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砥砺奋进 锐意创新——改革开放催生成都工业“蝶变”

2018-12-19 06:41: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是成都确立的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

 

  成都,是一座历来不乏创新创造勇气的城市,拥有乐观包容的气质。顺势而为的成都产业拓进过程,正在讲述最新版本的中国城市特色发展的故事,而成都工业的发展演变与重塑正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有力支撑了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台阶。

  40年来,成都工业实现了从内生性发展向开放性、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受益于“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成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五大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等持续突破,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成都“智造”识变应变,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生产“大国重器”的“国家队”中渐次出现成都制造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成都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随着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成都需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以更具针对性的举措根除沉疴,让成都工业焕发新活力。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曲起承转合、华彩绽放的城市发展新乐章已然奏响。

  A

  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

  经过多年发展积淀,成都工业正在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今年1—10月,成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9.6%、12.8%。

  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成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孜孜不倦的努力。从四大支柱产业到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再到五大支柱产业,通过加快工业结构的应时应势调整,成都不断丰富产业层次,紧密契合市场的同时,以前瞻性进行战略布局,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挖掘出成都工业的自身禀赋与优势,与其他城市形成错位竞争,从而增加城市经济活跃度,夯实城市综合实力。

  改革的卷轴翻开至2018年。四川提出要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而成都也结合实际,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5+5+1”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5”就是指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

  挑起成都先进制造业重担的产业当中,实力不俗的电子信息产业被给予厚望。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推出《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到2020年,成都将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

  如今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上,成都已成为重要一极。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产业人员60余万人、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300亿元——这三个以“6”打头的数据,正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的写照。与此同时,成都正在积极实施“一芯一屏”发展计划,紧紧围绕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全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10月,成都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5%。

  蒸蒸日上的医药健康产业,也正在爆发前所未有的能量。短短两年时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从最初的一片空地,发展为现在的产业新城。今年8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对外发布“三步走”发展目标,明确4大产业主攻方向,并提出到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将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产业生态圈,2050年将建成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创造中心。

  聚焦高质高端,成都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加快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的焊装车间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B

  产业功能区建设 力促“人”“城”“产”相融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活力。从分散布局到搬进园区,这是许多城市都经历过的工业发展之路,成都也是如此。在园区规划和“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定位下,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但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产业园区的高度整合,对园区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园区出现生活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产业园区的进一步质变,受到阻碍。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革命的过程。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随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创新性提出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

  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服务功能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性服务配套、生活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一种多维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体现了“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从源头上解决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分离等问题。

  产业生态圈有无经验可循、标准可言?面对这样一种新理念,有人对如何贯彻落实不乏困惑。对此,成都市经信委按照产业生态圈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产业方向、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十个一”工作任务清单为指引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标准,确保产业生态圈构建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成都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其中,先进制造业产业功能区23个,这也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所谓产业功能区,是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功能区。有专家认为,该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模式,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也是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制度创新。

  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和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为成都工业发展开启了一段全新旅程。聚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都正加快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的产业功能区。同时,强化产业规划引领作用,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形成分区域、分性质、分行业的投资门槛标准,实现产业功能区错位协同发展。

  C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不久前,成都市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几天后,针对成都民营企业的“成都民营经济25条”出炉,提出了要把握新趋势,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服务体系,让民营企业家们感受到浓浓暖意的同时,也联想到了20年前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改革。当年,成都打破条条框框,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发展政策,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发生巨变。

  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下,民营企业的活力被大大激发,涌现出科伦集团、康弘集团、天邑集团、迈普通信等一批民营高技术企业。前不久,成都康弘药业“国家一类新药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研制”项目还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实现了四川省工业企业在此奖项中零的突破。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撑起了成都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746.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3.4%提高到48.6%;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7.9万户,同比增长43.2%,其中新登记民营主体达46.9万户,占新登记市场主体的98%。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空气越清新,生存于其中的企业才越有活力。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当下,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企业跟政府之间的对话渠道,必须畅通。”这是企业家们的共同心声。

  为此,成都坚持把创造“惠企、利企、便企”的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为建立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渠道,成都市创新企业服务模式,建立了线上、线下企业服务机制,搭建了“成都市企业服务平台+‘962578’企业服务热线”这一政企沟通交流渠道,建立了定期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制度。

  在线上,成都市企业服务平台提供覆盖市、区(市)县两级的“互联网+企业服务”新型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了政府部门与企业/创业(投资)者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和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对优化企业政务服务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初步实现了“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目标。

  在线下,召开企业座谈会、行业沙龙等形式,面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分析行业发展态势,收集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对于企业反映的相关问题,予以现场解答和办理,对于不能现场办理的问题纳入企业服务平台限时办理。

  创新企业服务方式、创新土地要素保障、创新资金要素保障、创新能源要素保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加快推进。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成都民营经济25条”,成都市正加快研制实施细则,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提供便利,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公平感。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孵化园。

  D

  国际化成都的“开放之翼”

  最新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成都排名跃升至第71位,连跨两级升至Beta+;在前不久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成都以92.7分跃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深圳、北京、上海,这些都是各界对成都国际化进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成果与能量的认可。

  当前,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大关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国际机场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后我国第三个具有“一市两场”格局的城市。

  而这,也将成为成都产业国际化的一大优势。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成都正以航空制造和航空枢纽为核心,以航空服务为辅助,大力发展航空经济集群,带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助推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

  开放成都的自信,不仅来自多年厚积薄发的实力,还源于身后的广阔腹地。“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成都,曾经无港可临的内陆城市,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如今肩负承东启西、联通欧亚的重大使命,正着力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亚蓉欧“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

  而四川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重大部署,其中“一干”则是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则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实现价值链重构、供应链管理、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协同创新,同时实现产业转移、产业协作到产业重塑。

  近期,成都与省内其他市州之间的签约活动密集推进。两地合作中,产业领域的合作是重头戏之一。成都按照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分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三个层次同时推进产业合作。目前,成都已与德阳、绵阳等8个市州签订了制造业发展合作协议,在产业布局规划、产业协作互补、产业产品配套延伸、市场供需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互动程度不止于此,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成都正在全面梳理自身与省内各市(州)的优势产业链条,探索“总部研发在成都,生产配套在市(州)”的新型产业互动模式,开展“成都企业市州行”活动,加快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关系,实现区域高水平协同发展。

  正是怀着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自觉和“主干”责任的担当,成都正以全新开放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省跨越发展,加快开放平台和区域合作交流,吸引更多跨国企业“走进来”,支持更多本土企业“走出去”。

  40年来,成都工业的发展,是一段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奋斗史,是和国家经济紧密相连、相融共生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向新时代,成都将继续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前瞻研究、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政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抓好要素保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谱写新的篇章。(文君 图片由成都市经信委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