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经济日报》头版聚焦绵阳:勇当军民融合发展排头兵

2018-11-27 03:52: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1月25日,《经济日报》头版聚焦四川绵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栏目中以《勇当军民融合发展排头兵》为题,介绍在军民融合中实现创新驱动、在服务国防建设中振兴区域经济的“绵阳路径”。

  《经济日报》11月25日头版截图。

  以下为报道原文:

  对于四川绵阳永贵科技有限公司来说,中央实施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一个重要机遇。今年公司军工销售收入预计占总收入两成以上,而3年前这个比例只有百分之一。“从目前情况来看,3年后,军工销售收入将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公司副总经理刘涛满怀信心地说。

  在四川绵阳,像永贵公司这样受益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企业还有很多。经过近几年的探索,这座“军工科研重镇”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在军民融合中实现创新驱动、在服务国防建设中振兴区域经济的“绵阳路径”。2017年,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78.91%,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68.57%;321家军民融合企业实现总产值153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50%以上。

  破壁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绵阳是我国唯一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汇聚了两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余名。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蕴藏在军工科研院所内的技术优势,相当一部分走不出实验室。

  “绵阳必须充分依靠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在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增强动力,促进‘军转民’‘民参军’。”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说。

  围绕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绵阳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一体化科研生产体系,创新军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

  这里有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绵阳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心通过整合全国各类军工院所、军民融合企业、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市场和资本“联姻”,为入驻的军民融合成果提供遴选、评估、评价、再研发、交易担保等“一条龙”服务。运营两年来,中心已促成技术交易超过800项、交易金额近20亿元。

  这里有全国首家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平台整合了包含中物院等军工院所、企业等服务平台在内的100余家单位,拥有总价值超36亿元的3000多台(套)“高大上”的仪器设备,以及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各类专家200多人,形成了涵盖材料学、应用化学、仪器分析等领域1万余项指标的检测能力,为1100家企业提供服务3370多次。

  “壁垒”打破,融合深化。“中物院等军工科研院所需要企业来配套,我们这些身边的企业不仅愿意配套,也有能力配套。加上有政策、有措施,双方融合就顺利多了。”刘涛告诉记者,近几年里,永贵公司先后参与了大大小小100多个军民融合项目。

  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胡精介绍说,就全市来看,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院所内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转”军民融合“四种模式”。

  强产业,建强军民融合载体

  说起绵阳,想起长虹。而说起长虹,很多人只知道它是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实,长虹另一个身份是老牌军工企业。通过多年军民融合探索实践,如今,长虹公司已发展壮大成为集军工、消费电子、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78亿元,成为四川省第一大工业企业。

  长虹的经历告诉人们,军民深度融合,必须以产业作载体。长虹军民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杨春燕对记者分析说,优势民品技术反哺军工是地方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军的主要手段;同时,军工技术会为民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竞争力。军工技术和军工品质是长虹公司在家电市场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地处绵阳,汇聚了一大批“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现有两院院士22名,是绵阳的科技地标。在军转民方面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些年步伐迅猛。他们培育的利尔化学公司,是国内最大高效安全农药生产商,销量全球第二;久远银海开发的社保系统软件长期占全国90%以上市场……去年,中物院军转民企业实现收入超过50亿元。

  四川蓝狮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物院与民营企业雅化集团合资成立的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军用火工产品。虽然双方合作仅3年时间,但公司目前在该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公司副总经理袁长宏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中物院这样的科研单位,高端研发人才聚集,但生产管理、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相对欠缺,而企业则研发能力不足,二者一旦结合,就会产生裂变效应。

  据介绍,经过多年融合发展,绵阳不仅有了长虹、九洲等军民融合方面优质的大型企业,还催生了利尔化学、中物仪器、科莱电梯等460余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产业涵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等300多个专业领域。

  目前,绵阳正加快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打造绵阳军民融合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他们以引进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重点打造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磁性材料产业园、通航产业园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正成长为绵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

  增服务,搭建人才金融支撑平台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是衡量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在绵阳,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一数据就翻了一番,从5000余家增加到1万余家。

  活力源于何处?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军民融合办公室副主任崔智勇介绍说,关键在于绵阳以改革的精神搭建起了金融、人才等多个军民融合发展的支撑平台,解决轻资产、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难、西部地区吸引人才难等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在融资方面,绵阳筹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等5只基金,成立运营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银行和保险支公司,推出“军工采购贷”“军工项目贷”等20多个军民融合金融产品,全市军民融合贷款超200亿元,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他们在全国率先试点“应收账款融资”改革,为其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增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慢、贵”的问题,经验在全国推广;“科创税e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紧扣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实现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的全覆盖;保险机构则创新推出了融资信贷等多领域风险保障产品。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已现雏形。

  绵阳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相继出台多个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建立年度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全市大中专院校每年培养军民融合相关人才3.8万人。5年来,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2亿元,撬动各方资金投入156亿元,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74人,全市技术人才达23万,绵阳正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强投资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活力的城市。(记者 钟华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