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海军官兵 当本专业“首席”的机会来啦!

2018-01-26 11:42:28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一项评选活动引发“鲶鱼效应”——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激发士官队伍活力的探索与思考

    电工专业“专业领头兵”钟旋(左二)指导训练。刘中涛 摄

 

 

写在前面

强军兴军,要在得人。

士官队伍是军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军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士官占士兵编制数的70%以上,士官队伍已成为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

建设一流士官队伍,需要激发士官内在活力。去年以来,该支队以习主席加强军事人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探索实行“专业领头兵”选拔使用制度,通过遴选专业带头人等方式,激发了广大士官精武强能、勇于创新的进取意识。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领导表示,“专业领头兵”选拔使用制度的效果恰如“鲶鱼效应”,对于专业技能过硬的士官来说是一种肯定,对于其他士官来说则是一种激励和鞭策。隆冬时节,记者来到这个支队采访,真切感受到这一评选活动给士官队伍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活力。

“领头兵”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当初,灵岩山舰电工班长张淑仲看到支队下发的评选“专业领头兵”的通知时,咕哝了一句:说不定是个虚名,评来评去还不就是那么几个老资历的高级士官。

然而,当十页纸的《评定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后,着实在基层官兵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份评定实施办法,让“老电工”张淑仲转变了看法,这分明是一份“求贤令”:主要专业类别各遴选1名专业领头兵;连续从事本专业6年以上,专业技能领先,帮带作用明显;编制空缺时,优先选取、虚位以待……笔记本上,他用红笔在实施办法上反反复复圈出了几个红圈。

作为电工班班长,张淑仲在班里年龄最大、兵龄最长,先后排除过各类故障上百次,带出百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很受官兵尊重,大家都爱叫他“老张”。

然而,这两年张淑仲却开始反感起这个“老”来:作为电工班长,受到舰上岗位编制的限制,现在的四级军士长就是他所能扛上的最高军衔。随着“退伍倒计时”越来越近,“老张”的内心也渐渐难以平静。

而这个评选活动让张淑仲再次燃起斗志,他告诉记者:“评上了意味着晋升高一级士官的机会更多,更是一名战士在部队价值的直接体现”。

相对于张淑仲的“晋级之战”,九华山舰帆缆班长杨雷直面“保级压力”。实施办法规定“高级士官优先从专业技能拔尖的士官中选拔”,杨雷告诉记者,虽然帆缆岗位有高级士官编制,但如果自己业务不精湛,自己舰上这个编制就不知“花落谁家”了。

“这是观念和机制的改革创新。”在支队政委周建明看来,评选上“专业领头兵”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变化,更是对军中“工匠型”士官人才的肯定,顺应了部队转型建设对士官队伍换羽升级的内在需要。

 

过河小卒顶大车

2017年8月一次演练在海上举行。抢滩在即,五台山舰坦克舱里意外突发:右侧连杆故障,大门吊桥无法正常开启,两栖战车不能顺利出舱!

“紧急启用单侧油缸开启吊桥!”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挺身而出的是陈剑锋,五台山舰帆缆班长,支队帆缆专业“大拿”,入伍28年,立过二等功,干过大队帆缆专业士官业务长,是支队首批40名“专业领头兵”之一。

他这个想法很大胆,因为按照使用规定:开启吊桥须双油缸同时工作,单油缸工作太过冒险。然而,这个想法却是此刻战场上快捷、可行的解决办法。

陈剑锋果断操作,在“轰隆隆”的机械声中,吊桥缓缓展开,两栖战车陆续驶出扑向滩头一线……

《评定实施办法(试行)》中对“专业领头兵”的作用发挥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精通本单位本专业各型装备,积极参与故障排除”。陈剑锋告诉记者,作为“专业领头兵”,支队明确赋予他在各项重大维修保障任务作为“首席代表”的权力,有临机建议权和方案否决权。

 像陈剑锋一样,“主机心脏医生”吴智杰、“神舵手”许显文、“焊王”王吉考等一批“专业领头兵”被纳入支队“士官专家组”,在武器装备日常维护保养和故障判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该支队当之无愧的业务权威和一线技术负责人。

不久前,在海上参加演练的某舰主机发生故障。情况上报后,依托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士官专家组”指导该舰采取新工艺、新材料,在半个小时内修复装备,保证了任务顺利完成。

与陈剑锋这样的“业务高手”不同,武夷山舰报务班长陈沈华更看重上级赋予他的“总教头”身份。舰队文件明确“专业领头兵”还要充分发挥组训能力,传帮带作用明显,每人每年培养成才1到2名本专业领域的士官骨干,努力推动整体业务水平提高。支队据此主动放权,批准他们可以优先选拔优秀苗子进行“1+1”式的精准帮带。用陈沈华自己的话说就是,充分发挥酵母催化作用。

去年,精于信息网络设备操作、维修的大学生士兵何强风,被3个机关科室同时看上。陈沈华直接找到支队领导,表示报务专业急需这样的技术人才,应该交给他好好培养。于是,何强风被陈沈华收入“麾下”,迅速掌握了陈沈华的“快、准、稳”的独门绝技。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陈沈华就培养了3名弟子,个个都成为了舰上的骨干。

过河小卒顶大车。支队着力做好评选活动的“下篇文章”,设立技术攻关团队,大兴创新创造之风。记者了解到,该登陆舰支队在大队、支队两级设立“创新工作站”,为专家型士官打造了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黄岗山舰士官李林根据工作经验对新式装备进行改装,缩短了操作时间。张淑仲为装备“疑难病症”建档编程,制作成维修辅助系统,只需轻击鼠标,便能“对症下药”……

习主席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把官兵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该支队“专业领头兵”评选活动,激励精钻业务,激发主动创新,推动了士官骨干自觉发力,逐步实现从单纯操作型向技术型、尖子型、专家型士官的转变,成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

 

“专业领头兵”之路,仍须不断探索和完善

前不久,支队举行“专业领头兵”评选,31岁的上士周俊PK掉自己的“师傅”、一级军士长张淼,坐上大队信号专业的“首席”。

这事在官兵中引发热议:高级士官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多,再说,论“领头”,徒弟怎么能跟师傅争?

有的单位和官兵还没有厘清“专业领头兵”与高级士官之间的关系,支队人力资源科干事黄盛涛告诉记者,海军作为高技术军种,对士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评选活动不问职级高低,侧重专业技能,目的是发挥好他们的专业领军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在各个单位、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催发出更多的高素质士官人才,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项机制从出台伊始到发展成熟,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完善的渐进过程,“专业领头兵”评选活动作为新生事物,也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

有的官兵告诉记者,现在实行每年一评,容易出现“选来选去不外乎这么几个人”的情况。同时,个别单位为了照顾“情绪”,出现了“轮流坐庄”的情况。

“兵文管理部门总结了一个人才培养的‘三年规律’”,黄盛涛告诉记者,在师团级单位中,一个士官骨干如果成为了“大拿”,那么在本专业3年内基本会处于领跑地位。同样,一个新晋技术骨干,要想突破瓶颈、超越对手,也需要大概3年左右的“积累期”。

该支队领导考虑更多的,是当前支队“专业领头兵”队伍辐射作用如何发挥的问题。

去年评选完毕后,该支队发现,这些士官骨干大多在舰上工作,一旦出海,短则七八天,多则半个月以上,专业技能的帮带指导作用难以辐射到整个支队。

“要经常出海执行任务,舰艇部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支队长王献忠介绍说,目前,支队依托“水兵夜校”“甲板讲堂”等平台,组织各个专业的“技术大拿”每周轮流授课,每月定期流动到各舰跟训带训,充分发挥他们的酵母作用。

不仅如此,该支队还弥补以往“重选拔轻培养”的不足,提出“送学深造优先”,积极推荐他们参加科研项目,优先选派他们参加上级组织的升级培训,让大家意识到“专业领头兵”不仅是荣誉,更是提升自己的快速通道,为下一步成长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常讲“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支队“专业领头兵”评选活动的出台,激活了士官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池春水。

 战士们纷纷表示,当兵就要当上本专业的“首席”,评选活动让自己找到了成长进步的方向,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早日成为能担大任的“技术大拿”。(周鹏程、万杰、刘亚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