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燃烧青春,点亮无人机“慧眼”

2018-03-10 14:39:44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习主席这句话,激励着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的一群年轻人——

燃烧青春,点亮无人机“慧眼”

当夕阳染红了天际,最后一架无人机从跑道一端自主返场降落,30岁出头的李杰快速整理好试验数据,写在当天的飞行试验日志上。

李杰所在的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无人机“慧眼”系统创新团队,在中原某地试验场历经近一年7000多架次的起降后,终于在新学期伊始圆满完成了“灵燕”“灵雁”两个试验型号无人机集群自主飞行与探测试验。一系列原创性技术突破,为无人机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外人或许不知道,那些在低空翱翔,并能集群自主飞行、自主并行感知、自主任务规划、自主覆盖探索与抵近侦察的无人机所仰赖的“慧眼”系统,是出自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创新团队。

“年轻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身着迷彩服、手持对讲机的王祥科副教授告诉记者,团队包括研究生在内共60多人,年龄最小的才21岁。

37岁的王祥科,是团队中仅有的几名“老人”之一。如果在他的名字后冠以“项目技术总师”头衔,那么,这位王总师也称得上“少壮派”专家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习主席的这句话,激励着刚满30岁的贾圣德。2015年博士毕业留校后,贾圣德参与到无人机集群“慧眼”系统项目研制中,现在已是团队的技术骨干。“我赶上了好时代,有好平台,能干大项目,必须以奋斗的姿态推进科技创新,否则就会给人生留下遗憾。”贾圣德说。

2017年9月,贾圣德曾赴南部战区观摩部队演习,回来后,他认为项目试验应更好地对接部队需求。团队立即成立由他任组长的需求分析组。贾圣德不负众望,根据未来作战需求,对无人机战场态势感知智能系统进行改进优化,一举将目标信息与图像分辨率提高了好几倍。

“这是团队集智攻关的结果。”贾圣德的话并非谦虚,对目标探测能力的提升,今年26岁的唐邓清也功不可没。他在项目中负责目标检测、跟踪与定位算法研发。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技术难题。

“就看你的了。”大家投向唐邓清的目光,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但困难并没有阻挡住他的创新步伐。“我是巧办法与笨办法双管齐下,巧办法就是不断改进优化硬件与算法,找准攻关突破口;笨办法就是反复实验和进行数据分析,白天黑夜连轴转。”最终,这一难题在唐邓清夜以继日的攻关中顺利解决。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1988年出生的喻煌超,2016年底在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到团队中。团队研制的一款无人机,需要自主完成新型倾转机械设计,这一任务落到了喻煌超身上。

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上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让喻煌超实现了倾转结构与整体质量的最优化,巧妙设计有效提升了无人机稳定性,他为此还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

相比喻煌超,特招入伍的尹栋是一名“老海归”。在尹栋看来,“奋斗在新时代,每天都是幸福的”。

使命催生着幸福,幸福伴随着使命,这位曾留学美国的博士格外珍惜试验场上的每一天。夏天,他冒着50摄氏度的高温在跑道上做试验;冬天,冒着凛冽的北风在跑道一旁操作电脑,自始至终奋战在试验一线。2012年以来,尹栋先后参与承担多项重点项目研究,如今已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当青春遇上新时代,这群年轻人充满了奋斗的激情。2013级博士生赵述龙在项目中承担无人机算法设计与参数调整。他提出并设计出5个原创性算法,构建起一个曲线跟踪体系架构。随着试验的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也在试验场顺利通过答辩。

 奋斗的青春最精彩,也最甜蜜。今年30岁的计算机专业博士刘志宏,设计并实现了模块化的机载系统架构,使机载软件算法得以完美实现。在科研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他也迎来了爱情的瓜熟蒂落。今年春节,刘志宏与心上人走进了婚姻殿堂。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收获,让他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王握文 通讯员 张酉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