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会展:“国际范”碰撞“本土化”
2018-09-29 04:44: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9月24日,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闭幕。5天里近70项大小展会活动,吸引90个国家(地区)代表团、逾6万嘉宾客商齐聚成都,签约投资合作项目808个、总投资额7883亿元……让公众再次“触摸”到了成都会展业的力度与热度。
几天前,荷兰皇家展览集团、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携手意大利展览集团集体进驻成都。巨头引领之下,一大批“标杆性”展会随之而来: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2019年亚洲国际建筑工业化展览会、亚洲宠物展……
展会轮番登场,究竟给成都带来什么?
成都天生和会展行业匹配
在任职国际展览协会(UFI)亚太区主席之后,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总裁仲刚就将国际展览协会大中华区联谊会(UCC)的第一个地方站活动放到了成都,还带来了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大型展会项目。
为什么是成都?“成都天生和会展行业匹配。”在仲刚看来,成都是国家重要的新型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运输枢纽,正在快速成长为全球化的大都市,“而展览行业正是一个需要聚集人、财、物的行业。”
基于成都“一城双展”的硬件环境、政府支持力度以及行业政策等配套方面,仲刚还给出了“在全国会展市场中具有领先优势”的评价。
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务实高效的“牵手”之旅很快展开:今年9月5日-7日,中国(成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西博城举办,包括拿破仑目的地探索论坛、第一届世界食品旅游大会等子论坛也首次来到成都。
到成都来,仲刚还带着更多期待,“我们不仅是给成都带来一些新项目,更希望带来一些新的展览理念、国际化的展览运营方式。”
缺少中等规模会展是痛点
就在三大国际会展巨头进驻成都当天,一场圆桌会议在西博城举行。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南京斯图加特联合展览有限公司等37家国内大型展会企业及协会悉数参加,共议一个主题:成都如何打造会展行业标杆?
海明国际会展集团已在全国各大城市办展18年,进入成都也已4年,该集团董事长门振春对成都会展业的发展颇有思考。“成都展会很多,但梯队建设不够好。”门振春说,成都每年举办的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展会如西博会、糖酒会、家具展、汽车展等不少,1万-2万平方米的各类小展会也很多,恰恰5万-6万平方米的中等展会很少,展会间的层次、业态品类没有拉开。
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文真参与承办成都国际汽车展11年,在他看来,汽车展能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了展会的本土化。
笔克集团高级副总裁罗维强同样强调要推动本土民营会展企业发展,“无论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两者都只是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市场化和专业化。”
如何市场化?武汉食和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弘浩以10万平方米的展会为例给出详解:如果只是卖展位,销售额最多5000万元就触到天花板,但如果从卖展位转变为卖服务,为企业提供客户拓展、品牌营销,破亿元的销售业绩将不是梦想。
四“名”计划推动转型升级
在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发布的《2017中国会展指数报告》,结合办展数量、面积和收入等指标得出结论:成都以649.2分位居中国会展城市指数第一。但在细分领域,成都与北上广的差距不小。
以城市规模以上展会数量为例,2017年成都办展数量40个,而高居榜首的上海达到160个展会。在展会面积上,成都以265.3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四,排名第一的上海则达到1536.6万平方米。
“成都会展业实现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成都市博览局副局长马泽林说,成都正深入实施“名展、名馆、名企、名业”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会展业转型升级。
其中,“名展”培育行动,将引进包括中欧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际性大型高端展会,同时努力将糖酒会、西博会等打造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一流品牌展会;“名馆”培育行动,将加快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名企”培育行动,将力争2018年本地两家会展龙头企业收入过2亿元;“名业”培育行动,将大力构建会展产业链生态圈,推动会展关联企业向会展功能区积聚发展,力争2020年会展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记者陈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