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晚清编练新军何以未能救亡图存

2018-07-04 17:27:20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晚清新军的建立,虽然最终并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却开启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历程,在政治和军事上均推动了中国的进步

    晚清编练新军何以未能救亡图存

    清朝同治皇帝登基后,在十几年内先后平定了太平军、捻军和云南的战乱,国内重归统一,军队也买了些洋枪洋炮,朝野上下出现一片对“同治中兴”的颂扬之声。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清王朝惨败,终至“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一直自诩“天朝上国”的清王朝,竟被东洋“蕞尔小邦”打得一败涂地,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日本。决策者终于认识到自己军制、战术的落后,光绪皇帝提出练兵是“救时第一要务”,同意依照德国教习汉纳根的建议,在天津编练7000人的“定武军”,并交由袁世凯督办。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南京编练一支2800人的“自强军”,并以重金聘请35名德国军官为军事教练。但这种把军权拱手让给外国人的做法,招来广泛批评。在戊戌变法后,这些“洋军官”被遣送回国,自强军北调天津小站同定武军合并为“新建陆军”,从此迎来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站练兵。

    编练西式军队,需要一大批懂得外国军事典章条令的军官。此前,清军只有少数海军的管带在英国留过学,北洋武备学堂仅派过有限几人出国考察,陆军统兵官不是出身旧式行伍就是世袭官位,顶多了解点外国枪炮的操作,对其战术则是一窍不通。

    清廷要员们了解到日军是通过模仿德军强大起来的,便认为学“东洋”可以成为学“西洋”的捷径,加之当时赴德费用太高,而赴日留学旅费和生活费则同国内远途上学相仿,于是国内很快掀起了留学东洋的热潮。从1898年张之洞派学员赴日见习陆军开始,至1905年时,中国赴日学生已逾万名,入军校者超过2000人。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曾描写道,在赏樱时节,东京街头能见到成群结队留辫子的“清国留学生”。

    自1901年实行“新政”开始,清政府计划在国内建立36个镇(师)新军,结果此后十年间只建成14个镇和一些混成协(旅)的军队,共20余万人。年轻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便在军中担任要职,如蔡锷26岁时就被任命为广西新军总教官和讲武堂总办,李宗仁就是他的学生。阎锡山留日回乡后,28岁就担任了驻晋新军主力标(团)的标统(团长)。蒋百里留日后再留德,回国后仅30岁就担任了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的校长。孙传芳、许崇智等在归国后,也很快担任了标一级军官。

    这批赴日军事留学生在新军和新建的学堂任职期间,均按照德日条令和战术操典实行编练,军装也仿照日式,并采购德式武器或在汉阳兵工厂等处仿造。1909年,北洋新军在河北进行演习,前来观看的各国武官都感慨地说,这支军队与过去宽衣大袖的兵勇完全不同,是有着近代化军装和武器的部队。从这时起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军队、军校的战术教范都基本使用日本的《步兵操典》,甚至到蒋介石掌权时他还要求下属在衣兜里都要装一本以便阅读。

    然而新军的建立,最终并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当时的中国陆军全盘照搬日军战术,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上将中有三分之二曾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他们在指挥对日作战时大多打败仗,这也是徒弟抄袭师傅而无创新的必然结果。新军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军队现代化的历程。许多留日学生在东京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而在新军的任职者中又有许多参加了辛亥革命,在政治和军事上均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毛泽东在1954年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我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朝末年搞的新军”。晚清编练新军的开端作用,还是值得后人充分肯定的。(徐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