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直击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现场

2018-07-06 18:35:12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本届“高交会”高在哪?

    ——直击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现场

智能机器人成为展会上的一大亮点。杨青江 摄

    6月21日至24日,“第十三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本届展会以“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通过技术成果对接,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国内外参展参会代表团达216个,1012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带来2037个参展项目,新技术、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一大批可运用于军事领域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出现在展会上。

    新技术——

    产品性能高

    “未来战场上有了这套系统,指挥员便可稳坐中军帐,决胜千里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参展负责人在向参观者介绍全息作战指挥系统(AR):“这种混合现实(MR)眼镜,采用位置感应技术、手势捕捉技术和远程人像全息传送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叠加,在视野中重建全息场景沙盘,并将远程指挥官全息影像实时投射到视野中,能够实现跨地域、跨军兵种协同作战指挥,不再需要人员集中。”

    据了解,全息作战指挥系统中有广域作战环境下的协同作战指挥模式。在大规模联合军演中,机动指挥所及在外执行任务的指挥官,可通过该系统与万里之外的联合作战指挥部实时沟通共同会商作战方案,大大提高指挥决策效率。

    “上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便是狂风大作。”变幻莫测的天气系统令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在野战环境下“玩转”天气预报?

    “C波段多波束相控阵天气雷达”便可以实现这一目的。该雷达能够对半径400公里内危险天气系统的生成、发展、消散、移动状态进行实时跟踪,对200公里范围内的风暴、冰雹等进行检测,非常适合野战环境下使用。

    在海上移动领域自动识别系统方面,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将于2019年发布,该系统集通信、导航、监管等于一体。据展品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具有大带宽、多用户、广覆盖的实时通信能力,有助于舰船指挥人员快速了解周围船舶航行情况,增强舰船航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本次展会上,记者还领略了生物采样机器人、高端柔性显示屏、固态风速风向仪、“智慧天眼”激光定位导航系统等一批高新成果的魅力。未来,这些高新成果在国防建设方面的应用值得期待。

    新材料—

    防护性能高

    矛与盾的较量由来已久。二战时,为抵御口径不断增大的炮弹,战舰、坦克不断加厚装甲,钢板厚度动辄数百毫米,不仅大量消耗金属资源,也极大影响装备的机动性能。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防护装甲有了新变化。展会上,一块漆黑的车辆盖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家新材料公司带来的装甲防护解决方案——新型结构增强涂层。通过调整原材料配方,产品耐磨、防爆、防腐、吸能等特性大大提升。

    今年4月14日,美军对叙利亚军事设施实施精确打击,导弹发射车亦成为目标之一。“现代战争中导弹的大规模运用,使前方与后方的区分不再明显,不论是面对空袭还是敌特种作战力量的渗透破坏,导弹发射车和普通军用车辆基本处于防护不足的‘裸奔’状态。”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种材料可迅速硬化成形,涂有该防护涂层的钢板在抵御步枪弹射击和破片杀伤方面效果显著,符合军队车辆载具的基础防护需要。另外,该材料还可应用于混凝土掩体增强、地下工程防腐、直升机及登陆艇地板防护等。

    如何避免油箱被击中的战车成为“打火机”?一款防护材料——智能抗冲击自修复夹层结构,通过运用智能自修复材料,结合夹层设计,在遭遇子弹侵彻、冲击碰撞等大变形损伤时能够迅速启动自修复机制,在短时间内修复损伤部位。

    展会上,多家单位展出了石墨烯材料、单晶涡轮空心叶片、高压涡轮盘、整体叶盘、高性能碳化硅纤维等产品实物,显示出我国航空发动机从基础材料研制到关键部件设计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新能源—

    环保性能高

    野战环境下的军事行动,电池“电量不足”是一大隐患。为增加背负式电台的续航能力,即便携带几块数公斤重的备用电池,通信兵依然需要随时为电池充电。

    “我们的目标就是‘消灭’备用电池。”北京一家新能源企业带来了柔性薄膜太阳能移动电源系列产品,包括单兵移动电源系统、班排移动电源系统、发电伞等。单兵移动电源系统可对电台电池直接充电,在定制化接口的配合下,还可为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

    自然界随处可取的自然资源,比如热能和水都可以用来发电。上海一家户外用品公司展出的热发电设备和注水电池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特点非常突出。热发电设备就像个大号的杯子,采用热能直接发电,在野营做饭时使用发电野营炉烧煮开水或食物,可充分利用烹煮食物的热量来发电。而注水电池,则具备利用液体(包括动物尿液)启动发电装置的特点,可解决野外条件下单兵装备的电源应急续航问题。

    今年4月28日,由俄罗斯制造的世界首个漂浮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被拖出圣彼得堡造船厂,意味着人类在核电能源应用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经济的倚重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运用,“全球最强移动电源”——海上浮动核电站被纳入视野,未来或将破解海上能源供给难题。展会上,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浮动式核电站模型颇为“抢眼”,它可为岛屿、海上钻井平台、海上资源开发或偏远地区提供绿色安全的能源支撑。(关媛媛 郭丰宽 鲁文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