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只争朝夕,匠心独运托举“争光星”

2018-02-10 09:55:4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数九寒冬,晋西北大地寒气逼人。记者走进驻守在大山深处的某基地,一幕幕火热的练兵备战场景呈现在眼前。

发射场坪,十几名操作手正在80多米高的火箭发射塔架上开展快速吊装训练。随着嘹亮的调度口令,巨大的吊臂快速转动、精准定位,整个吊装过程一气呵成。

指挥大厅,数十名科技干部紧盯指挥大屏幕进行试验任务联调联试,面对突发“异常”情况,大家临危不乱,按预案迅速处置,气氛紧张、操作有序……

“发射场就是演兵场,练兵备战只争朝夕。”基地领导告诉记者,2017年6月22日习主席视察基地,勉励官兵发射更多“争光星”,努力创造我国航天事业新纪录。基地官兵牢记领袖嘱托,持续推动试验训练深度融合,突出“试、演、研、训”一体,遂行发射和试验任务能力不断提升。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塔架上顶风冒雪的操作手,还是在指挥中心进行系统研究的科技人员,训练和执行任务时说得最多的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超越。”

“一次航天发射涉及上千个岗位、几千台(套)设备、数以万计的操作和技术参数,颗颗螺丝连着任务成败,要做到人人万无一失、岗岗不留隐患,我们必须秉持追求卓越的匠心!”基地领导说。

迎着凛冽的寒风,记者走近高耸入云的发射塔架,只见发射设备二站四级军士长孙书镖正在进行塔架训练。刚从塔架上跑下来,他额头沁出的细汗在严寒中很快结成冰霜。

“塔架就是我的战位,只有对岗位技能‘精雕细刻’,才能练就‘绝活硬功’。”孙书镖介绍说,作为发射塔岗位操作手,他每天要爬10多次塔架、进行70余次设备检查、抄录千余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对30多个按钮进行700余次操作。

航天发射任务要求火箭和卫星周边温度恒定,上下浮动不能超过5℃。孙书镖对自己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温度浮动不超过1℃。这就要求无论是爬塔架查设备,还是抄录数据和操作按钮,他都必须又准又快。

发射设备二站政委王红兵告诉记者,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开训动员大会上向全军发布训令后,站里练兵比武热情更加高涨,先后组织了实战化大讨论、专业学习授课、应急演练等活动,大家主动提高训练标准,练就过硬遂行任务能力。

记者走进发射设备一站营房,只见副站长柴斌正在组织操作手进行随机抽点答题。平台岗位操作手、上士妥兴洋被抽点回答吊装岗位的问题,他对吊装岗位的设备原理、参数要求等10多个问题对答如流,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吊装岗位操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航天发射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岗位操作手专精一门知识已难以适应高密度、高强度的发射任务要求,大家要努力实现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满足实战需求。”柴斌说。

“牢牢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加注岗位操作手、二级军士长吉坤,把习主席训词中的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他说:“习主席亲切接见过我们基地官兵,习主席的训令就是最高动员令,我们基层官兵必须立足以作战的状态搞试验,以打仗的要求搞训练。”

近期基地多个重大试验任务同步推进,吉坤带着加注岗位操作手刻苦训练。“任务中一旦出现如气体泄漏等突发情况,加注操作手要具备‘盲操作’的绝活。”为此,吉坤主动提高训练标准,要求操作手能够在10平方米的加注操作室内,蒙着眼睛对120余个阀门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

“现在即使蒙上眼睛,所有阀门的位置都如在眼前,执行任务心里更有底气!”刚进行完操作训练的上士杨冰说。

发射设备站一站站长白玉告诉记者,全站官兵立足岗位追求匠心,踏踏实实把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做精细、做到极致,大大提升了发射保障能力。

记者回到基地指挥控制中心时,天色已晚,但这里依然灯火通明,科技干部还在对试验任务进行讨论研究。测控站指挥控制室主任马树林告诉记者,近几个月基地试验任务密集,大家工作热情高涨,经常加班到夜里11点以后。

“试验任务无小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下精功、出精品,容不得半点马虎。”马树林介绍说,2017年11月,他与同事们自主开发的自动化联调系统正式启用。以往耗时5分钟的指挥调度,现在1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以往一次单向联调至少要2人配合,现在实现无人值守。

“不要小瞧这节省几分钟、减少几个人的优化革新,刷新中国高度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创新累积、一步一动的实践推进。”马树林说,在军史馆里陈列着基地50年来发展壮大的千余项创新成果,诠释着基地人对航天事业的执著坚守,对岗位技能精益求精的独特匠心。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怎样才能精度更高?”“怎样才能练得更好?”……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训练革新、一项项科研创新,记者在基地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官兵的匠心和追求。

今年1月,该基地在-33℃的超低温环境下,圆满完成了一次重大发射任务,标志着基地低温发射能力取得新突破。从基地成立之初创造“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到不断书写航天发射新突破,官兵不忘初心、秉持匠心,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