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老太太瑞秋的慈善爱心都藏在成都这家“解忧”杂货店里
2018-12-05 05:13:3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解忧”杂货店——英国老太太瑞秋的中国慈善之路
新华社成都12月3日电(李书简、袁秋岳)精心绣制的苗族钱袋、手工缝制的藏族布偶娃娃、绘有彝族图案的木匣……这家名为“岩羊”的杂货店近日在成都悄然走红,许多热心的、好奇的人们闻讯而来。有人来挑选心仪的商品,更有人专程来看望守护这家店的73岁英国老太太瑞秋。
虽然罹患癌症,但在过去5年里,瑞秋为了这家杂货铺用尽积蓄。每一件手工艺品的背后,都藏着她慈善助人的“解忧”故事。
“岩羊”杂货店位于成都市高升桥附近,专门售卖贫困山区农民、少数民族和残障人士生产的手工艺品,致力于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成都温江区的余先荣有两个患地中海贫血儿子和一个患唐氏综合征女儿,常年靠制作皮带、皮包等皮具为生,大部分收入都用于给孩子们治病。
瑞秋展示由残疾手工艺者制作的工艺品。新华社记者薛晨摄
“岩羊”不仅是余先荣皮具的主要售卖点,还通过组织跳蚤市场、运营咖啡厅等方式为余家人筹措医疗费。“我们很荣幸能售卖这些精美的皮雕产品,帮助到这个为生命而战的勇敢家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医药和生活资源。”小店里的产品介绍卡片上写道。
“相比金钱,他们更加需要尊严,需要被其他人当作能自食其力的正常人。”瑞秋说。
她发现,“岩羊”杂货店的顾客从一开始希望买到“便宜货”的心态,转变为更多愿意去了解商品背后的温暖故事。顾客比例也从一开始的80%为外国人,变为现在的70%为中国顾客,这将非常有利于“岩羊”扩大本地市场,维持长期良性的运营。
目前,共有来自9个民族、40个组织的700余位手工艺人的产品在此售卖,3000多人的生活受益于“岩羊”杂货店。“我们还有少量来自尼泊尔、不丹、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商品,同时我们也有一些产品售卖到英国、荷兰等地。”店员乔安介绍道。
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瑞秋,从小便对探险故事和异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医学专业毕业后,她立志要服务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当我知道在尼泊尔,病人要花30天才能被运送到医院,而在尼日利亚平均1000人才有1名医生时,我就决定用我的一生去帮助那些不太幸运的人。”瑞秋说。
在过去40年间,瑞秋放弃了高薪而稳定的医生工作,辗转于尼泊尔、不丹、印度、蒙古国等15个国家,致力于发展中国家与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在不丹工作期间,她撰写了一本符合当地情况的基础医疗手册,用以指导偏远地区医务工作者的诊断与治疗。
瑞秋在擦拭整理柜子。新华社记者薛晨摄
1989年瑞秋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西藏泽当镇志愿服务的7年时间里,与当地政府合作共计培养了250名乡村医生。在与藏区的家庭接触过程中,她发现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手工艺人虽能生产出精美的产品,却苦于没有销售出路,日子仍陷于困顿。“他们的绘画、木工都很好,却很难销售出去,尤其是那些无法去集市售卖货物的残疾人,生活仍然非常艰难。”瑞秋说。
在参与了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残障人士技能培训之后,帮助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想法在她心中愈发坚定。为了更好地打通售卖环节,2013年,瑞秋放下所有别处的慈善工作,只身来到成都,开创了“岩羊”杂货店。
然而,成立至今,“岩羊”几乎年年亏损。为了维系日常经营,瑞秋不惜卖掉了自己在成都的公寓,日常生活中更是节衣缩食。去年,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不幸被诊断出患了癌症。
对于“岩羊”的未来,瑞秋却乐观地筹谋着:“目前我们最大的困难在于产品设计,有些手工艺者制作同样的产品已经几十年了,而且质量低下、利润单薄。”
下一步,她计划将“岩羊”杂货铺作为一个技能培训平台,让更多的设计师与培训组织参与其中,全方位帮助手工艺人们提升商品的设计、样式与材料。此外,她还设想建立一个帮助残疾人寻找工作的网络平台,真正意义上做到“授人以渔”。
今年9月,由中国英国商会主办的2018年英国商业大奖中,瑞秋被提名为“励志女性奖”。相比于荣誉,她更看重的是奖项能帮助小店提高知名度、打开市场,从而传播“岩羊”帮助他人的精神。
望着今年扩建一倍、收支刚达到平衡的小店,瑞秋认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总能为一个人改变他的世界。”她淡然且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