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日本要封锁宫古海峡?最先进反舰导弹部署冲绳

2018-03-09 22:40:15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1520563255309.jpg

艾森网消息据日本《朝日新闻》近日报道,鉴于中国海军舰艇在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的宫古海峡航行已经常态化,日本政府已就在冲绳本岛部署地对舰导弹部队展开正式讨论,矛头直指中国海军。此前日本政府已决定在宫古岛部署地对舰导弹部队,此举意在从宫古海峡两侧对通过宫古海峡的中国海军舰艇形成“夹击”,从而对中国海军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宫古海峡形成火力全覆盖。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及防卫省等相关部门正在就部队的编制规模进行磋商,准备将这一计划写入今年年底即将改写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

在冲绳本岛部署最先进反舰导弹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目前考虑向冲绳本岛部署其最先进的“12式”地对舰导弹。据介绍,作为日本“88式”反舰导弹的后继装备,“12式”全长5米,重约700公斤,是日本最新研制的反舰导弹,它采用GPS制导和地形匹配技术,可从山后发射,按照预定路线在山腰迂回,可以低空掠过海面攻击目标舰艇,具有极高的命中精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早先的“88式”反舰导弹,“12式”反舰导弹最大射程提升到200公里。早在2013年,日本政府已决定在冲绳县宫古岛部署“‘12式’反舰导弹”部队,但宫古海峡宽约290公里,只在宫古岛部署射程约200公里的反舰导弹,无法覆盖整个宫古海峡。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在冲绳本岛也部署反舰导弹部队,这将和宫古岛的反舰导弹形成“遥相呼应”从而在宫古海峡两侧实现夹击封锁。据日本《琉球新报》报道,日本还在研发改良型“12式”地对舰导弹”,导弹射程将增至300公里,现已进行到实验阶段,计划2023财年内完成。

日本不断强化西南岛屿防御能力

近年来,日本不断强化西南岛屿防御能力。2017年3月,防卫省在日本最西端的与那国岛上部署了沿岸雷达监视部队,规模达160人,用于监视飞机、舰船等。此外,按照现有的陆上自卫队编队计划,日本已决定在冲绳县的宫古岛、石垣岛及鹿儿岛县的奄美大岛分别部署地对舰导弹部队、地对空导弹部队和驻岛监视部队,三处导弹部队将达到近2000人的规模,从而进一步强化面向“西南方向”的防卫力量。

此外,日本还计划今年3月底在长崎县的自卫队相浦驻地新设“水陆机动团”,规模为2个联队,总人数为2100人。据日本媒体报道,由于驻扎在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计划在2020年后将9000人移防至关岛,日本“水陆机动团”的第3个联队可能会被配置于冲绳基地汉森营。

空中力量方面,2016年1月,日本航空自卫队那霸基地新编第九航空团,将原本20架F-15战斗机的编队扩充到40架,为此军民两用的那霸机场还扩充修建第二跑道。

宫古海峡已成进入西太主要通道

2008年11月,中国海军4艘舰艇首次通过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此后,中国海军舰艇往返东海和太平洋时频繁通过宫古海峡。目前,中国海军远洋航行训练已实现常态化,宫古海峡更是成为中国海军进入西太平洋的主要通道。中国海军每年少则两次多则五次通过宫古海峡。今年1月,日本确认中国核潜艇在这里潜航。

宫古海峡属于国际海域,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该海域均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曾就日本炒作中国海军军舰通过宫古海峡一事表示:日方总是喜欢炒作中国军队正当合法的训练活动,这主要是心态没有调整好,心病还没有治好。也许是因为以往中国军舰过宫古海峡过少了,那么今后我们多过几次,日方习惯了,也就好了。

宫古海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通道,日本“封锁海峡”的意图不论在平时或战时均值得警惕。和平时期,日本此举可以对通过海峡的海军舰艇编队施加心理威慑,并借机收集海军舰艇情报。一旦爆发冲突或出现紧急情况,想通过宫古海峡就必须先解决海峡两侧的反舰导弹。“12式”反舰导弹采用灵活的卡车机动部署方式,再加上周边的防空导弹和战机掩护,具备较强的抗打击能力。这些,也都符合日本一贯的无事搞事的行为逻辑。不过,这也只是从一方面说。在另一方面,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跑不了的岛屿和岛上部署的导弹,对于具备空中和导弹突击能力的对手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以消除的目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