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让文化成为古镇古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8-12-04 05:59: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网成都12月3日电(张维)文化,仿佛游离在空气中的分子,每一次呼吸它都存在,却不易察觉出来。只有将其外化,才能体会其价值所在。在四川最美古镇古村落创新发展论坛召开前夕,新华网拜访了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当问及古镇古村落是否可以成为文化外化的载体时,谭继和给出肯定的回答。

 

  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新华网张维摄

  谈山水,古镇古村落是散落在巴山蜀水间的璀璨明珠

  “‘三九大’是省委书记彭清华推介四川时给出的关键词,也是四川给国际友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谭继和说,其实早在初唐时期,诗人王勃就用“悠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来形容巴山蜀水的巧夺天工。“古镇古村落是散落在山川之中的璀璨明珠,凝聚着巴山蜀水的独特魅力。”谭继和认为,越是到近代,巴蜀文化中的和谐生态之美越是集中体现在古镇古村落之间。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过去也是坐落在山水之中,没有高楼没有大道,每家每户都是一幅画,而这样的美如今只存在于古镇古村落”,谭继和说,乡村里的所有美是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是自由而鲜活的,不似城市里的建筑,机械呆板,缺少温度。

  谈文化,多种形态造就古镇古村落的文脉留香

  无论是广汉三星堆这样的历史古迹,还是蒲江明月村这样的文创新村,每一处历史遗留下的印记都是一段巴蜀文脉的留香。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多数古镇古村落与生俱来的天赋,“去黄龙溪和柳江镇会感叹大自然的美好,跟随青莲镇、李庄镇的脚步可以触及从古至今的文化脉络。”谭继和说道。

 

  宜宾李庄镇全景。

  谭继和所著的《九天开出的仙市人居》一书用“仙市人居”来形容成都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从城市过渡到小镇乡村,谭继和认为,古镇古村落的人居环境是由“仙乡人居”“仙市人居”两部分构成。农耕时期的人居文化是林盘文化,“小桥流水、竹林茅屋”是川西林盘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仙乡人居”的典范。谭继和说:“现在是工业文明时期,大家住在城市里,不需要耕作,林盘文化存在的价值让这种‘仙乡人居’‘仙市人居’的理念得以传承,同时也承载着农业文明、乡村文化的智慧。”

 

  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的林盘。杨树摄(视觉四川)

  谈生活,让古镇古村落寄托乡恋、留住乡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乡俗。古代“农商一起、耕织一体”的生产方式和巴蜀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出“耕读传家”的乡风传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如今,祠堂、会馆、私塾、乡场……这些保留在古镇古村落的历史建筑延续着四川的乡风乡俗。

  逍遥自在、书香传统是巴蜀人广为人知的生活态度,在谭继和看来,“好旅游”同样是四川人生活方式的一大特色。“乡村旅游已成为今天古镇古村落的发展亮点,在过去的巴蜀文化中,旅游同样不可缺少”,四川自古以来都有游江的传统,岷江、沱江、嘉陵江边历来有旅游的船舶,且古镇古村落多沿河畔而建,“今天的乡村振兴,应该设法恢复大小江河游”,谭继和说,“既要留住乡村文脉,也要留住乡恋的寄托地、体验场。”

  谈规划,文化先行是古镇古村落的发展原则

  如今,越来越多的古镇古村落被发现,但如何打造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谈及古镇古村落的规划,谭继和反复强调要文化先行。谭继和认为,现阶段有一种病态的模式是先进行建筑设计,然后将当地文化搬进崭新的建筑里,“这样的打造方式不值得推广,应该坚持文化先行,让文化贯穿工程规划的始终”。古镇古村落是有生命的个体,文化是灵魂,特色是神韵,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

  当问及印象最深的古镇古村落是哪一座时,谭继和脸上浮出一丝笑容:“个人而言,蓬安的相如古城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地方,将相如文化浸润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生硬地嫁接到景区里。除此之外,宜宾的兰溪古镇、泸州的尧坝古镇也做得不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