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这群装备监造官守护潜艇的“生命边界”

2018-09-15 01:56:26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从第一块钢板到艇体成型,海军某军代室走出体系化监造之路——守护潜艇的“生命边界”

  耐压壳体,是指潜艇潜入水下,能承受深水压力,并具有良好水密性的艇体。

  大洋深处,潜艇承受的压力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耐压壳体的压力边界就是“生命边界”。

  海军某军代室军代表把耐压壳体监造作为重点,从第一块钢板进场复验、下料切割到艇体成型,全方位深入建造过程,走出了体系化监造之路,守住了潜艇的“生命边界”。

  从入库这一刻起, 每块钢板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材质、规格、型号、炉批号、序号、检验员印……每块耐压壳体钢板,进厂后都会被打上标识码。

  这意味着,从入库这一刻起,每块钢板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个唯一的“身份证”将伴随着它走完全生命周期。

  钢板“身份证”,在潜艇建造中有着特殊意义。为了确保潜艇绝对安全,任何不被标识的材料严禁上艇安装。

  在钢板“身份证”的管理上,海军某军代室不断探索方法措施,管理模式日臻完善。

  红色、黄色、灰色,涂着3种不同颜色底漆的钢材分类堆放;车间内,身着与钢板相同颜色工作服的焊工,有序地展开作业。

  不同强度钢板由不同颜色底漆标识,具有相应焊接资质的工人则穿戴与钢板同色的工作服。焊工资质与钢板强度一一对应,施工现场看起来井然有序。

  色差标识法——用简易方式实现标识清晰区分,这正是该军代室追求的理念。

  钢板在切割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标识码缺失。为此,他们结合加工任务特点,在每块钢板上标注多个标识码。这种最小间隔仅有十几厘米的标识码,可以确保钢板无论如何切割,分解后钢板上依然有完整的信息标识,哪怕只是一块边角料。

  从一块钢板仅有一个标识码,到表面遍布标识码,这一身份标识的简单延伸,成功解决了因边角料信息存疑而不能使用的问题,避免了资源浪费。

  与耐压壳体钢板相比,焊接件数量大、品种多、工序繁琐,稍不留意就会带来隐患。

  下料、锻造、热处理、理化试验、加工……每艘潜艇耐压壳体有千余个焊接件、四万多个控制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身份信息”缺失,都会增加信息识别难度。

  越是如此,钢板“身份证”越不可或缺。海军某军代室总代表张森森带领大家开展全流程梳理、逐环节确认,推动建立可追溯体系:热处理环节,材料出炉时在红热状态就重新制作标识,避免“身份”消失过久无法识别;机加工阶段,引入手持式光谱分析仪,对加工后的成品进行抽检再验证。

  不仅如此,他们还引入照相、录像等功能,对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影像留档,发现问题可以迅速回放、倒查,确保问题得到准确定位和分析。

  “这些年,军代室在耐压壳体材料监管上建立了一整套全方位覆盖、全流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可以说,任何一块钢板在耐压壳体的什么位置,我们都可以精准定位。”张森森说。

  从数字化监造到资质“扣分”,全过程可视管控

  弧光闪闪,焊花四溅。组装车间内,工人手持焊枪正在进行焊接作业,焊枪的另一头连着焊接参数记录仪。记录仪清晰显示工人身份、作业内容、焊接电流电压、环境温湿度等信息参数。与此同时,在军代室总体组大屏幕上,同步播放着工人焊接过程。

  这套由军代室自主研发的“焊接质量数字化监督系统管理平台及监控终端”,主要用于耐压壳体焊接的质量监督。通过对焊接过程的实时监测和记录,“什么样的板、谁焊的、焊的哪条缝、焊接质量怎么样”等数据一目了然。

  如今,一次耐压壳圈焊接,不但焊接缺陷大幅减少,时间也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这套系统的诞生,与几年来军代室大力倡导创新思维,探索推动焊接质量监督模式革新息息相关。

  有一段时间,耐压壳体焊接质量不稳定。他们深入分析发现,问题根源既有焊条保温筒未加热、焊工资质不符规定等偶发管理问题,也有焊工经验不一、作业环境不同带来的常态质量波动。

  “能不能研发数字化监造系统实现可视化管控?”在一次会议上,张森森提出了这个想法。随后,他们分头到多家科研单位调研,成功研制出这套数字化监造系统。他们还嵌入了考核焊工资质的“扣分”功能。

  所谓“扣分”,是指焊工须统一参加实操考核,考核通过颁发焊接资质证书。每证每年12分,每个月根据理论考试成绩、焊接失误次数、焊接工艺问题等方面进行扣分。对分数扣完的工人,当年取消焊接资质证书;对焊接出色的工人,可升级焊接资质证书。

  看似简单的焊接工作,工人既要持证上岗,又要接受视频监督。措施推行之初,各种反对的声音随之而来。

  一段时间后,“剧情”出人意料地发生“反转”,工人主动接受这一举措,理由很简单:一方面,焊接过程全记录,出现问题随时收到报警信息,整改简单易行,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工人持证上岗,奖惩并举,只要焊接质量好,就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在这些举措之外,军代室更是严守底线不放松。“这几年,我们狠抓巡检强度、中间过程、结果监督‘三个不降低’;超声波、射线、磁粉‘三个百分之百探伤’。”海军某军代室总体组组长王伟掰着指头说起这些监造手段来,如数家珍。

  从数字化仪表到大数据分析,全方位“保驾护航”

  耐压壳体圆度,直接影响到潜艇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判断耐压壳体建造水平的标准是质量和精度。

  过去,圆度测量需要人工多次测量才能给出结果,精度较低。

  信息科技大潮下,造船行业新理念新工艺日新月异。该军代室把目光投向了一种集光、机、电于一体的高精度测距仪器——全站仪。在该设备基础上,他们与某科研单位研发激光圆度分析仪,通过设备改进和软件编程,实现由测距向测圆度功能的转化,测量结果能够实时显示,测试报告自动生成,测量精度较以往提高数倍。

  思路一变天地宽。从人工测量到数字化的激光测量,耐压壳体建造迈上大数据舞台,为提高潜艇监造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前些年,工厂在耐压壳体肋骨结构件焊接变形方面,一直缺少数据分析。一旦出现变形偏差,问题极难判断。

  对此,军代表王伟带领大家主动作为,分析了上万组离散测量数据,建立数据库并通过软件初步得出大厚板变形规律。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据库在完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实战”考验。在某潜艇的首个舱壁装配过程中出现细微误差,技术人员一直未能找准问题根源。闻讯而来的军代表,在实地测量该舱壁的相关数据后,对比问题数据库,迅速给出结论:焊工人数搭配不科学、相邻壁板间焊接层数不一致。

  随后,现场工人改进工艺方法,顺利完成后续舱壁焊接。

  “在高起点上监造精品装备,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想在先干在前。”该军代室《质量文化手册》上这句话,真实反映了这支军代表队伍敢为人先、超前作为的创新精神和实干标准。(焦建仓 冀志轩 陈国全)

  用忠诚刻画质量的精度

  ■乔燕飞 计如林

  全链条标识、数字化监造、大数据分析……多举措深度介入建造全程,走开体系化监造路子,海军军代表对耐压壳体质量的精心打磨,一次次拔高质量的精度,丈量着忠诚的高度。

  严把质量关口,确保装备优生,是军代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新装备建造呈现科技含量大、牵涉范围广、组织协调难、风险挑战多等特点,这就需要身处监造一线的军代表时刻攥紧检验标尺,牢牢控制“准生”闸门。可以说,军代表的责任心关系到装备质量,关系着建造任务成败。只有科学统筹、凝聚共识,积极牵引承研承制单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装备建设才能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向前推进。

  一流的军队需要一流的装备作为支撑,一流的装备需要一流的监造官倾力打造。装备质量关系战场胜负、官兵生命。从军代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工匠精神的传承,也能发现创新精神的融入。

  他们注重总结经验方法,对可能影响战斗力的问题装备叫停重来;创新监造手段,在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不断挑战装备性能极限。只有把装备监造当成强军事业,怀着一颗对官兵生命的高度责任心,我们的军工产品质量才有可靠保证,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才有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