饵,其他飞行员合力出击,最终战胜对手,打出了一大队的威风和士气。

率先开展“双学”活动,破解信息化空战制胜密码——

谁在学习上孜孜以求,打赢的天平就向谁倾斜

59∶166!

在飞行一大队空勤楼门厅,镶嵌着一块用黄铜浇铸而成的首届“金头盔”空战比分匾。它的对面就是人民空军空战击落敌机第一人、飞行一大队首任大队长李汉的雕像。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警示:捍卫“第一”的荣誉,必须破解现代空战的制胜密码。

“那一仗,我们永远忘不了!”原副大队长李凌说,一直是首屈一指的“空中尖刀”飞行一大队,竟然首轮比赛就以大比分落败。

这一次败走麦城,让飞行一大队官兵痛彻骨髓:论装备水平,自己的飞机性能占优;论空战经验,自己执行任务之多远超对手;论战斗血性,自己敢于极限飞行面不改色。究竟为什么失利呢?

先是不理解,继而是深刻反思:当他们还在单纯比谁的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猛时,对手已经依靠电子对抗,悄然占据了战场制高点;当他们还在一心盯着看得见的敌人时,却已经败于“看不见的威胁”。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我们连知己都没做到。”李凌说,从那时开始,一场“脖子以上的战斗”在飞行一大队打响,还催生了后来席卷全空军并延续至今的“双学”活动——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后的反弹力。”归建后,飞行一大队邀请有关科研院所专家一起全力开发战机作战性能,全员学习电子对抗知识,唤醒了自身装备许多过去“沉睡”的信息化作战功能,官兵的信息化素养和意识大大提升。电子对抗、信息协同等训练课题深化展开,机种融合、信息火力融合等一场场演练风起云涌。

从传统空战到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从单机种对抗技战术到融入体系作战能力训练,一大队官兵的目光不断延伸。近几年,他们主动走进导弹、雷达、通信等兄弟部队,了解队友的装备性能和作战思路,组织一次次对抗演练,逼着自己突破常规斗智斗勇,从系统集成、体系融合以及未来作战的角度,学习探讨问题,深研克敌之道。

“过去是给啥装备,就打什么仗;现在给我啥装备,我要看看能不能提出改进意见适应战场。”副大队长张威介绍,飞行一大队飞行员近几年撰写发表20多篇军事理论文章,提出70多条装备改进建议,有50多条被采纳应用。

谁在学习上孜孜以求,打赢的天平就向谁倾斜。“双学”活动开展以来,飞行一大队5次参加空军对抗空战比武竞赛,4次助力部队夺得团体冠军,多人捧得“金头盔”。

“‘金头盔’是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至高荣誉,但是现在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检验学习成效的平台。”“金头盔”获得者高中强说,“现在的飞行一大队,正在追求从战胜队友向研究对手、从研究考场向钻研战场、从研究比赛规则向破解战场制胜机理的转变。”

敢于承担风险挑战极限,锤炼克敌制胜的一流本领——

从难从严没有终点,贴近实战永无止境

“起飞!”伴随着尖利的发动机轰鸣声,一架架战机紧急升空,投入长航时、大航程跨区转场战斗任务。这是今年1月3日,飞行一大队官兵聆听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后,展开实战化训练的一幕。

“那天,开飞前不久,一大队才接到出动命令,再次考验了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旅长程远森说,“从难从严训练没有终点,贴近实战的追求永无止境。”

高中强夺得“金头盔”后,对手向他请教秘诀。高中强默默地撸起袖子,手臂上露出一片因为空中大过载压出的淡淡出血点。当时,他驾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连续保持在对手导弹边界,有时甚至被导弹猛追,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你这是在玩命!”对方大吃一惊,高中强却平静地答道:“我这是在打仗!”

近年来,飞行一大队飞行员主动提高训练难度,压着大纲上限飞,高度飞到尽可能低,远海飞到尽可能远,速度越飞越小,载荷越飞越大,实弹消耗量比过去增加了两三倍,同样的航油量现在只能飞到以前一半的时间。高中强说,不惧风险、挑战极限,不仅是为了挖掘人员和装备的极限潜能,更是为了在未来战场多一分制胜的把握。

当下,飞行一大队正在狠抓新大纲施训,结合未来战场的制胜机理,探索更加贴近实战的组训模式,为战斗力成长开辟新路径。

战斗飞行中,老飞行员常常提醒新飞行员多关注座舱外的空情。如今,随着实战化训练的升级和组训模式的创新,飞行一大队飞行员更强烈地意识到,不仅眼睛要多向座舱外看,思想上更要向外看——

“向外看,因为敌人在外面!”(于春光、李建文、张力、郝茂金)

原标题:“空中尖刀”:用“第一”回报祖国

——空军“先锋飞行大队”锻造新时代空中劲旅纪事

大漠戈壁,天高云深。一架架战机忽隐忽现,声如滚雷。

空军组织的一场大规模自由空战比武竞赛,正在这里上演巅峰对决。

锁定、规避、反击……对抗双方斗智斗勇,从远距厮杀到中距,又从中距较量到近距,一串串攻防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枚枚导弹被机动规避,直看得地面评估专家瞪圆了双眼。

战幕垂落,空军航空兵某旅最终赢得此次比武最高荣誉“天鹰杯”。该旅前身是新中国首支组建、首个参战、首创胜绩的英雄部队,而参赛的飞行员大多来自该旅飞行一大队。

“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来回报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飞行大队传承英雄之气、深研胜战之道、苦练实战之功,奋飞新时代、建功新时代,4次助力团队捧得“天鹰杯”,4人次夺得“金头盔”,创造多项全军“第一”,被空军授予“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传承“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祖国一声召唤就升空——

就是豁出血肉之躯,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014年,飞行一大队奉命前推至沿海一线机场执行海上任务。一天,一大队战机紧急升空,一场不见流血却最能彰显血性的战斗不期而至。

60公里、50公里、40公里……任务区域内,外国军机与我方战机迎头对峙,迅速逼近。飞行员姚凯座舱内告警信号持续不断,与外军战机已逼近至30多公里,完全处于其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

“就是豁出血肉之躯,也要把对手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危急时刻,姚凯毫不示弱,沉着应对。剑拔弩张间,外军战机悻悻调头撤退。

那段时间,飞行一大队的任务空域天天都有中外战机之间的较量,战斗起飞是家常便饭,飞行员们以果敢的勇气和过硬的技战术,始终保持有利态势,在九天国门捍卫了“第一”的荣誉和大国的尊严。

这种向死而生的血性胆气从哪里来?记者在飞行一大队荣誉室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个不朽的瞬间:

抗美援朝战场,19岁的飞行一大队飞行员陶伟升空作战。“近点、近点、再近点”,面对多架敌机的包围,陶伟抱着“宁愿血洒蓝天,撞也要把敌机撞下来”的决绝信念,在距敌机120米处猛烈开炮,敌机凌空爆炸,碎片贴着陶伟的座舱“嗖嗖”飞过,开创了人民空军空中近战歼敌先例。

“狭路相逢勇者胜!”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景,飞行一大队原大队长、现任旅长程远森热血沸腾: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抗美援朝作战中,飞行一大队的前辈们凭着“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创造了第一次空战胜利、第一次空中近战歼敌、第一次空中夜战歼敌等多项纪录,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6架。

往昔先辈赴疆场,今携英烈复还乡。今年3月28日,飞行一大队出动两架战机,为第5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两架战机在运输机两侧稳稳伴飞,如同张开的巨大臂膀,将先烈拥入怀中,穿云破雾回归祖国。

“我们连续5年为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每次都感到无比神圣光荣!” 飞行一大队原大队长丁傥动情地说,“如同架起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先辈们‘空中拼刺刀’的基因血脉穿越浩瀚长空,内化为一大队的精神品质,淬炼出官兵不怕牺牲、不惧强敌、不畏挑战的英雄气概。”

2015年,9·3大阅兵前夜。飞行一大队受阅飞行员每人都在一份“决心书”上毫不犹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意味着一旦飞机受阅时发生不可预料的险情,飞行员不得跳伞,必须全力操控战机,飞离人员稠密地带!飞行一大队所在旅政委殷志伟说:“决心书上签下的,是一大队官兵对祖国、对人民的承诺和担当!”

在不久前举行的体系对抗演习中,飞行一大队与装备优于自己的对手展开搏斗。他们创新战法,1架战机冒着被“击落”的危险充当诱饵,其他飞行员合力出击,最终战胜对手,打出了一大队的威风和士气。

率先开展“双学”活动,破解信息化空战制胜密码——

谁在学习上孜孜以求,打赢的天平就向谁倾斜

59∶166!

在飞行一大队空勤楼门厅,镶嵌着一块用黄铜浇铸而成的首届“金头盔”空战比分匾。它的对面就是人民空军空战击落敌机第一人、飞行一大队首任大队长李汉的雕像。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警示:捍卫“第一”的荣誉,必须破解现代空战的制胜密码。

“那一仗,我们永远忘不了!”原副大队长李凌说,一直是首屈一指的“空中尖刀”飞行一大队,竟然首轮比赛就以大比分落败。

这一次败走麦城,让飞行一大队官兵痛彻骨髓:论装备水平,自己的飞机性能占优;论空战经验,自己执行任务之多远超对手;论战斗血性,自己敢于极限飞行面不改色。究竟为什么失利呢?

先是不理解,继而是深刻反思:当他们还在单纯比谁的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猛时,对手已经依靠电子对抗,悄然占据了战场制高点;当他们还在一心盯着看得见的敌人时,却已经败于“看不见的威胁”。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我们连知己都没做到。”李凌说,从那时开始,一场“脖子以上的战斗”在飞行一大队打响,还催生了后来席卷全空军并延续至今的“双学”活动——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后的反弹力。”归建后,飞行一大队邀请有关科研院所专家一起全力开发战机作战性能,全员学习电子对抗知识,唤醒了自身装备许多过去“沉睡”的信息化作战功能,官兵的信息化素养和意识大大提升。电子对抗、信息协同等训练课题深化展开,机种融合、信息火力融合等一场场演练风起云涌。

从传统空战到复杂电磁环境中作战,从单机种对抗技战术到融入体系作战能力训练,一大队官兵的目光不断延伸。近几年,他们主动走进导弹、雷达、通信等兄弟部队,了解队友的装备性能和作战思路,组织一次次对抗演练,逼着自己突破常规斗智斗勇,从系统集成、体系融合以及未来作战的角度,学习探讨问题,深研克敌之道。

“过去是给啥装备,就打什么仗;现在给我啥装备,我要看看能不能提出改进意见适应战场。”副大队长张威介绍,飞行一大队飞行员近几年撰写发表20多篇军事理论文章,提出70多条装备改进建议,有50多条被采纳应用。

谁在学习上孜孜以求,打赢的天平就向谁倾斜。“双学”活动开展以来,飞行一大队5次参加空军对抗空战比武竞赛,4次助力部队夺得团体冠军,多人捧得“金头盔”。

“‘金头盔’是空军歼击机飞行员的至高荣誉,但是现在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检验学习成效的平台。”“金头盔”获得者高中强说,“现在的飞行一大队,正在追求从战胜队友向研究对手、从研究考场向钻研战场、从研究比赛规则向破解战场制胜机理的转变。”

敢于承担风险挑战极限,锤炼克敌制胜的一流本领——

从难从严没有终点,贴近实战永无止境

“起飞!”伴随着尖利的发动机轰鸣声,一架架战机紧急升空,投入长航时、大航程跨区转场战斗任务。这是今年1月3日,飞行一大队官兵聆听习主席向全军发布训令后,展开实战化训练的一幕。

“那天,开飞前不久,一大队才接到出动命令,再次考验了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旅长程远森说,“从难从严训练没有终点,贴近实战的追求永无止境。”

高中强夺得“金头盔”后,对手向他请教秘诀。高中强默默地撸起袖子,手臂上露出一片因为空中大过载压出的淡淡出血点。当时,他驾战机连续大过载机动,连续保持在对手导弹边界,有时甚至被导弹猛追,机舱内的指示灯持续告警……“你这是在玩命!”对方大吃一惊,高中强却平静地答道:“我这是在打仗!”

近年来,飞行一大队飞行员主动提高训练难度,压着大纲上限飞,高度飞到尽可能低,远海飞到尽可能远,速度越飞越小,载荷越飞越大,实弹消耗量比过去增加了两三倍,同样的航油量现在只能飞到以前一半的时间。高中强说,不惧风险、挑战极限,不仅是为了挖掘人员和装备的极限潜能,更是为了在未来战场多一分制胜的把握。

当下,飞行一大队正在狠抓新大纲施训,结合未来战场的制胜机理,探索更加贴近实战的组训模式,为战斗力成长开辟新路径。

战斗飞行中,老飞行员常常提醒新飞行员多关注座舱外的空情。如今,随着实战化训练的升级和组训模式的创新,飞行一大队飞行员更强烈地意识到,不仅眼睛要多向座舱外看,思想上更要向外看——

“向外看,因为敌人在外面!”(于春光、李建文、张力、郝茂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