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从粗放到精致 成都温江的花木经历了什么?

2018-10-01 08:11: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传统农业产业如何转型升级?直面花木产业低谷,成都温江着眼国际市场,用标准化促升级,编制183项花木标准,实现工人技能化、服务专业化、龙头引领规模化、专业组织联动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做成技术密集的“精致产业”。9月30日,《人民日报》刊文点赞温江花木产业。

  9月30日《人民日报》第10版截图

 

  初秋时节,四川成都温江区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仍一派火热。温室大棚的钢柱已经屹立,工人们在紧张忙碌,项目投资方成都三联花木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涛指着图纸介绍:“这里是检验检疫中心、物流中心,园区旁边就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苗木通过二绕到达青白江,直发蓉欧快铁。”

  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刚签下的3亿欧元订单。去年年底,一家荷兰公司来温江签约,今后5年将采购3亿欧元的花卉苗木产品。这背后,得益于温江区主动转型,对接国外市场,搭建花木进出口贸易平台,让传统花木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市场定生产,“温江造”搭上国际快车

  花木是温江的传统产业,植物编艺是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2010年,温江苗木种植面积攀升至20万亩,占到全省总量的1/3。随着各地花木产业快速发展,价格跌入低谷,市场遭遇寒冬。花木产业出路在哪?

  摊开成都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运行图,罗兹、纽伦堡、蒂尔堡……一座座欧洲城市通过中欧班列与成都紧密相连。“温江花木要搭上中欧班列的快车,内销与外销结合,实现‘两条腿’走路。”温江区花卉园林局局长胡迎春说。

  通道畅,贸易兴。2016年底,19140株“温江造”人参榕树搭乘中欧班列远赴荷兰,迈出了花木“走出去”的第一步。“传统海运需要35天,花木折损大,空运成本高,是铁路运输的9倍。”禾晟德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高显洪说,这单生意比海运节约了20天左右。

  试水成功,让许多人看到市场前景。花农祝鸣川前往德国、意大利等地考察。“出发前,想当然地要把桂花卖到全欧洲,跑了几圈,发现实际与想象的差别很大。欧洲人不太喜欢工艺复杂、体积太大的苗木作品。”摸了一圈市场,祝鸣川转变思路,将出口产品调整为全苗木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定制化生产。

  粗放生产无立足之地。“花木出口的诸多实例,刺激了温江花木的转型升级,这是从粗放走向精致的行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副局长范华阳认为,花木出口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大家认识到,只有好东西才能拿得出手。

  新理念让花农们不断自我革新。“以前种植的是工程类苗木,现在逐步转变为工艺简单、体积小巧的特色编艺、盆景、微小型绿植等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周期短、价格相对便宜、市场认可度高。”经过考察调研,祝鸣川等花农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定标准、强配套,做大做强花木产业

  摸清了市场,怎样保证产品顺畅走出去?温江加快花木产业转型升级,推广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种植、景观化培育。

  对标国际,抓产品选育与推广。范华阳介绍,通过加强与检验检疫部门、荷兰花卉集团沟通交流,进一步掌握国外对出口花木产品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制定花木产业项目扶持办法,引导鼓励花木企业标准化生产。

  花木标准化再提升。温江编制183项花木标准,逐步实现“四化”,工人技能化、服务队伍专业化、龙头引领规模化、专业组织的联动化。“照方种植,一亩桂花相当于几亩普通苗木!”和盛镇柳岸村农民彭松说,温江桂花算是“标杆”,同一规格的树高度统一,连分枝点都整齐划一,由于定期修枝造型,树冠丰满美观。目前全区建立天香玫瑰缘、云投生态等6个标准化专类园,植物编艺和小盆栽出口产品选育标准化基地两个。

  搭建平台,提供高效服务。整合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成都海关、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等单位力量,加大对花木出口的产品生产、加工处理、隔离培育、检验检疫、报关出口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搭建政务服务平台,为出口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以3亿欧元订单为契机,温江努力打造国内最大的花木进出口集散地。目前成都温江区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全部建成。届时,温江花木出口基地将真正成为农产品出口集散地。

  截至目前,温江花木出口金额达460万美元。在拓展国外市场渠道的同时,温江本土特色出口花木品种、云南出口切花品种项目开发也在稳步推进,还带动建立了西昌、绵竹、大邑等一批省内花木出口生产基地。

  花农受益、户户创优,发展前景广阔

  成都温江区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占地600余亩,负责项目前期工作的万春镇红专社区主任易朋说:“全村1212户村民一致通过,大家不仅将70亩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给园区,还将自家耕地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园区,每年按利润分红。”

  易朋说,村民们心中的账本清楚得很。“现在每户500元一年的流转费是保底收入。更重要的是,大伙都看好产业的美好前景,希望自家花木能远销国外,实现增收致富。”

  如今,国外企业向温江花木企业下生产订单,企业接到订单后又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生产大户开展合作,生产国外所需花木产品,当地花农成了最直接的受益人。

  “天天都盼能够将家乡花卉运到欧洲。如今,这个夙愿终于实现了。我种植的是银柳,是中国特有的、像竹子一样的特种花卉,它的培育周期是一年。”从事花卉外贸生意10多年的谢良彬已经尝到了甜头。

  温江花木在海外市场的走俏,让谢良彬有了更大的野心。“我在大邑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银柳。”在他的带领下,大邑县乙园花卉种植农业合作社30多户社员也开始种植高品质银柳。

  漆康林是寿安镇天星村老资格的编艺人,他和天星村“编艺巨人联盟协会”会员商量好了,今年一定要开发新产品、设计造型优美的编艺工艺品。“初步设想是将12生肖编艺品小型化,让更多欧洲人见识到我们的指尖艺术。”与天星村相连的天源村专门成立了园艺合作社,整理土地40亩作为出口培育基地。理事长代仕群介绍,40亩地生产小型紫薇花瓶,先计划生产5000个。

  段涛表示,温江原来的花木产业生产方式粗放。受欧洲市场需求影响,从以工程应用苗生产逐步向家庭园艺花木生产转变。从事花木出口的苗农花农,升级了生产设施,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提高了收入,促使温江花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亿欧元订单只是温江花木的一个起点,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温江花木搭乘中欧班列进入欧洲的千家万户,成为欧洲人家里的标配。”对于前景,祝鸣川信心满满。

  走出市场低谷,温江花木产业正迎来新的春天!(刘裕国 宋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