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八一”特稿丨“我的岗位在北京天安门”

2019-08-02 00:30:07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祖国放心,我在这里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2019年,火了一首“老歌”——《我和我的祖国》;火了一句话——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此刻的你,站立在哪里?

一身戎装的江苏小伙居仁鑫,笔挺地站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他的身边,拥簇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的身后,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距离天安门广场1340公里外,丘文斌带队巡逻在三峡大坝上。他欣赏着“高峡出平湖”的壮观,也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

碧波环绕的西沙中建岛,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2700多公里。烈日下,20岁的欧逸超接过“天涯哨兵”的钢枪,他希望用青春守卫心中的“诗与远方”。

从天安门广场出发,西南偏西3700多公里,90后东北小伙汪盛,站在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向东眺望,仿佛“踮起脚就可以碰到蓝天”。

西距天安门广场4000多公里,喀喇昆仑之巅空气稀薄,陈杰抿着干裂的嘴唇,从天文点哨所的营房爬上海拔5390米的哨楼。短短300米,他走了近50分钟。

在地图上没有标识的大山深处,李登峰脚踩乱石滩,护卫导弹阵地。这里日照时间很短,每一寸光阴都在追赶阳光的脚步。仿佛与世隔绝,抬头只见“一线天”,但他觉得“守着大国重器,特别酷”……

放眼神州大地,在每一个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地方,都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一个个不同的哨位上,一张张不同的青春脸庞,用洪亮的声音喊出同一句话:“祖国放心,我在这里!”

如果我们将镜头拉近,你会发现这一张张面孔如此鲜活生动——

他们是相似的——清一色黝黑的皮肤、明亮的眸子、帅气的军装。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把他们统称为“兵哥哥”。

他们又是熟悉的——哨位上的那个人,或许就是你的亲友、同学。边关有风吹过,正在站岗的他,也曾想起当年与你一起踢球时,带起的那一阵风。

他们是寂寞的——他们的驻守之处,很多是蛮荒之地。即使身在闹市,那份热闹也没有一刻属于他们。

他们又是快乐的——在寂静的边关,在繁华的都市,安宁处安宁,热闹处热闹,一切皆因有“我”。

他们是平凡的——和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假日里他们也喜欢熬夜打游戏,喜欢自拍、旅行……

他们又是非凡的——穿上了军装,扛起了钢枪,他们的青春注定与众不同。

在天安门广场采访,几乎所有的执勤官兵都这样告诉记者:“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我觉得真值!”

和平与安宁,需要有人用战斗的姿势来坚守。无论身处高原戈壁或是边防海岛,他们的身后有家人朋友,有老师同学,有即便不相识也是使命所系的十几亿人。这,正是他们坚守的理由、强大的后盾。

“祖国放心,我在这里!”

这是共和国军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人民最庄严的承诺。

“我的岗位在北京天安门”

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向晓昕   孙   萌

通讯员  魏   威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04

夜幕下,守卫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哨兵。栾一帆摄

东经116.38度,北纬39.90度——这是哨兵李峯霖执勤的坐标点。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地理坐标有着非凡的意义——这里,是北京天安门广场。

从哨位向正南方望去,五星红旗正在晨光中冉冉升起。游客们举着手机记录下这庄严的时刻,而身在哨位上的李峯霖,则用眼睛和心,将这一刻再次定格。

2019年7月30日凌晨5:10, 李峯霖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金水桥上,观看升旗仪式。

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聚焦在威武的国旗护卫队身上。但哨兵们依然会拿出最佳状态,把身板挺得更直,仿佛自己就站在舞台中央。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还没有哪一个地方像天安门广场这样“吸睛”——每天会迎来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时常会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李峯霖所在的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地区支队,担负着整个天安门地区的执勤任务。如果把天安门广场比喻为祖国的“心脏”,这群年轻的官兵便是守护“心脏”的哨兵。

八一前夕,记者在夜色中随这群年轻的士兵走上了执勤哨位。

看视频,和哨兵一同走上凌晨时分的哨位。

“你见过凌晨1点的天安门吗”

天安门广场上的大灯,在哨兵居仁鑫的皮鞋上投射出一个闪亮的光点。每次上哨前,他都会将皮鞋擦拭一遍。

此刻,居仁鑫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东侧。从他的哨位向北望去,凌晨1点的天安门广场正经历着一天当中短暂的宁静时刻。

白天熙熙攘攘的人群退去后,居仁鑫的视野分外开阔:广场上灯火辉煌,长安街上车流不息,金水桥两旁零星站着彻夜守候等待升旗的游客,天安门城楼下是站同一班岗的战友……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08

凌晨1点30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执勤的哨兵。 栾一帆摄

灯光将居仁鑫的影子拉长,与他站得笔直的身体形成了一个好看的夹角。每次站凌晨的哨,居仁鑫都会欣赏到天安门广场的另一种美:“那是一种安静、祥和的美,很容易让人心思沉静下来。”

毕竟,不是谁都见过凌晨1点的天安门广场,也不是谁都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广场的另一面。

今晚与居仁鑫站同一班哨的是朱进。这个刚刚当兵第二年的小伙子觉得,因为站在了这里,他“比同龄人思想更成熟一些”。他把“成熟”的原因归结到身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那天,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望着高大的纪念碑兴奋地叫着跑了过来,不小心误闯进了纪念碑周围的缆索。朱进刚想转身提醒,小女孩的妈妈已经抢先一步把小女孩抱了出来,并做出一个嘘声的手势,轻轻地说:“小点声,烈士们正在休息呢。我们只能远远地看,不能去打扰他们。”

听到这番话,朱进不由地回头望了望身旁的纪念碑。他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向孩子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觉得纪念碑浮雕上那些与他年岁相仿的年轻人,距离今天并不遥远。

一队工人从广场中央走进西侧的临时围墙里。这段时间,天安门广场正在为迎接祖国70周岁生日“盛装打扮”。

这样的场景,给凌晨这班哨增添了些不同的意味。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46

凌晨1点30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执勤的哨兵。栾一帆摄

与天安门深夜的安静相比,居仁鑫更喜欢白天的热闹。虽然白天的执勤难度更大,但他觉得“人声鼎沸的天安门广场更有味道”。

什么样的味道?

“因为有了先烈的牺牲,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居仁鑫说。

站在这里,居仁鑫和战友们见证了许许多多人与纪念碑的不解之缘。

几天前,一位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从轮椅上站起来,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敬礼。正在附近执勤的王震一眼就认出了他——这位老人正是习主席刚刚接见过的全国退役军人杰出代表张富清。

远远地,王震看见,张富清老人举起右手。这个颤抖的军礼让王震更加明白守护的意义,“在张老敬礼的那一刻,感觉有一种使命真真切切地压到了我的肩上”。

“你看看这一身汗,爹妈看了得多心疼”

在天安门支队,时间以两小时为界,被等份切割。凌晨1点50分,到了换岗的时候。

记者跟随哨兵郑绪臣,来到灯火璀璨的城楼下的哨位。

一座城楼,将哨兵们的夜晚一分为二。天安门城楼前的射灯,在夜色里雕刻出整座城楼的全貌。

灯光雕刻出两个清晰的轮廓。郑绪臣和战友詹朋鹏像两尊雕像,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49

凌晨3点,哨兵郑绪臣在天安门城楼下站岗。张洪涛摄

连续几天,北京发布高温预警。即使是没有太阳照射的深夜,空气里仍飘荡着挥之不去的闷热气息。不过,郑绪臣仍然觉得满足,毕竟,夏天凌晨的2点到4点,比起大中午的12点到14点,已经“温柔”许多。

这里的哨兵,每个人都曾被正午的烈日晒到“怀疑人生”:汗水顺着帽檐滑进眼眶,刺得眼睛生疼;热力经由双脚,从炙烤过的大地传导而来,“感觉自己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一到冬天,迎面吹来的寒风像刀片一样刮着哨兵的脸。厚厚的军大衣和棉靴挡住了正面袭来的严寒,却挡不住从地面透上来的寒冷。通常,不到半个小时,脚就被冻僵。下哨时,迈开步子那一瞬间,“觉得腿脚都不是自己的”。

北京夏天的热、冬天的冷,没有谁比他们更有发言权。

夜幕之下,天安门城楼地区成了游客的“真空区”。即便如此,哨兵们仍保持着高度警惕。

郑绪臣还记得2015年自己第一次上哨时的情景,“紧张得不行,整个人绷得像一张拉满了的弓”。4年过去了,紧张已经成了他上哨的一种习惯。不过,紧张的内核早已随着执勤经验的累积发生了质的变化。

营区的篮球场上,总是能捕捉到郑绪臣的身影。学体育出身的他,喜欢在高强度的执勤任务之后,用一场同样高强度的运动来放松自己。“如果退伍了,就当个健身教练,最好能拥有一家自己的健身房。”这是他偶尔会盘算的未来。

送郑绪臣参军入伍时,父亲一直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点头。直到第一次休假回家,郑绪臣才知道了父亲点头的含义。

“父亲告诉我,点头就是‘能行,能行,我儿子干什么都能行’的意思。”说到这儿,郑绪臣的眼眶红了。当兵到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穿着军装和爸妈在天安门前合个影。

此刻,凌晨2∶30,不知望向远方的他,是不是又想起了父亲的那句话。

与郑绪臣相比,詹朋鹏的内心多了一点纠结。

站在哨位上的他,眼睛睁得溜圆。灯光映射进他的眼睛,好像投进了清澈见底的湖水。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52

凌晨3点,天安门城楼下站岗的哨兵。张洪涛摄

这眼神是詹朋鹏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眼神里的自信和坚定,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了阳光分分秒秒的考验。新兵训练结束时,他已经可以在刺眼的阳光下圆睁双眼3分钟,“眼泪流出来都没察觉到”。

詹朋鹏很想让爸妈看看今天自己的眼神。可是他又不想让爸妈看到执勤时的自己,“怕他们会心疼”。

每一个在天安门地区执勤的哨兵,内心或许都有着这样的矛盾。他们听得最多的是游客们的称赞——“你看这战士站得多直”“哨兵叔叔真帅,长大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小伙子,谢谢你”……

有时,一句话也会戳中泪点——一位老大爷曾感叹:“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啊!你看看这一身汗,爹妈看了得多心疼……”

母亲心疼的泪,父亲的欲言又止,恐怕是每名哨兵心中的隐痛。

2018年两会期间,无数目光聚焦天安门广场。担任天安门广场地区礼兵哨的詹朋鹏也成了媒体的焦点。一扫而过的镜头,通过电视信号传回了安徽淮南老家。

父母激动地打来电话,而詹朋鹏则一个劲儿地傻笑:“你们终于看见我了!”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晨曦微露,聚集在金水桥两侧的游客越来越多。哨兵李峯霖走下哨台,将哨台推到一边,把金水桥中桥的路让出来。

再过半个多小时,国旗护卫队将从这里昂首阔步走过,穿过长安街,直达国旗杆下。

李峯霖所在的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地区支队金水桥中队,护卫着这五道汉白玉桥周边的安全。清晨,这里是最先遇见游客的哨位之一。

因为是五道桥中最中间的一座,中央的金水桥哨位又被大家称作“C位”。站在“C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李峯霖说,就好像是一场演出,“我就是站在舞台中央的领衔主演”。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055

凌晨3点10分,哨兵李峯霖在金水桥上站岗。栾一帆摄

李峯霖喜欢在夏天里站这一班哨,“那种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感觉让人振奋,看着沐浴晨光的一切又让人安心”。

第一缕阳光是温柔的,也是短暂的。很快,毒辣的阳光就会直射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金水桥上。哨兵们的皮肤都黑到发亮,但谁也不会在意。脸上、胳膊上的“广场红”、脖子上的“V字领”都被他们视作一种骄傲的存在。

入伍前,李峯霖曾跟随旅游团来过一次天安门广场。在广场的每一处地标建筑物前“打卡”后,他又特意选了天安门金水桥前的哨兵作为拍照的背景。

那是2012年,“正能量”这个词刚刚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李峯霖觉得,照片里帅气的哨兵就是“正能量”的“代言人”。

旅行归来两个月后,李峯霖跟随梦想参军入伍;又过了3个月,李峯霖发现,自己的新兵班班长,竟然就是金水桥照片背景里的那个哨兵!

这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对李峯霖和战友们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在此刻,身上洒满晨光的他,又成为了游客拍照的背景。

他站得离人群如此之近,甚至听见一位大叔说:“一定要把战士也拍上。”

曾经红遍网络的“雪中站岗照”和“雨中让伞照”的主人公,都是李峯霖的战友。“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平常了。”大队教导员彭凯说。

不过,对于士兵们来说,能以这样的方式成为“网红”,成为别人照片里的风景,也让他们从另一个维度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那种“强烈的被需要感”让每个人都找到了价值所在。

李峯霖注视着国旗冉冉升起,也看到在国旗之下男女老少此时的崇敬表情。在这样的时刻,李峯霖对“国家”的概念认识更深,也“真正意识到自己与祖国的联系”。

那年除夕夜,轮到李峯霖站岗执勤。大年三十晚上,举家出行的游客越来越多。看着长安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李峯霖忍不住猜想,车里有多少人正在为梦想而来。

在李峯霖看来,实现价值的方式有很多,为祖国站岗只是其中一种。“虽然每天执勤看起来有点单调枯燥,可总归需要有人去做”。

旭日中,国旗在旗杆顶端随风飘扬。国旗护卫队穿过天安门城楼,队员们又唱起了那首《祖国不会忘记》。那是一种强劲的律动,好像祖国热烈跳动的脉搏。

歌声和着长安街上越来越多的车流声、欢笑声飘进李峯霖的耳朵里。他也在心中唱了起来:“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听歌曲,领略哨兵的春夏秋冬

微信图片_20190801095150

晚上8点的人民大会堂。栾一帆摄

我们,在这里站岗,送走落日,迎来朝阳。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时每刻每个哨位上,都有中国军人。他们在这里,为国家安宁保驾,为人民幸福护航。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军营观察》版联合“军报记者”微博微信,推出融媒体特别报道“我为祖国站岗”,致敬共和国军人。

来源:军报记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