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陆冬辉:辉煌归零 再战蓝天

2018-07-06 18:34:44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昔日,他是“金头盔”飞行员;今天,他是无人机“王牌”飞行员

    □变化的,是翱翔蓝天的方式;不变的,是为国担当的执著追求

    陆冬辉:辉煌归零 再战蓝天

7月2日,空军无人机飞行员陆冬辉在方舱内精准操控无人机。魏华龙 摄

改飞无人机前,特级飞行员陆冬辉曾获空军“金头盔”桂冠。余红春 摄

    机场跑道中央,白色标志线和着陆区周围一道道墨色的轮胎擦痕交错闯入视窗,又被瞬间加速甩开。轻推油门,柔和拉杆,一架银灰色无人机翩然升空。

    这是“金头盔”飞行员陆冬辉又一次操纵无人机升空。记不清楚这是多少次起飞了,但对陆冬辉而言,每一次升空,都是一次新的战斗。

    2017年年初,还是三代机飞行员的陆冬辉听说,空军某试训基地选调无人机飞行员。他毫不犹豫地向组织递交申请,到科研试验训练一线去,到新质战斗力的源头去。

    命令下达,陆冬辉打起行囊、辞别家人,开始了新的跋涉。从江南鱼米之乡到西北大漠戈壁,从空中到地面,从座舱到方舱,从舵杆到键盘……这些新变化,让他真切体会到,自己闯进了一个新战场。

    1997年4月,作为同期班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飞行学员,陆冬辉立下誓言,知恩更要感恩,能在组织的培养下飞上蓝天,就要练就一双铁翼。

    信念是飞行的最大动力。21年过去了,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歼击机部队到无人机部队,不管岗位怎么变化、职务如何调整,陆冬辉初心依旧。

    7月1日当天,在驻地教育基地的马兰魂雕塑下,陆冬辉举起右拳,带领官兵重温入党誓词。当晚,陆冬辉在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一张红彤彤的党员誓词图片。

    担任空军某试训基地某部试飞站站长,陆冬辉肩头的责任更重了。面对新挑战,这位敢打敢拼、勇于担当的汉子,操纵无人机一次次升空,“驭龙”千里之外,展开了一次次新的突击。

    条件再苦,训练再难再累,在陆冬辉眼中,这日子过得“有滋味、有激情”。他说:“没有什么比干自己喜欢的事更快乐。”

    “金头盔”是得过,可它已过了保质期——

    “有形的头盔,是大脑的保护;无形的头盔,反而是一种束缚”

    “老陆,你啥时得的‘金头盔’?咋从没听你提起过?”去年2月,飞行大队教导员朱秋平整理人员资料,无意有了个“大发现”:调来不久的飞行员陆冬辉竟是“金头盔”飞行员!

    “‘金头盔’是得过,可它已过了保质期。”陆冬辉幽了一默,岔开了话题。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个疑问也随之浮上大家心头:已经夺得过“金头盔”,陆冬辉还来这儿从头开始,究竟图个啥?

    图个啥?此前,不少科研院所和院校都向陆冬辉抛过“橄榄枝”,但陆冬辉觉得这些单位离战场一线远了。他心里割舍不下飞行,“更不愿远离战场”。

    图个啥?和陆冬辉从同一个单位调入的飞行员吕军明最清楚。

    调来后不久的一个休息日,陆冬辉和吕军明相约赶到驻地附近的某基地历史展览馆参观。

    不巧,赶上闭馆,两人只能移步展馆外的文化长廊。那条长长的文化长廊里,一侧刻写着张骞出使西域的那段历史,一侧记录着当年核试验时“开荒种地”“功勋榆树”等几十个感人故事。

    两人一个不落地看了一路,说了一路。

    不觉过了饭点,陆冬辉和吕军明到小馆子里接着聊。菜越放越凉,心越聊越热。两名飞行员心中的答案愈发明晰,他们相互约定:革命前辈为了国之重器,当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咱来了新质战斗力部队,说啥也要干出点响儿来!

    这样一想,戈壁那灰蒙蒙的远山、光秃秃的枝丫,北风呼啸、黄沙漫卷,在他们眼中也变得“亲切”起来。

    这样一想,住的那“房龄”已过半百的平房,宿舍里那简陋的铁床,吱呀作响的桌椅,更不算啥了。

    这样一想,对个人发展的担心和顾虑,对父母妻儿的牵挂与亏欠,也就更能不动声色地藏在心底了。

    心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脚下是行动。从有人机到无人机,尽管有相通的地方,但从理论改装到模拟操作,很多地方都需要从头学起练起。这不仅检验学习创新的能力,更考验放空自己的勇气。

    这一点,陆冬辉毫不含糊。

    调来后,陆冬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他找到比自己小十几岁、负责带教自己的飞行员陈永超说:“以后你就是我师傅了。”说这句话时,陆冬辉的眼神格外认真。

    没有教学场所,陆冬辉和吕军明就搬来椅子,立起黑板,请机务大队长李龙彪来空勤宿舍授课。

    知识更新不易,思维转换更难。

    实装操作环节,一开始陆冬辉总想着上手操作,干预无人机飞行。其实,大多时候无人机靠自主飞行反而姿态更稳,各种传感器和数据的信息支撑使它看得更远、算得更精。

    “以有人机的思维来飞无人机,不行!”认识到这一点后,陆冬辉强迫自己换脑,加快从操纵飞机到“人工+智能”控制模式的切换,从“一人一机”思维模式到“多人一机”系统思维的转换。

    这种转换,给他带来了挑战,也让他感到新鲜、刺激,更充满了激情。他说:“我感到,能打胜仗,不仅能干好自己擅长的事,更要能干好自己原来不会干的活。”

    陆冬辉知道,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摘掉头上那顶无形的“金头盔”,解放自己的思维。“有形的头盔,是头脑的保护;无形的头盔,反而是一种束缚。”

    实际上,从戴上“金头盔”那一刻起,他已放下了那顶桂冠。当年“金头盔”颁奖大会上,他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今天打赢了战友,不算啥!明天打赢对手,才算牛!”

    时至今日,仍有人好奇,陆冬辉是不是把“金头盔”带来了?

    陆冬辉说,刚夺冠后,曾把这顶“金头盔”放在办公室。后来,他又提出放到单位荣誉室,因部队调整没能遂愿。再后来,他把这顶“金头盔”带回家,当礼物送给了爱好航空知识的儿子。

    记者注意到,操纵无人机的飞行员们,已不再需要戴头盔,于他而言也算是真的把“金头盔”放下了。

    倔强刚毅的寸头,也拗不过时间,渐渐染了霜——

    “既然放不下飞行,来到了无人机部队,更要抓紧时间干点事”

    “快,还有几分钟准备时间!”陆冬辉“嚯”地抬起小臂,目光投向左手内侧飞行腕表的指针。

    试飞站不少官兵都知道,这是陆冬辉的习惯动作。

    陆冬辉似乎没意识到这一点。他每天风风火火,不管理论学习,还是飞行训练,手头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时间总是不够用。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夺得“金头盔”后,他连续几年参加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评估工作。竞赛规则自由度的不断放开,兄弟单位追求战斗力的千帆竞发,无不让他感到迫在眼前的时间焦虑。

    看看自己,年龄已过不惑。这几年飞战斗机时,精力体力明显不如以前。倔强刚毅的寸头,也拗不过时间,渐渐染了霜。他不断提醒自己,“既然放不下飞行,来到了无人机部队,更要抓紧时间干点事。”

    光阴,是自然的刻度,也是生命与使命的价值表。因循守旧,只算活在过去;畏葸不前,时钟原地停摆;奋发进取者,总是追赶甚至试图超越时间。

    从到无人机部队起,陆冬辉就开始了对时间的追赶。战友们记得,刚上手操纵无人机时,他总抱怨,无人机飞行速度、姿态转换太慢,没有战斗机那么刺激带劲。

    读懂陆冬辉的人都知道,其实,他内心是在为新质战斗力的快速生成而着急。

    今年,陆冬辉担任了试飞站站长。在查阅无人机实战运用的相关资料后,他敏锐的意识到,无人机改变和缩短了传统作战的节奏和周期,未来战争将日趋无人化。

    “看来,我们更得加快速度!”陆冬辉看到,经过第一茬人的艰辛努力,为这支年轻的部队打下坚实基础,但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随即,一场场与时间的竞速开始了——

    以前,无人机部队大多原地部署,机动作战训练不充分。“未来作战是全域作战,动得少、动得慢怎么行!”陆冬辉抓紧带领官兵完善程序、组织训练。3月下旬,该站组织全要素机动演练,方舱撤收架设时间比去年缩短三分之二。

    陆冬辉带领大家总结出一套无人机训练规程。他说,无人机训练法规体系早一天得到完善,就能早一天助力训练。

    无人机不是“独行侠”,必须深度融入作战系统之中。从无人机和有人机各自为战,到无人机和有人机相互协作,再到无人机引领作战并担负主要作战任务,是未来战场的大势所趋。如何加快这一系列转变?

    前段时间,试飞站领受了试飞某新型无人机的任务,人才缺口的问题立即显现。如何超前储备骨干、加快培养人才?自接到任务起,这些问题始终盘桓在陆冬辉心头。

    那晚,跨昼夜飞行训练结束后已近半夜,陆冬辉没有着急退场,而是留下来和分管作战训练的某部副司令员李欣商量人才培训计划有关细节。

    就在上个月,陆冬辉给全站官兵出了3道思考题,既有对工作生活的看法,也有对职能使命的理解,其中一个题目就是:对试飞站组建以来这几年工作怎么看,下一个4年工作怎么干?

    有人说,光阴是一条绵延的隧道,既能透视过去,也能远望未来。从当下向远方眺望的陆冬辉和战友们,找准他们努力的方向了吗?

    陆冬辉没有直接回答,却和记者谈起了纪录片《百年巨匠——齐白石》。他说,齐白石之所以能衰年变法,正因为他为事业加载了时间,并超越了时间。

    强军事业更需要快马加鞭,在追赶中超越,才能实现新质战斗力之“新”。

    记者想,这便是陆冬辉和战友们的答案。

    “任务载荷”越大,能干成的事就越多——

    “我喜欢高中时读过的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又一次训练。一架银灰色无人机逆风升空。翼下挂载的一枚枚导弹,如一枝枝引而待发的箭矢。

    在无人机部队,有一个常用词汇叫“任务载荷”,即一个无人机平台所搭载的任务设备。任务载荷越大,其能执行的任务就越多。

    记者由此想到,和无人机平台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年龄平台、岗位平台、职务平台。平台是客观的,但“任务载荷”却由每个人主观加载。

    陆冬辉的“任务载荷”是多少?记者试图掂量一二。

    刚调到试飞站时,还是普通飞行员的陆冬辉发现,每次技术研究,总有不少人习惯“照本宣科”。于是,他给自己加了个新任务:提问。

    每次大家都发完言了,他还不算完,非要问出个一二三。“操纵程序是什么?”“失速有什么表现?”“特情如何处理?”

    一连串疑问、不停追问,那些准备不足或研究不深的战友每每被陆冬辉问个大红脸。私下里,有人扯他袖子,他却不以为意:“想学习研究搞深搞透,就得加加码!”

    “陆站长的‘任务载荷’够大!”试飞站作训参谋黄超记得,去年10月,站里组织无人机实弹打靶试验,又是发发命中。起草任务总结材料后,他客气地请还是飞行员的陆冬辉把关。

    没想到,草稿上被批注、修改得密密麻麻。第二天一早,陆冬辉将材料还给黄超,还加了一句:“改了我再看看!”一稿改毕,送给陆冬辉,二稿又被修改了很多。

    在那次任务总结会上,陆冬辉提出,虽然前几年实弹射击训练发发命中,但条件设置的实战背景不够全面、立体,从实弹到实战的步子得再快点!

    今年1月,担任试飞站站长后,陆冬辉的平台更大了,“载荷”更多了。他积极争取上级机关支持,设计制作出集装箱、水泥墙、移动车辆等一批实体靶标。

    今年实弹打靶训练,试飞站一改过去惯例,给每枚弹都设置了不同的实战背景和作战任务,按照边界条件投射弹药。

    对于“任务载荷”,陆冬辉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大家的平台都差不多。加装少了,会轻松些,不过那样能干成的事自然就少;加装多了,难免需要多费力气,但如此一来能干成的事也就多了。

    之前,有个别飞行员缺乏对无人机部队的深入认识,不敢不愿与无人机同场合训。陆冬辉和战友解释半天,还是有人半信半疑:“你们可要保证无人机不会失控啊!”

    去年6月,空军“蓝盾”演习开战,陆冬辉所在的无人机部队配属给了“蓝军”。

    证明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夜幕落下,陆冬辉和战友操控无人机起飞。只用一个多小时,他们就综合利用多种侦察手段,将“红军”导弹阵地摸了个一清二楚。第二天,凭借无人机提供的战场情报信息,“蓝军”战机精准命中目标,大获全胜。

    到了第二期“蓝盾”演习,无人机部队变得“抢手”了。没想到,陆冬辉又主动将侦察反侦察手段向对手和盘托出。这无疑增大了任务的难度,陆冬辉却说:“难度大了是好事,能逼着双方研究得更深!”

    陆冬辉坦言,作为一支新质战斗力部队,目前无人机部队在训练、装备、人才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矛盾困难,“但组织提供了这个好平台,我们每个人都多加装点‘任务载荷’,达到目标不就快些了吗?”

    夜已深,陆冬辉仍谈兴很浓。他提到,自己读高中时,曾迷恋过汪国真的诗。

    直到现在,他仍然可以背出这经典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这,无疑是送给一名新时代奋斗者、担当者的壮美诗行。(易灯 董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