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国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

2018-11-02 06:46: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文物档案

  大金面具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年代: 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出土时间:2007年出土于金沙遗址,现馆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面具,一种给人神秘之感的面部遮盖物。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保存着一张国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黄金面具,它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大国宝之一的大金面具。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厅,大金面具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彩。其精致的做工、面带的神秘微笑,不由让人好奇:在3000多年以前,这张黄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小金面具。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出土

  一处遗址大小两张金面具

  2001年2月,在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太阳神鸟金箔以及一个小巧玲珑的金面具等文物陆续出土。这枚金面具,则以圆脸圆颐,双眼、大嘴镂空,鼻梁高直的神秘色彩,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写实的人面像,精致的做工让人惊叹。

  时隔6年,距离这张小金面具不远处的一个圆坑里,再度出土了一张形体更大的面具: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它的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两个鼻孔,阔嘴,长方形耳朵,耳垂处各有一圆孔,下颌齐平,内折,显得十分威严。这件黄金面具的出土,让现场所有考古人员再度沸腾,因为这件金面具,差一点就与考古人员失之交臂。

  原来,金沙遗址在2001年出土大量文物以后,博物馆的建设立刻启动。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透露,2005年,太阳神鸟金箔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中央电视台为配合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做直播,地点选择在文化遗产标志的诞生地和出土地金沙。在直播的4个小时中,考古人员在8号祭祀坑挖了一个小坑,面积不到3平方米,当时就出土了很多精美文物。不过直播时间一结束,现场虽然没有发掘完,考古人员还是把泥土回填了。在后来的空调布管中,管线涉及到8号祭祀坑,考古人员只有再度启动发掘。没想到,就在距离直播发掘处只有3厘米的地方,大金面具出现了。

  时至今日,还能在视频中看到面具出土时精彩而振奋的瞬间: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把一坨露出金光的泥巴取出,轻轻剥去泥土,轻轻洗掉金器上的泥沙:有眼睛、有鼻子,又是一张金面具!

  大金面具。

  用途

  古蜀王或巫师通神娱神的工具

  这样一张用黄金做成的面具,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王方说,大小金面具出土的地方位于金沙遗址祭祀区内,这里是古蜀王国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公元前650年)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一区域内,目前已发现60多处与祭祀相关的遗迹,出土了6000余件制作精巧的金、玉、铜、石器等,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数千枚野猪獠牙、鹿角和陶器,这些珍贵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来奉献给神灵的神圣祭品。

  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圆坑内,还发现了许多红色泥土,这是因为土里掺杂了大量朱砂。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器物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朱砂就是这些器物在奉献给神灵之后所流的血液。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国举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动时所使用。

  王方说,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不仅是一种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种娱神的法器,以极其珍贵的黄金面具覆盖于青铜人头像上,不仅显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为了让神灵欢娱,以此得到神灵的庇护。

  不过,这样一个有资格戴上面具和神沟通的人,显然不可能是普通人。王方认为,“他不是王就是巫师。我们通过对三星堆和金沙的社会形态进行分析,古蜀国当时应该还是神权占主导的政治结构,政教合一。当时的蜀王可能同时就是大巫师,他掌握着古蜀的命脉,还具有与天地沟通的法力。

  谜团

  为何金面具大小迥异

  如果说大金面具是某位古蜀王或巫师通神的工具,那么此前出土的小金面具,为何大小却完全无法覆盖人的面部?

  金沙遗址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章义认为,器物大小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一种时代的风格。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铜人面具,从造型风格上看,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金面具与之极为相似,都显得棱角分明,带有一定夸张意味,这说明金沙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金沙大金面具与三星堆金面具的制作时代应较为接近。

  然而,金沙小金面具线条圆润,脸部丰满,造型与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较强的写实风格。金沙遗址曾出土的一件青铜小立人像,人像高仅14.6厘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态尤其是眼睛形状与之尤为相像。此外,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致。

  这些器物大小的差异,说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制作年代与大金面具相比相对较晚,当时的人们在对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审美的观念上已发生了一些改变:三星堆时期造型夸张、体型巨大的器物逐渐被金沙时期的小巧精致所取代,细腻写实的风格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两件造型各异、大小不同的金面具。

  它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古蜀先民独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记者 吴晓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