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梁家河:陕北小村庄 改革大窗口

2018-08-07 06:40:4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5年9月22日,美国西雅图。

  面对中外宾朋,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时光荏苒,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梁家河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启示?仲夏时节,记者走进陕北这个小村庄。

变迁

回望历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仲夏的梁家河,郁郁葱葱,柏油铺成的村道两侧,新修的石窑、整洁的农家小院,令人赏心悦目。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北宋时因梁姓人家最早依河而居得名。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插队落户,后来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里劳动生活了7年。那时的梁家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破旧的窑洞里,是简单的家具、打满补丁的被褥。

  改革开放之后,梁家河村改变以往单一的农耕方式,逐步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模式。截至2017年末,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0800元。

  说起梁家河几十年的变迁,石春阳老人最有发言权。当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接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多年。

  “梁家河村的第一次变化是习主席担任党支部书记那几年,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造淤地坝、办铁业社、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石春阳如数家珍,“第二次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能够自给。第三次变化是20世纪90年代末,延安实行退耕还林,梁家河是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第四次变化是2010年年底,梁家河成为延川县第一批脱贫村,全村总收入225.5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第五次变化是2013年7月,延安市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梁家河多数窑洞受损,灾后重建时,当地政府组织移民搬迁,村里100多户人家陆续迁到镇上居住,村里的孩子全部在镇上上幼儿园、读小学。”说到这里,石春阳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最近一次变化是2015年5月,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90%的员工是梁家河村民。一个绿色发展、生活富裕的梁家河向我们走来。”

  小桥流水,绿树瓦房。徜徉梁家河,记者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之中,习主席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昭示

不忘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在梁家河“知青旧居”一侧,立着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字样。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电,沼气池也已成为历史,但习主席当年一心为民的故事仍在黄土高原传颂。

  “那时,习近平同志刚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直琢磨着为梁家河的乡亲们做点什么。他从报纸上看到四川省大办沼气的消息后,带队去学经验,回来后带领村民群策群力,很快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点灯的问题。”

  “知青旧居”的墙上,保留着一幅以当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建沼气池为原型绘制的宣传画,两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8个大字。当年修沼气池时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着乡亲。

  “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出台什么政策、落实什么举措,都是以造福乡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梁家河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点,石春阳感触最深。

  他向记者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梁家河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时,起初村民不理解:“好好的地,不让种庄稼,多可惜!”“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喝什么?”

  后来,政府一边向村民宣传政策,一边及时发放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几年后,梁家河原本光秃秃的群山上树木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绿装,坝田成了村里旱涝保收的高产丰收田。

  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收入也多了。梁家河人说,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透过梁家河这个陕北普通的小村庄,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渐渐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读懂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传承

汲取力量,为人民多做实事好事

  在梁家河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一群前来参观见学的官兵。

  在村委会的小广场上,来自延安军分区的官兵面向党旗列队宣誓,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李建波领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李建波声音洪亮,神色庄重。

  李建波曾任某旅政治部主任,部队调整改革之前,他是单位任职5年的后备干部。组织通知他交流任职的那一刻,李建波的心绪也曾有过波动。

  “我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党叫干啥就干啥。以往都是做别人的思想工作,现在轮到自己头上了,行动更不能打折扣。”他坚决服从命令来到了陕北。去年,李建波又说服从山东老家随军到河北不久的家属,跟着他随军到了延安,儿子也转了学。

  在村史馆里,李建波指着展板上习主席当年插队之初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那段内容,感慨地对记者说:“与习主席当年面对的困难相比,我们眼前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追寻领袖的成长足迹,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像习主席当年带领群众进行生产生活那样,真抓实干,干一件成一件,为人民多做实事好事。”

  这两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延安军分区组织人员下乡驻村,入户走访,摸清贫困群众底数,找准贫困“病根”,确定精准扶贫目标,制订扶贫措施。他们根据驻地实际,确定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人一方”的帮扶思路,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旅游增长点;推动庭院经济、优质种植养殖业等产业发展,帮助联系资金、培训人才,多措并举助力老区人民摘“穷帽”。

  在梁家河村委会会议室里,石春阳指着墙上的图表说,如今新一届党支部的目标就是: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把梁家河打造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示范基地。

  小村庄,大窗口。记者相信,小小梁家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也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