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砺剑先锋”新跨越

2019-12-03 17:48:2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今年国庆阅兵,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排长章彪乘坐导弹战车光荣受阅,驶过天安门。

时光回溯。1999年的国庆阅兵,组建不久的一营官兵也是驾驶导弹战车,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公开亮相。

大国重器,高车长剑。章彪自豪感充盈心间——营队组建20多年,他们6次立功,39次出色完成联合军演、红蓝对抗等重大任务,45次托举长剑飞天,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连续17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营”,先后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实现了由导弹发射先锋向强军打赢先锋的新跨越。

从随时待战到随时能战——

夜夜枕戈待出征,时刻准备上战场

走进一营,营门前高悬一块数字不跳动的倒计时牌,上面一个大大的“0”字经年未变。

“对一营官兵而言,战争没有倒计时,每天都是出征日。”营长潘少明说,这支部队自组建之日起就担负特殊使命,“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备战状态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副教导员袁怡光刚到一营上任不久,就从吃饭中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有些时间食堂荤菜多素菜少,又有一些时间却荤菜少素菜多。

这是怎么回事?战士们“揭秘”:每周战备训练计划下发后,炊事班班长孙宇就召集大家针对训练课目、训练强度,精心调配食谱,制订炊事班的“作战图”,10多年来一直保持这个习惯。

“做顿饭都围绕战备转!”袁怡光感叹:“一营不一般!”走进各库房,看见井井有条的战备物资,他更是为官兵的战备素养折服。

“来一营为打仗、在一营练打赢、从一营上战场”,这些年,一营始终强化“岗位就是战位、值班就是打仗”的思想,始终保持“敌情就在当面、战争就在眼前”的警觉,紧前练兵备战的意识深植官兵头脑。

一次,全旅远赴高原演练,到达宿营地已是中午,一营没有急于安营扎寨,而是立即转入保养装备、检修故障。果然,导演部很快下达“转换部署实施火力打击”的命令。

“这不是巧合,更不是运气,是大家‘时时思打仗、天天做准备’形成的战场思维。”一级军士长徐修宇说。最终,一营最先抵达数百公里外的指定地域,成功实施多波次火力突击。上级考核组给予肯定:不愧是“先锋营”!

那年7月,某方向局势一度紧张。一天晚上,时任营长朱杰听闻旅队将“前出值班”,正在洗漱的他,丢下脸盆就去找教导员商量。

“前出值班,意味着到战场到最前沿,先锋营必须打头阵!”两人一拍即合,连夜召开党委会,然后一身战斗着装,带着联名请战书向旅领导请战。

深夜,消息传来,由先锋营担任首轮作战值班任务。顿时,整个夜训场沸腾了——一营官兵等的就是这一刻!

从实弹发射到实战发射——

训练达标是起步,练到极致才算数

一营组建当年就实现实弹发射,至今成功发射多型数十枚导弹,是名副其实的导弹发射先锋营。

在发射营当兵,亲手发射导弹是官兵日思夜盼的目标。一连四班班长汪明喜作为优秀瞄准号手,这一刻一直等到入伍第10年。期间有一次,他所在的发射单元在考核中夺冠,本以为发射任务非他们莫属,然而,上级决定临机抽点发射,他憾失良机。

相比汪明喜,一连一班副班长赵望幸运得多。入伍第二年,他就走上发射场,首开全旅上等兵实弹发射先河,至今已成功发射3枚导弹。

从以考核成绩排序到临机抽点发射,从按资历选人到新老竞争上场……汪明喜的遗憾与赵望的幸运,见证了一营从实弹发射到实战发射的不凡历程。

2015年1月,该旅转战高原演练,恰巧迎来旅队组建以来第100枚导弹发射。经过激烈对抗考核,发射重任再次落到一营身上。

此时,正值“导弹发射先锋营”授称10周年。如何打好这发“荣誉弹”,营里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为确保万无一失,应遴选专业尖子抽组发射单元;也有人认为,仗怎么打,兵就应该怎么练,不能临时抽尖子。面对争论,营党委最终决定:由一名士官指挥长带领新号手出征。

发射当天,导弹顺利升空,末端靶区很快传来“准确命中目标”的消息,战略导弹部队又一个“百发百中旅”诞生。本可庆功,一营党委却把总结表彰会开成了“总结检讨会”——“演习圆满不等于战场取胜,发射先锋不等同于打赢先锋,营队还要继续以能力嬗变为突破口,促进官兵把装备用到极致、本领练到极致。”

“训练达标是起步,练到极致才算数。”一连班长何贤达介绍说,去年秋天,一次演练发射前,他就曾驾驶导弹战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风雪山口,采集人装组合在高原极端条件下的数据。

在一营,号手操作、营指挥所开设、野战部署……标准均比大纲规定和考核细则要求高出不少。他们常态化锤炼号手反应“零时差”、操作“零差错”、数据“零误判”的硬功夫,培养出了一批“专业通”“金手指”“瞄准王”“全能王”。

那年9月,全军某重大演习号角吹响,一营两套发射单元领命出征。这是战区主战体制下首次多军种跨区联合演习,也是该旅首次实施集群控制实战发射。更具挑战的是,所有发射阵地不仅要求准时发射,还必须快打快撤。

亮剑当日,士官指挥长何贤达、谢中华各自带领发射单元从容应对特情,在隆隆炮声中组织发射梯队来回穿插,操作号手在战机轰鸣下卡点读秒精准操作。随着“点火”令下,一柄柄利剑呼啸出鞘直刺苍穹。

从装备发展到使命拓展——

潜心磨砺“老剑法”,紧前精练“新剑术”

在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升级带动训法战法发展变化尤为明显。一营年近半百的一级军士长付张建对此深有感触。

当年,他作为旅“第一套发射班子”成员,参与了旅组建后首枚导弹发射,发射单元除他是士兵驾驶员,其余号手全是干部。如今,全营所有发射单元号手,包括指挥长,绝大多数由士兵担任。

和营队一起成长,付张建说,变化远不止这些。随着当年的新装备变成如今的老装备,一营探索战斗力新增长点的脚步从未停止。他们开展“老装备焕发新战力”活动,积极挖掘装备潜能性能,一批老装备的新训法在火箭军部队推广。

去年,一营在全旅率先列装某新型导弹装备,进入装备新老更替期。如何既练精“老剑法”,又练好“新剑术”,推动实战能力由单一型号向两型兼备迈进,是摆在一营面前的现实课题。

“同步推进老型号战斗力保持与新型号战斗力生成,必须像熟悉身体一样熟悉手中武器,人人都要实现与两种武器的最佳结合。”营长潘少明说。

一方面,他们开设“砺刃工作室”,深度研究老装备,研发制作液压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仪、无弹瞄准训练装置,推开“减员操作”“一专多能”训练,锤炼出“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全岗操作单元。

另一方面,他们坚持让年轻人才走在新装备前面,聚力攻关催生新战力。去年以来,营组建以32名技术骨干为主体的“种子队”,赴院校培训,到厂家跟踪武器生产,在一线观摩定型试验,自主编修出9类20余本理论教材和操作规程,研究形成“建、训、管、用”20多个理论和实践成果,有力推进了新质力量快速成长。

高级士官汪明喜学习瞄准专业近20年,是全旅有名的“神瞄手”。导弹换型后,他被调整到指挥长岗位。40岁的他,像新兵一样加班加点学专业,今年年初顺利通过指挥长认证考核,成为某新型导弹首批士官指挥长。

目前,一营成功实现“一营两型”“一架两型”,人人熟练掌握两型专业,人人能够驾驭两型装备,实现“两套剑法”随时切换、作战能力无缝衔接。

短评

勠力强军 勇争先锋

从“导弹发射先锋营”到“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这两项荣誉,记录了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组建2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跨越,也浓缩了他们始终争创一流、永不止步的先锋追求。

习主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先锋是时代的呼唤。进入新时代,强军梦想催人奋进,但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伟大征程时刻召唤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奋进新时代,阔步强军路,广大官兵要像“导弹发射先锋营”官兵一样,始终保持为战砺剑的拼劲、追求极致的干劲、开拓创新的闯劲,努力锻造未来战场的制胜刀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