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那个岛是永远的家

2018-09-16 06:54: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云彩追着月亮,海浪亲吻礁石。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思念最深的时候。

小岛长夜,苦楝树下,仰望上山的台阶,王仕花想起老伴每天早晨像闹钟一样准时的那句话:“仕花,起床,升旗!”

大海那面,燕尾港还亮着一盏灯火,大女儿王苏想起爸爸的话:“很多事情爸爸对不起你,谁让你是老大呢?”

省城南京,国徽高悬的边检站里,儿子王志国想起爸爸的话:“你是家里的男子汉,爸爸要是挺不住了,你要挺住!”

中秋节快到了。小女儿王帆忘不了,爸爸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拿起手机,她不由自主地点了一下爸爸那个沧桑的头像。电话那头,无人接听……她至今不愿相信——爸爸突然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

为了守岛,这个家一分两半。岛上,一对夫妻相濡以沫;岛下,3个儿女相依为命。

王帆说:“想念爸爸,也想念那个岛,因为爸妈在那里,那个岛也是我们的家。”

“爸妈守岛,如果连自家人都不支持,谁还支持啊”

打开快递包裹的那一刻,王苏的心好像被猛刺了一下。

这是爸爸让她网购的治疗湿疹的药。“人走了,药才到。”王苏的泪水吧嗒吧嗒往下掉,“医生说,爸爸的湿疹其实在岛上抹药没用,除非下岛了才能慢慢好。”

这些年,王苏已经习惯了听爸爸妈妈的“使唤”。“岛上一旦缺个啥要用个啥,他们就会给我捎纸条、打电话。”

为此,王苏曾经很“恨”爸妈。那年,为了守岛,王继才和王仕花做出了一个艰难而揪心的决定——让刚刚收到初中录取通知书的王苏辍学,“你是家里的老大,弟弟妹妹需要你照顾”。

王苏哭肿了眼睛。“爸妈从小就说,读好书,有出息。我书念得挺好,还是三好学生,爸妈怎么就忘了呢?”

擦干眼泪,13岁的王苏成了8岁弟弟、6岁妹妹的“家长”,洗衣、做饭、缝缝补补……

擦干眼泪,13岁的王苏也成了爸爸妈妈的“运输队长”,送米、送菜、送煤球、找渔船……

弟弟妹妹学校开家长会,当姐姐的王苏去,人家就问:“你们没爹没娘啊?”寒冬腊月,王苏去拣虾皮,十个指头九个生冻疮流脓。她要用挣来的钱,给弟弟换书包、给妹妹买文具。一天深夜,家里蚊香点燃了蚊帐,王苏用脸盆里的水把火扑灭。望着焦糊冒烟的床铺,3个孩子抱在一起,大哭起来……

第二天,孩子们托渔船给岛上的爸妈捎去一张纸条:“你们不要我们了吗?你们不回来,就再也见不到我们了!”

王仕花急匆匆从岛上赶回来。一进门,孩子们都扑到她怀里。怎么跟孩子们解释呢?她只能流着眼泪说:“爸妈没有不要你们,等你们长大就理解了,这是爸妈的工作。”

爸爸妈妈在干啥?王苏回忆说:“一次上岛看他们,看见他们整天累得那个样子,看见他们顿顿吃咸菜、盐水煮黄豆,才知道他们吃了那么多苦。”

“爸妈在岛上,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冻。”第一次深夜到码头托渔船给爸妈送煤球,路又黑又长,王苏又累又怕,脚下却没停,“我要不送去,爸妈就又要嚼生米了……”

这条路,王苏记不清走了多少趟,一直走到现在。“爸爸抓了螃蟹海螺给我捎下岛,让我去卖,换了钱买煤球,再扛着送到码头去。后来爸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前面挂着米面,后面有时驮着煤球,有时驮着弟弟,先是推着,后来骑着。结婚了,老公陪我去;有孩子了,带着孩子去……”

抹一把眼泪,王苏抬起头来:“最难的时候,我就想,爸妈守岛,如果连自家人都不支持,谁还支持啊?”

“爸妈给我们的物质很少,可给予的爱是百分之百”

谁能想到,1989年出生的王帆,竟然过了一个“没有电的童年”。

她和哥哥王志国小时候都是在开山岛度过的。小岛深夜,蜡烛、煤油灯的火苗,至今跳跃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岛上没有小朋友,没有电视,更没有游戏机。唯一的玩具,就是“爸爸用贝壳做的项链,用绳子拴着给我们牵着玩的小螃蟹”。

“那时,岛上养了几只鸡,下了蛋妈妈就攒起来,带下岛去卖了换钱。一次我看妈妈带了一篮子鸡蛋下岛,就拉着篮子哭着不让妈妈走。最后,妈妈拣出来两颗鸡蛋,让爸爸煮了给我吃。”王志国回忆说,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总觉得肚子饿”。

“一次,岛上来了一艘登陆艇,爸爸抱着我在码头上看。那天艇上做花卷,我说什么东西,好香啊!爸爸就到艇上和人家要了两个花卷,我吃一个,另一个他也不舍得吃,在手里给我拿着。那是我第一次吃花卷,之前都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现在好多人问我,你觉得你爸爸是个合格的爸爸吗?那时岛上条件差,他也饿,他也急,他从牙缝里省出东西给我们吃,还陪我们玩,其实大人消耗更大,他领着我山上山下地跑。这都是父爱。”

说起这些事,王志国眼圈红了:“和其他家庭相比,爸妈给我们的物质很少,可给予的爱是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后,有天上岛去看爸爸妈妈,晚饭煮了螃蟹。我问,爸爸你怎么不吃?爸爸说,你吃,螃蟹有什么好吃的,我都吃腻了。其实我知道,他和我妈根本不舍得吃,捞上来的螃蟹他们都会拿去换钱,攒起来给我交学费。”

在王志国眼里,更多的时候,爸爸表达父爱的方式是严厉——

王志国小时候身体不太好,每天早上起床,王继才就撵着儿子往山上跑;上小学,王志国一次偷偷改了考卷分数,他把儿子屁股打得青紫,他可以容忍儿子考不好,但绝不允许弄虚作假……

父子之间的理解,需要时间。说起爸妈在海岛上升国旗,如今已是军人的王志国,这样讲述自己的情感历程——

“我在岛上长到7岁,小时候爸爸妈妈升国旗都带着我,这只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上学了,在校园看到升国旗,我会想到爸妈在岛上还好吗?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看我?那是一种心痛的感觉;直到自己参军入伍,看到边检站的五星红旗,自己肩膀上有了责任,我才理解了爸妈守岛的意义。”

王志国参军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也是在一个海岛上值勤。一天,他打电话给父亲:“爸,你和妈能坚持那么多年,太不容易了。我和战友们这么多人、定期轮换都感到寂寞,你和妈妈就两个人、这么多年……”

那天,王志国说了很多、很多。电话那一头,王继才没有说话,一直在听。

一个父亲的欣慰,都融化在这长长的沉默之中了……

“当儿女遇到难关,需要父亲扶一把时,他一直都在”

那天,夕阳西下,小岛披上了彩霞。

端起酒杯,刚抿了一小口,王继才又把酒杯放了下来。

“去,你也拿个杯子,坐下来,陪爸爸喝一口!”他对参军入伍、即将去部队报到的儿子说。

王志国扭头去拿酒杯,眼泪差点掉下来。他知道,爸爸这是把他真正当成一个大人、当成一个男子汉了。

在外人眼中,王志国很争气,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参军入伍到部队。可王志国知道,没有爸爸一路的支撑,自己走不到今天。

读高中,要交5000元择校费。收到通知书,王志国当时脑袋就“炸”了:“这么多钱,家里哪里交得起?书肯定是不能读了,干脆跟同学出去打工吧。”让他没想到的是,爸爸去借了高利贷。妈妈后来告诉他,爸爸为了尽快还债,冬天在冰冷的海水里捞海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他虽然常年在岛上,没有陪伴在我们身边,但心一直都陪着我们。当儿女遇到难关,需要父亲扶一把时,他一直都在。”王志国说。

高考前,王志国不小心把胳膊摔骨折了。他很沮丧,担心考不好。王继才专门下岛看儿子,用宽厚的手掌拍着儿子的肩:“没事,你尽力去考。考不好,爸爸妈妈不会怪你的。”

儿子考上大学,王继才东拼西借凑足了学费,亲自送儿子到学校。当晚,他舍不得住旅店,就和儿子挤在宿舍里那窄窄的单人床上。第二天大清早,他只留了一张车票钱,把其余的钱都塞到儿子手里,嘱咐说:“儿子,你上这个学不容易,要珍惜,做事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的家庭和别人家不一样……遇到困难,不要怕,努力总会解决的。”

那天清晨,望着爸爸远去的背影,王志国咬紧了牙关:“这书,我必须得读下来,否则对不起爸妈,对不起姐姐!爸妈在岛上那么苦都能坚持下来,姐姐带着我和妹妹那么苦都能挺过来,我怎么就不行呢?”

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王志国上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就出去打工。送牛奶、端盘子、当家教、卖车票、放电影……闲暇时间都在挣学费。拿到了奖学金,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欠的学费还上。打工挣了点钱,他也不敢乱花,因为“以后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那4年,心疼弟弟的姐姐王苏,也不时寄点钱接济弟弟,同时嘱咐弟弟:“打工可以,不要耽误了学业。”

4年之后,王志国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拿着录取通知书,王志国想起了爸爸的话:“不要羡慕别人,别人有的你没有,你有的别人也没有……”

“别人有的,我看到了。我有什么?以前真的不知道。”王志国说,“现在,我知道了,我们作为爸妈的儿女,有的就是他们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个家最大的财富。”

“对儿女也好,对孙辈也好,他们是把爱深藏在心里”

孙子的名字,是王继才起的——“我跟你妈每天迎着朝阳升国旗,就叫向阳吧。”

向阳出生时,王继才在岛上。想见亲孙子见不到,心里急。那段日子,他常常给儿子王志国打电话,平时少言寡语的他,问个不停:能吃吗?有多重?长多高了?……

王继才亲眼见到孙子,已是9个月之后。王志国把孩子从摇篮里抱出来,王继才没伸手接,站在那儿呵呵傻乐。儿子说:“好不容易来一趟,抱抱他嘛!”王继才摆摆手:“不用,不用,看到了,就心安了,挺好。”

爸爸那么想孙子,为什么不抱抱呢?王志国百思不解。直到爸爸去世后,他看到一段爸爸生前拍摄的录像片,不禁潸然泪下——

视频里,姐姐王苏的女儿上岛去玩。爬石阶、上灯塔,王继才都小心翼翼地用两个手指头,捏住外孙女的衣襟。随行的电视台记者好奇地问:“你怎么不拉外孙女的手呢?”王继才憨笑着,把手放在镜头前:“看,我的手这么糙,小孩手那么嫩,我怕她疼。”

“爸爸这么多年在岛上,干的都是粗活,那双手粗糙得像岩石、像铁片一样。妈妈也是……”大女儿王苏告诉记者。

灌云县有句谚语“疼儿不让儿知道”。在王继才心里,对大女儿的亏欠最多。他曾经跟王仕花说:“结婚时,一定亲手把她交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手上。”

然而,女儿婚礼那天,海上变了天,王继才没有来。

“爸爸说不定就在来的路上,走慢点,走慢点……”婚车上,王苏一遍一遍跟司机说。那天,王苏化了5次妆,都被泪水冲花,最终还是没有盼来爸爸的身影。

此时,王继才在小岛上,心像大海一样翻滚。他望着海那边家的方向,抽着烟,手里拿着王苏小时候的照片:“闺女啊,爸爸对不起你……”

后来,王继才专门嘱咐女婿张超:“王苏从小最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待她。”他也反复叮嘱王志国、王帆:“你姐太苦,以后你们要好好照顾她。”

这一切,王苏都是在爸爸走了之后才知道的。

那年,王志国换了新岗位,感到“每天工作单调乏味”,给爸爸打电话说“没有成就感”。“儿子,你太久没有回来了,有空来岛上住几天,换换心情。”王继才对儿子说。

一个月后,王志国来到小岛。“那天吃完饭,爸爸带我满山转,领我看他和妈妈这些年在岛上栽种的树木。爸爸笑着说,还记得你小时候跟妹妹抢无花果吃吗,现在岛上有这么多果树,有桃子、梨子、枣子、葡萄,再也不用和妹妹抢了吧?”

凝望满山苍翠,王志国顿时明白了:“爸爸是在用他和妈妈的‘成就感’教育我。世界上没有比守一座孤岛更乏味的事情了吧?他和妈妈不但坚守这座岛,而且改造这座岛,给我示范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乐趣。对儿女也好,对孙辈也好,他们是把爱深藏在心里。”

“我们这个家,每人都是彼此的一部分”

2013年春节前,王继才和王仕花受邀到北京参加活动,王苏、王志国、王帆姐弟3人也来了。

这是他们第一次全家旅行,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

幸福时刻,被定格在一张张照片里。爸爸走了,王志国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相册看一看——这是爸爸一生中难得的笑脸。

团聚,对王继才一家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32年,一片海水,两条海岸,爸妈在那边,孩子们在这边。长大了,孩子们越走越远,爸妈还在岛上。

“我们这个家,不能常陪伴,唯有常牵挂。”王志国说。

这份牵挂,隔着大海,隔着时间,隔得太远,隔得太久。王志国曾经劝爸爸妈妈,早点离开海岛,不要等腿脚都迈不动步了才下来,“到时,你们俩带着孙子去旅游”。

前年中秋节,王帆给了爸爸一个惊喜——她订了一个生日蛋糕,托人给爸爸送上了岛。“想了一圈,肯定是我小闺女!”王继才在电话里乐呵呵地对王帆说。

今年7月26日,王继才陪王仕花到南京看病。当天晚上,王帆见到爸爸和妈妈。“爸,你明天中午跟我一起吃饭,下午再回吧?”“嗯!”王继才爽快答应。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王继才就打来电话:“小帆,岛上有急事,我已经在车上了。”

王帆怎么也想不到,这居然是她和爸爸的最后一个电话。

“爸爸每年都说,等全家人聚齐了,拍张全家福。”王志国说,“爸爸去世后,我到岛上收拾他的东西。看到他的床头放着一本日历,上面都是我们一家的照片。当时,我眼泪哗哗流下来。平时我们想念着爸爸,他也想念着我们……”

“我看到,桌子上还摆着他生前吃过的最后一顿饭,一点虾皮,都干了。我后悔,一直想给他做顿饭,没有做成。总觉得以后还有时间、有时间……”

爸爸走了,王志国想起他的歌声——

10年前的那个夏夜,王继才突然说:“儿子,咱俩一起唱首《咱当兵的人》吧!”

五音不全的爸爸还会唱歌?王继才说:“岛上就咱3个人,自己唱给自己听,怕啥?唱这首歌,就是要有气势!”

“妈妈会唱歌。这些年每当在岛上闲下来,她就给爸爸唱《歌唱祖国》《南泥湾》《大海啊,故乡》……爸爸一边听,一边拍巴掌。”

“爸爸走了,妈妈一天要哭好几回。爸爸生前,妈妈每次下岛都不放心爸爸,一天要给爸爸打五六个电话。我总在想,两个人,在岛上32年,多少话也该说完了吧,有这么多话要讲吗?其实,他俩之间已经不能用简简单单的爱情来理解,他们俩是彼此的一部分。其实,我们这个家,每人都是彼此的一部分。”

海上升明月,时序近中秋。王帆曾经和姐姐、哥哥商量:这个中秋节一起上岛,给爸爸过生日。

现在,爸爸走了。姐弟3人还是决定上岛,陪着小岛上的妈妈,守着天堂里的爸爸。

开山岛,他们永远的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