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钉”走雾霾现蓝天

2019-01-24 05:07:5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接受新华网专访。

 

  2018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三年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环境画卷如何成为成都市民的日常?2019成都市“两会”召开期间,新华网对成都市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进行了专访。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直钉到出蓝天”

  新华网:2018年,成都获得了251个优良天的好成绩,比2017年增加16天,是2013年实施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请问,2019年成都市蓝天保卫战的年度空气质量目标是多少?从哪些方面下功夫?有何新举措?

  张军: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央明确要求“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我们将紧紧围绕省政府下达成都市2019年大气考核目标(空气质量优良率67.6%及以上、细颗粒年度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及以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进一步夯实工作根基、厚植蓝天优势,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一直钉到底,一直钉到出成效、一直钉到出蓝天。

  首先我们要优化空间布局。衔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推进机动车清洁能源更新改造;积极构建绿色物流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另外,在强化污染治理方面也会同时发力。我们将全面完成老旧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或着直接“气改电”,对“散乱污”企业坚决“两断三清”。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等相关措施也将持续推进,在加快淘汰老旧车辆,限制高污染排放车辆行驶的同时,提前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快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

  当然,治理雾霾也离不开科技的“精准助力”。去年10月,我们成立了成都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工作站,有力推动了相关科研及成果转化。“天地一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也将在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培育方面提供有效保障。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研究中心落地,借智借力,服务决策。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的目标。

 

  “生态环境局坚持‘有统有分’原则”

  新华网:1月《成都市机构改革方案》确定,新组建了生态环境局,请问新成立的部门职能和环保局有什么区别,将发挥什么作用?

  张军:按照中央、省委改革总体要求,我们目前已组建了新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职能职责上,生态环境局坚持“有统有分”原则。“统”的方面,整合划入了发改、国土、水务、农业4个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6项职责,打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分”的方面,整合有关部门职责,强化统一监管,并非是大包大揽、包打天下,而是切实落实“一岗双责”,管发展的管环保、管生产的管环保、管行业的管环保,将在各部门“三定”规定和部门职责清单中明确其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巩固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从面上讲,生态环境领域的改革主要有机构改革、综合执法改革、垂直管理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四项改革”,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市安排部署,统筹推进,一体完成,通过理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让‘绿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底色’”

  新华网:成都确定2019年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如何用绿色创造竞争力、吸引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张军: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召开后,立即召开了会议迅速传达学习,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上下功夫,当好“店小二”“急郎中”,积极主动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助力全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成都目前正试点推进环评“承诺制”,在已通过规划环评的4个自贸区和66个产业园区全面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承诺制”审批,审批时间压缩到7个工作日以内,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同时,积极运用“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成果引领项目招商,提前告知拟引入项目环保准入条件与环保标准,对满足条件的积极支持并做好服务,落实专人全程跟进,提速重大项目环评审批。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决定每个季度开展“一对一”的常态对话,真真正正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痛点”,收集整理研究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一直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努力让“绿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底色”。

 

  “将建立个人环保信用引导评价体系”

  新华网: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但仅仅鼓励倡导很难从根源上激发公众的环保行为。有没有措施能让环保行为更加顺畅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如何让环保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不刻意”的生活方式?

  张军:城市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既是生态环境的捍卫者,同时也是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让成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我们1600万蓉城市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围绕生态环境部确立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包括举办六五环境日纪念主题活动、“百镇千村万户”农村环保大宣讲活动等。同时开展“环保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队伍作用。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引导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依托政务大数据资源,逐步建立从个人绿色出行、环保行动到环保产品消费、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等官方评分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个人环保引导评价系统,并不断延展到家庭环保教育、学校环保教育中,使其最终融入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中。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每个人都渴望在蓝天下、碧水旁、净土边畅快呼吸、惬意生活,这就需要发挥所有人的力量,凝聚全社会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共识与行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唯有人人都努力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才能构建保护生态最坚固的屏障,让子孙后代都能够在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中享受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