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机遇

2018-07-28 10:11:3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00天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

  新华社记者提前探营进口博览会筹备情况发现,企业展展位“一位难求”、不得不“一再扩张”,城市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不一般”,开放的中国市场正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澎湃的“中国机遇”。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招展远超预期。目前,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加博览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董事长孙成海介绍,各地企业、机构报名热情加速升温,企业商业展展位供不应求。“先后经过2次扩馆,招展面积从原定的21万平方米扩大至27万平方米,较原计划增加了30%,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展会太火爆,早约早安心”,记者了解到,为了抢占先机,30多家企业和机构甚至已提交了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企业展的报名表。

  法国乐斯福集团是最早提前预约申请第二届进口博览会展位的企业之一。企业大中华区总裁浦建菲说,企业看好进口博览会这个平台,不仅希望能为产品找到更广泛的销售渠道,也希望能找到供应商、方案提供商等合作伙伴,优化乐斯福在中国以及全球其他市场的布局。

  为了提升展商和采购商的“精准匹配度”,博览会主办方早早就为展商和采购商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他们早见面、早洽谈。只有130克的日本羊皮鞋、复古的意大利咖啡机、清香的加利福尼亚护手霜……进口博览会服饰、日用消费品展区和消费电子展区的供需对接会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内举行,聚集了超过200家展商、客商。

  主题“不一般”的博览会,“格调”也同样“不一般”。

  记者了解到,进口博览局制定了《绿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准》,涵盖绿色设计、绿色选材、绿色安全施工、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等,共计14项具体标准,力保博览会全程绿色环保。绿色的进口博览会,将为上海会展业乃至全国会展业注入“绿色动能”。

  进口博览会上将展出不少全球首发的新产品和新科技,如何让这些“独一无二”的领先产品和技术得到更好保护?新华社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参展各方提供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将博览会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

  记者了解到,进口博览会的参展企业中,不仅有G20全部成员,还覆盖超过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最不发达国家中也有超过30个积极响应参展,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发展新机遇。

  地中海-中国经贸组织此次带领着以科西嘉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区域30多家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前来开拓中国市场。组织负责人、法国科西嘉工商会中国进口博览会特派代表贝特朗·缪洛告诉记者,由于首届进口博览会的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展位比较紧张,还有许多地中海地区的特色企业没能加入参展团,因此,协会决定提前预约申请明年的展位,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博览会将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的国际公共产品,如何让最不发达国家参与进口博览会、分享中国的成长,是此次博览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孙成海介绍,全球44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超过30个将前来进口博览会,将展示服装及日用消费品、食品及农产品、保健品等最富本国特色的优质产品,以及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向外界传递的一个积极信号。”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合设机构国际贸易中心执行主任冈萨雷斯说,以进口为主题举办会展,这标志着中国从“全球工厂”转向“全球市场”。机构将帮助其他国家尤其是较贫穷国家及其中小型企业提供机会,通过与中国的国际贸易获得发展,机构将组织和支持全球100家中小企业参加博览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说,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也必将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质量开放的重大实践与坚持全球化方向的典型示范。

  (据新华社上海7月27日电记者周蕊、郁琼源)上图:7月27日,记者在拍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识和吉祥物“进宝”。当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识和吉祥物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揭晓。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