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使用宝典
2018-09-23 03:21:1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网成都9月21日电 二维码扫一扫,银行卡余额变零,吃土一个月;点击非法网站,摄像头被劫持,生活变直播;借一笔校园贷,借3000还10万,赔房又折车……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不法分子手段也日渐“高明”。如何减少中招几率?这儿有一份《互联网安全使用宝典》供参考。
第一章 “美女荷官”甜蜜陷阱
网络赌博。
“嫌去澳门太麻烦,现在在家上网就能玩”“美女荷官,在线发牌;德州扑克,日赚百万”……对于大多数苹果手机用户来说,类似的垃圾信息一定不陌生。这些垃圾信息,内容主要是赌博广告,还会有色情小说、代购信息等,它们通过苹果手机自带的iMessage渠道塞满用户的手机,删不胜删。
一旦点进广告里的赌博网站,受骗事主往往会先尝到些甜头,以放松警惕。当受骗事主充值达到较大额度时,不法分子便人为控制开赌结果,让受骗事主输个精光。
显著特征:花里胡哨的表情堆砌、暴露挑逗的美女图片、不切实际的“一夜暴富”广告。
解决方式:点击信息下方的“报告垃圾信息”按键,向苹果报告垃圾信息。
危险指数:★★☆
烦人指数:★★★★★
第二章 “被愿意”的授权藏隐患
“我同意”的背后往往是个人隐私的泄露。
当代人说的最多违心话之一便是“我同意隐私政策”。就互联网现实体验而言,拿隐私换便利,你愿意吗?有时候,在你不经意间,个人隐私就被“一揽子”打包授权。
和“被愿意”相比,不少互联网企业还强制用户开放与其提供的服务毫不相关的各种手机权限,不同意就不能用——手电筒软件为什么要知道我在哪里,天气软件打探我的通讯录做什么?
当你勾选“我同意”时,代价就是默认APP“窥探”你的现实生活。
显著特征:默认同意的选项,用蝇头小字在旮旯里提醒、长篇累牍的告知条款。
解决方式:认真阅读告知条款,同时期待相关法律的完善。
危险指数:★★★
烦人指数:★★★★
第三章 防火、防盗、防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猛于虎。
“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国人却还被蒙在鼓里”“喝茶等于喝毒药”等谣言,一度都曾经让大家无所适从。危言耸听的谣言,不仅会造成人心恐慌、制造社会混乱,有的还会给行业和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区别于此前口口相传的谣言传播,网络谣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发布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正因为如此,社会危害也更大。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不,谣言止于真相、止于法治。
显著特征:危言耸听的标题、反智反科学的内容。
解决方式:见到网络谣言积极举报;不信谣、不传谣,通过权威渠道了解信息;如遇似是而非的信息,可前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查证。
危险指数:★★★★
烦人指数:★★★★★
第四章 我,二维码,打钱!
共享单车二维码可能会被做手脚。
二维码在给人们带来便捷支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共享单车在全国多个城市风靡,但有人发现部分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有“猫腻”:有的是在“扫码骑走”之外多贴上了其他二维码,有的是在原来二维码上粘贴了新的二维码,扫一扫后竟出现转账的界面。这其实是不法分子在共享单车的二维码上动了手脚,部分市民因无法分辨而中招。
显著特征:贴纸材质的二维码、扫码后直接出现转账界面。
解决方式: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APP;扫码时仔细分辨二维码是否正常;如直接弹出付款界面,应中止操作,并联系共享单车客服反映情况。
危险指数:★★★★
烦人指数:★★★★★
第五章 免费Wi-Fi,且连且小心
免费Wi-Fi要慎连。
万物互联时代,蹭Wi-Fi似乎成为了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但是,在使用Wi-Fi上网时,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或许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比如,不法分子自己搭建一个不设登录密码的Wi-Fi诱导人们连接。使用时,传输的数据就会被黑客监控,个人隐私、账号名和密码等信息,也可以轻易被盗取。
其实,不仅是蹭Wi-Fi,不少人还喜欢随时开着手机无线网自动连接功能,这样风险也很大。
显著特征:醒目的“免费”“free”名称、不设密码可以直连。
解决方式:警惕不需要任何密码直接登录的免费Wi-Fi;手机支付尽量选用4G;关闭手机的Wi-Fi自动连接功能。
危险指数:★★★★
烦人指数:★★★★
(新华网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