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 近来,日本在强化本国的防卫能力上不断加大力度:将斥资2000亿日元引进两套陆基宙斯盾系统,还将引进巡航导弹,并准备引进美国的F35B战斗机,作为改进后的“出云号”的舰载机,使其成为攻击型航母。此外日本还在酝酿引进电子战飞机。其实这一切都是已付诸实施的,公开报道的。而尚未公开见诸报端、本国的相关研发动向更令人关注。
为了早日实现“正常国家”的夙愿,日本国内的“防卫族”早就渴望摆脱所谓“专守防卫”的束缚,从而拥有主动攻击的能力,而朝鲜的核导试验对日本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否则它开发这类攻击型武器还有点师出无名,如今它已直言不讳地在热议“攻击敌方基地能力”问题。
所谓攻击敌方基地能力,基本上就是两种手段,空中打击和巡航导弹攻击。前者须具备轰炸机、护卫舰和加油机等装备,目前的日本航空自卫队尚不具备这些手段。但“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却始终在关注后者即拥有巡航导弹问题。随着朝鲜核导试验活动的加剧,他们开始公开呼吁:“通过加强自卫队的军事力量(正式表述是‘防卫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原先,日本的综合商社一直在努力从美国购买巡航导弹,而特朗普政府也有意向日本提供这一手段。
在自民党中热心于防卫问题的大佬们看来,他们应该打击的是朝鲜的指挥中枢和居民区而非车载弹道导弹,只有这样才能对朝鲜形成威慑。根据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实际上日本不购买美国的巡航导弹,也可拥有这一手段。因为强大的日本制造业完全具备生产巡航导弹的能力。据悉,实际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拥有巡航导弹,而且是早在1995年就拥有了,这就是宙斯盾驱逐舰所搭载的SM3导弹。如今只须采取三个步骤,该导弹就可配备实战。
第一步是给该导弹增添助推器,从而延长其射程,另外还需增加其装填的燃料,此外则是改变其外形。对日本制造业而言,这些改进是毫无问题的。在结果上述改进后,再经过两年左右的实弹试验,即可配备自卫队。
过去,欲使这些导弹能正确击中目标,还须借助美国的GPS,但在去年10月10日日本发射了第四颗定位卫星后,日本的“指路号”全球定位系统已完全具备运用能力,而且其精度在1米以内,从而使日本的巡航导弹完全具备了打击能力。
此前,日本在该领域还曾存在明显的短板,即缺乏相应的数据。巡航导弹在搜寻目标时,根据其飞行高度和目标所在地区的地形,对照其自身拥有的数据坐标和图像,通过对地攻击系统的三维地图,来自动锁定目标。过去日本并不拥有这些数据,只是在从美国引进巡航导弹之际,作为“附录”才能获得这些数据。但同样据“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透露,实际上在日本内阁卫星情报中心,已拥有这类立体图像数据。不仅如此,日本也已研发出“数控飞行模块”,这样它就可以使日本的巡航导弹具备精确打击能力。
据自民党的这一团体透露,这一工作由防卫省下属的一支部队专门负责,该部队的成员经常造访内阁卫星情报中心,指导对方为朝鲜的相关重要设施确定必不可少的路标。如前所述,加上“指路号”卫星定位系统,日本的巡航导弹完全可望在两年内配备部队。
此外,通过整合日本的H2A火箭和弹道导弹所必备的技术,只要经费充足,而且经过一定的实用试验,日本同样可望在“两年”内完成弹道导弹的开发。过去,这样的试验必须通过风洞实验,很耗费时间。如今完全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当然一定的风洞试验还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最多也就是“两年”可以搞定。
即便是洲际弹道导弹。从技术上对日本来说也没有问题,只是日本目前从战略上并不需要它。洲际弹道导弹最关键的核心技术,是其弹头能否在重返大气层时经受住由剧烈摩擦所产生的高温。而此前朝鲜发射的“火星15”形成一大团火球下坠,据悉就是在技术上仍不够成熟所致。但对日本而言,其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已掌握了重返大气层的相关技术。这是集日本全国之力联合攻关成功的,当初日本曾向美国NASA和欧洲航天局请求技术支持,但均遭到拒绝,就是因为该技术直接涉及到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
“隼鸟”在从小行星携带样品资料返回地球之际,在重返大气层时的速度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约两倍,剧烈摩擦形成的温度高达几千度,虽然日本主要机械厂商研发的绝热板出现了脱离状况,但携带有样品资料的弹头部位却完好无损。而且,“隼鸟”是在自动分析图像之后着陆的,这与导弹自动锁定目标的功能完全相同。此外,发射“隼鸟”的固体燃料火箭处于随时可发射的状态。
综上所述,研发洲际弹道导弹所必须具备的技术,日本已完全拥有。
目前,“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又在为弹道导弹防御而紧张忙碌,这就是用激光束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这是一种全新的武器系统。据自民党政调会相关人士透露,在今年的预算中将会为激光武器的研发拨款90亿日元。同样据“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披露,早在36年前,其时的防卫厅(防卫省的前身)技术研究本部与日本的制造业企业就开始着手研发该技术。在1980年前后,日本已研发了最早的激光武器试验设备,它由两部分组成:A装置在相隔10公里之外以10厘米的精度跟踪目标(弹道导弹);B是一组激光发射器,其发射的激光比目标的功率更大,以此来摧毁弹道导弹,曾在千叶县旭市的技术研究本部试验场进行过试验,以确认其性能。但欲使激光炮达到设计要求,就必须使激光束在10公里外的目标上聚焦于某一点,当时这一技术并未成熟。几年后美国研发的激光炮才摧毁了地面的固定目标,激光炮目前仍未达到实用阶段,美国和德国的研发也都先后下马了。
此番重新上马的日本的激光武器研发包括4个部分:激光发射器,相应的光学系统,精密跟踪系统的实用化,实验评估(包括实验飞行物),力争在5年后达到实用阶段。这基本上是重复80年代的研发。虽然那次研发未能成功,但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数据。用激光束瞄准10公里外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激光束会被空气中的物体尤其是水蒸气所吸收,从而产生严重衰减,目前日本已拥有突破昔日瓶颈的技术手段。
不言而喻,对“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而言,其最终目标当然是研发核武器,但这一话题在目前的日本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在现有的日美同盟体系下,日本是由美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日本目前想拥有本国的核武器并不现实。但从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对朝鲜的拥核政策正在出现明显的变化,特朗普作为一名曾经的商人,他非常喜欢做交易,包括在核武器问题上。日本目前非常神经质地关注着美国是否可能承认朝鲜为“核国家”。如果此举一旦成为现实,则日本国内的“拥核论”将立马高涨。即便拥有美国的“核保护伞”,但日本与核国家一水之隔,对朝鲜拥核日本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因此,届时日本政府悄悄让相关企业研发核武器是完全可能的对应措施,这将成为日本的国家意志。只要确立了这样的“国家意志”,则日本完全可能在两年内研发出以导弹作为运载工具的核武器。实际上,日本历届领导人始终在考虑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日本不可能总是通过别人来提供保护,总有一天必须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这一想法是一以贯之的,只是不为外界所知而已。使“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深受鼓舞的是:日本拥有独立的军事力量并非那么困难,如今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全国上下为此形成一种“国家意志”,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一旦日本政府下定决心,就可以修改相关法律,并拨出相应的研发经费,实现日本“防卫族”多年来的夙愿。
所谓“自民党有识之士小组”在推动上述研发活动中,完全将日本政府一贯标榜的“专守防卫”和“最低限度的防卫手段”置之脑后。对他们来说,那只是为了在国会应对在野党质询和对应付媒体的幌子而已,既便如此,他们也将这些制约视为妨碍他们大显身手的紧箍咒,必欲去之而后快,安倍全力推动修宪,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此前,《产经新闻》的社论就直言不讳地表述:日本应转向“积极防卫。”
在走向军事大国的道路上日本还会走多远,必须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