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按部就班”到“对标国际” 四川自贸试验区的600多天

2018-11-26 01:09:2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1月23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成都青白江区借助铁路港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成功转型。记者何海洋 摄

  11月23日,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谈话间,陈然忽然拨开窗帘,露出窗外大片规整的停车场,和停得密密麻麻的轿车。“你能想象不久前这儿还是篮球场吗?”这位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经理想表达的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

  截至今年9月,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逾4.4万家,其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22家。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至今的600多天时间里,这片土地创造了什么?

  我们从微观切入,采访多位参与改革探索的工作者,用一块块“记忆拼图”,拼出属于改革者的集体叙事

  试验什么?

  “由上而下”确立基于现实问题的大方向、提供敢试能试的环境,让市场“自下而上”去找“小方向”

  时间回到原点——2016年8月31日。

  省自贸办综合信息处相关负责人记得,当天偶然瞥见网上一条新闻,整个人立马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商务部部长当日受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已决定在四川等省市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从2013年起四川就在不断争取,突然喜从天降。”

  第二天,省商务厅6楼会议室,他和各部门同志就正式组成推进四川自贸试验区相关工作的小组,开始探讨一个将用无数次熬夜加班去回答的难题:我们到底要试验些什么?

  省自贸办专职副主任陈友清回忆,当时知道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但怎么把凝练的大方向,变成明确的重点改革任务,需要四川自己探索。

  这中间经历了漫长争论。建议“萧规曹随”者有之、提议“另起炉灶”者有之。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经验、深入审视四川开放现状基础上,共识逐步形成:四川既要做“规定动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从而提升营商环境;也要有“自选动作”,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推动金融开放、创新创业等相对“短板”发展。

  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同年11月,省政府印发相关实施方案。

  上述负责人特别提到,“由上而下”的方案,为“自下而上”的探索留出了空间。上述方案更多是确立基于现实问题的大方向,具体“小方向”则鼓励由政府机关、企业等主体在一线实践中自主探索。

  四川到底要试验些什么?继续答好这个问题的接力棒,传到了所有一线“自贸人”手中。

  陈然回忆起他和同事参与的2017年中国自贸区十大改革案例之一——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当时不断有中小客户反映,货物通过中欧班列(成都)到了欧洲火车站,还要自己设法找人通过汽运运到目的地,耽误事;此外和海运不同,全球铁路运输单据都没物权属性,也就没法通过质押获得融资。“两个痛点,让我们觉得有市场;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完善多式联运标准和服务规则,让我们觉得有‘底气’。”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动力与方向,更多来自企业需求。”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负责人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四川地处内陆,需要更多倾听外向型企业诉求,以此来精准确立改革试验方向;而这样的倾听与改革,将一点点重塑当地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向型企业到来。

  “提供敢试能试的环境和氛围,市场自然会找到‘小方向’。”上述负责人说,四川自贸试验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怎么推进?

  因自贸试验而催生的开放视野与学习心态,是催生改革意识、推动试验向前的最强大动力

  确定方向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推进。

  梳理成绩单发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一单制”、中小科技企业“双创债”、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几乎每个闪耀光芒的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的背后,都有不断碰壁的“挫折史”——

  去年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正遭遇改革尴尬:从当年4月首个案例到年底,实际只执行了20单左右,支持它的银行“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观望,是对改革不确定性的担忧:海运方面,多式联运运输单据的物权属性有国际公约保证;铁路方面,国内外都没有相应法律法规,只有靠三方合同约定。陈然感慨,“改革一没法律体系保障,二没行业惯例‘背书’,银行还担心途中因损坏、被盗等原因导致货物贬值,观望也有他们的道理。”

  今年初,四川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的“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同样遇到类似尴尬。这项改革力主推动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让办证照的市场主体不用重复递交资料,将办理时间从1个月减至最快1天。但当时内部有人反对,外部考察团来了不少,一个也没参照借鉴。“一方面改革要增加部门工作量,嫌麻烦;另一方面一些部门有维护信息壁垒的私心,不愿意。”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这些挫折并不让人意外。“改革试验进行到今天,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啃硬骨头。通过这些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不断碰撞和反复修正,就能寻找到更多切入点,形成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进的局面。”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表示。

  问题是该如何突破?有时它需要的,是善于变通、多方探索的“巧劲”。“一条路走不通就退一点,换个思路尝试。”陈然和同事们反复琢磨后认为,金融方面条件不成熟,就先“绕着走”:推出不涉及融资、单纯“门到门”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先将改革节省时间和精力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逐步升级货物监控等,“量做上去了,对货物受损被盗的顾虑打消了,银行自然会认同。”他说,今年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有望突破1000单,是去年的50倍。

  ……“挂牌一年多,最大收获是带动了从业人员的思想解放。”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感慨,过去是“按部就班,两耳不闻窗外事”,现在“动辄对标国际,看美国标准是什么,上海是怎么干的。”在他看来,因自贸试验而催生的开放视野与学习心态,是催生改革意识、推动试验向前的最强大动力。

  11月23日,陈然和记者提到不久前去荷兰蒂尔堡看当地著名的铁路港建设,看到当地高度自动化的仓储管理,让他兴奋不已,“仓储管理非常先进,货物出仓等候时间非常短……”赞叹之后,陈然继而接上一句,“不过,我们未来超过他们的可能性很大。”

  在这里,我们读出四川自贸人的信心。

  记者手记

  3天一项创新试验成果的“秘笈”

  □本报记者 魏冯

  前不久,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发布一份成绩单:一年半来,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75项,21项制度为全国首创,相当于平均3天就推出一项创新试验成果。

  看似“不可能”的频率,如何做到的?

  客观来看,上百项制度创新成果并非短时间“一蹴而就”,且是所在区域数十个部门共同完成。“平摊下来,每个部门每年推出几项制度创新,总体就有上百项。”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主观来看,则与四川自贸试验区自练“内功”、善借“外脑”有关。

  自练“内功”,打好提前量。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早规划好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与各类改革试验区联动建设机制。建立标准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地方立法建立四川自贸试验区管理制度,将所在地区各部门制度创新纳入考核,激励各部门主动作为。

  在人员机制上,也早做考量。记者在川南临港片区官网上留意到,今年初,川南临港片区就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提出打造“狮子型”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敢打敢拼的改革型人才,以思想解放带动制度创新早已提上日程。

  善借“外脑”,也是加快制度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四川自贸试验区官网搜索“合作”关键词,我省与省外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大量合作案例映入眼帘,如川南临港片区与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探索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建立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

  和兄弟自贸试验区合作之外,还设立“智囊团”,设立自贸试验区研究机构、建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引入第三方机构等,同时搭建课题研究智库、人才培训基地。

  如今,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也逐渐从各部门“单打独斗”向高质量的协同创新迈进。

  全国首创“小时清单制”的推行,正是一个好的案例。这项创新涉及多个部门,用限时1小时、3小时、6小时的“三张清单”倒逼多个部门提高效率,是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叠加式创新机制。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岁多的四川自贸试验区刚刚起步,我们期待这块制度创新的高地有更多“秘笈”出现。(记者 熊筱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