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国“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评选 成都摘冠

2018-12-22 02:08: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制图/朱濉

  12月15日,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在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成都市“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从全国100多个入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第一名。

  这批入选的“民生示范工程”是从过去一年中由记者、专家实地走访调研或各地政府、企业自荐的数百个民生项目中筛选出来,并经网上公示投票后,由专家终审推出的。

  论坛主办方之一、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执行主编严碧华表示:“成都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从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所需着眼,从抓细抓实入手,做了很多填补空白、提升水平的实事,满足了人民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有创新性、典型性。”

  一年多前,为破解人口激增带来的“城市病”,探索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路径,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专门机构,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如今,成都又以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闯出新路。“五大行动”“两拆一增”“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以全市4351个社区为基石,连通了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缩短服务距离

  “加减乘除”四维推进

  将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转变成为全天候互动式“家园”,“喝着咖啡就把事办了”“坐在沙发上和办事人员面对面沟通”……这是不少居民在社区办事的新感受。成都不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拆掉传统服务窗口柜台,取而代之的是圆形桌椅、舒适沙发,给办事居民家一般的温馨感受。

  社区环境之变源自理念之变。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和“治理”是城市工作的一体两面,要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治理,有效治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要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从顶层设计来看,成都构建起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在市县两级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作为党委常设工作部门,联合人社、财政、民政等多个部门,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出台19个配套文件,构建“1+ 6+N”政策体系。

  从实施举措来看,成都从“加、减、乘、除”四个维度推进——社区服务做“加法”,实施“党建引领+五大行动”,投入580亿元改善社区面貌等;基层职能做“减法”,按“5+X”模式重构街道(乡镇)内设机构,将社区证明事项从313项压缩到15项,推进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取消街道(乡镇)招商引资职能和相应考核指标等;调动多元主体参与做“乘法”,全市登记社会组织达到1.1万家,新增注册社区志愿者16万人;资源分配做“除法”,针对社区资金、人才资源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实施惠民项目9.6万个。2018年,市县两级直接向社区拨付15.9亿元专项资金,推动设立社区基金(会)200多个。

  缩小空间距离

  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过去,必须到高档商圈才能享受到的某些高价服务,现在在社区不出15分钟就能以亲民价格轻松获得。”在成都成华区,一个成立5年多的年轻社区——保和街道和美社区,通过引进“创女时代”、顾连医疗等社会企业和知名机构,赢得社区居民“点赞”。

  对此,成都市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创新社区综合体运营新模式,加快社会企业培育孵化,打造更多国际化社区。”

  为居民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社区服务的综合体,15分钟步行可达,这正是通过和美社区体现出的社区综合体设计理念:多种模式建设和运营“一站式”社区综合体,植入教育、医疗、家政、购物等基本生活服务项目,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多元化的服务功能还延伸到了线上、送到了市民“指尖”。今年10月,一款集成34个部门(单位)共139项服务项目的手机软件“天府市民云”上线,两个月来,已“圈粉”70万人,服务750万人次。成都市民张先生对此感受明显,“不用下载一大堆软件,跑冤枉路,在天府市民云查询信息、交通出行、在线挂号、生活缴费等都十分方便,解决了城市公共服务分散,居民办事不方便的问题。”

  拉近民心距离

  社区人和业丰人人都受益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社区发展治理目标和成效,群众的感受和心声是最直接的答案。在新都区崇义社区红湖园城小区,60岁的曾荣锋从小区“民间维权组”的组长,变为戴着红袖套的社区服务管理志愿者,是社区发展治理之变的见证者,也是践行者。

  他坦言,“现在需求有人关心、出了问题有人解决、权益有人维护,我们自然也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贴大字报、放大喇叭了,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氛围也自然变得更好了。”

  党委政府积极回应民生需求,也激发群众、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区工作。

  在成都遍地开花的社区亲民化改造,留住了老年人脚步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到来:全市新增的16万名注册社区志愿者,成为社区发展的坚实力量。

  在和美社区,退休老人刘天泽跟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一起,组成了社区发展规划众创组,问需于民,走访了540多户常住户,根据一张张调查表上的意见描绘社区发展蓝图,形成了“一个墙面、五个空间、六个主题”的项目方案。

  不求报酬、自愿参与、积极行动,像刘天泽这样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志愿者、普通居民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成都开展最美小区(院落)、最美阳台、百佳示范社区、社区志愿服务“十大感动人物”评选……从打造、海选、投票等环节,发动数万社区居民参与,共同成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创造者和受益者。(记者 吴亚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