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运气最差”的秦发章“时来运转”脱贫记

2018-10-17 06:38: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10月15日电 题:“运气最差”的秦发章“时来运转”脱贫记

  新华社记者蒋作平、刘坤

  “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己没运气。时代好,扶贫好,好运从天降临了。”这是贫困户秦发章今昔变迁的真实写照。

  秦发章,居住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关坝镇小田村,黝黑粗糙的皮肤上布满了皱纹,49岁的他看起来像60多岁,脸上写满了沧桑。

  用秦发章自己的话讲,他是“运气最差的人”,2岁患上小儿麻痹症,因为家里穷,没钱治病,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

  “有句话叫‘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学艺谋生是我的第一选择。”秦发章告诉记者。

  大山里不缺“土秀才”。14岁那年,秦发章开始拜师学习给牛看病,然后学编竹篾,后来经人介绍,到建筑工地看管材料,先后随工地去过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地。

  面相苍老,身患残疾,身高仅一米五左右,走路一瘸一拐。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男人,为了生活,年少离家漂泊在外打工,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和困难。

  一直到2008年,秦发章高兴地怀揣着辛苦攒下的8万块钱回到小田村。但是,到家一看,他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爹妈那时吃饭都成问题,真的是舀水都不上锅了。我拿打工挣的钱把父母以前借的粮债、钱债一次性还清,还买了1000斤粮食回家。”他说。

  秦发章接着一琢磨,这点钱不经用啊,用完了咋办?光买粮也不行啊,还是要靠自己的地来长粮食。他跑到地里一看,早已荒废,长满杂草。

  说干就干,他先把山坡上自家的7亩田地整理出来,还把附近的3亩多撂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这对身有残疾的秦发章来说,无疑是个“浩大”的工程,也让他吃尽了苦头。“身体不好,那就笨鸟先飞。为了赶上农活的进度,我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

  “我坚信一个道理:土地是不会欺负人的!脱贫靠双手,做人靠自强!”

  就这样,秦发章慢慢地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从开始有点余粮到现在“三座铁仓都装满了,粮食足有六七千斤”。

  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启动后,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政府要帮他易地搬迁建新房,资金大头由国家出,他自己仅需出资5000元。以前打工的钱早用光了,5000元对秦发章来说仍是一笔巨款。

  为了筹钱,他去采野生菌、掰竹笋。“我把两个头灯点亮,一个戴在头上,一个拴在腰上,每天凌晨4点钟就出门往深山老林走,下午背回来去卖钱。没过多久,我真把5000块钱筹齐了,新房子也顺利地建起来了。”他回忆说。

  好政策不仅让秦发章住进了新房,还为他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他使用财政提供的产业周转金1万元和县里产业到户发展资金6000元,种植川乌、银杏树、玉米和土豆;他又通过借牛还牛的扶贫模式,养了7头黄牛;自己还养了9头肥猪。

  “人家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个贫困户帽子不摘掉,太羞人了。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既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自己真干。”2016年,秦发章一举脱贫摘帽。

  2017年,秦发章以勤劳的脚步朝着小康迈进,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18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激动地对记者说:“以后要是每年都像今年这样,口袋里有10来万元揣着,那就太好了!”

  现在,过上了好日子的秦发章,信心十足要找对象。虽已有人给他介绍对象,但他并不急,成就一桩好的婚事,成了他最大的愿望。(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