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陆“变身”开放前沿:千年“锦官城”重现丝路荣光
2018-09-23 03:20: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成都9月21日电(记者杨迪、李倩薇、张超群)当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下成都府货船川流不息的景象时,他可能没想到,700多年后,他的祖国与中国的四川结为重要经贸伙伴。
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与意大利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3%;截至2017年底,意大利在川投资设立企业41家。
双方的合作正进一步扩大。20日,在成都开幕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意大利担任主宾国,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活动,开展经贸、文化等多层面的推介交流。
“意大利和四川还有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出席西博会的意大利副总理兼经济发展、社会与劳动政策部部长迪马约表示,意大利有意愿通过“一带一路”与成都加强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深居内陆的成都变身开放前沿,不断拉近与欧洲的时空距离,正在建设中西部对欧开放的“门户城市”。
位于城市主干道的“中国—欧洲中心”去年5月启动以来,已吸引48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办事机构入驻,成为中西部地区对欧交往合作的一扇窗口。
“这里有一套国际化的服务体系。这是成都在多年对欧开放中形成的经验。”欧盟项目创新中心主任代伊伶表示,“一带一路”为成都带来广阔机遇,中欧企业、园区间的交流将日益频繁。
正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上,环保节能、绿色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与通信技术、智能制造等新经济领域成为中欧企业展开合作洽谈的重点。
这些领域并非西部省份传统的优势产业,但如今方兴未艾。科技创新与新兴商业模式成为西部省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为中外企业创造更多的合作空间。
今年的欧洽会还首次设立中欧会展合作圆桌会。成都新东方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丹带来了三个项目,已与俄罗斯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在蒋丹看来,会展业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对外交往程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外合作交流也将愈发频繁,我们希望通过会展业的发展,带动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中欧班列正不断拉近成都与欧洲的距离。
2013年,一列火车将货物从成都运到9800公里外的波兰罗兹市,罗兹便与成都结下了缘分。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过2300列,其中有近一半班列往返于成都与罗兹之间。
“成都至罗兹的中欧班列开通以来,全世界都知道了罗兹的重要性,罗兹也成为欧洲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今年西博会,罗兹省省长斯特皮恩再次来到成都,商谈进一步加强铁路通道合作,提升罗兹的枢纽功能。
喜鹊生活是一家在成都成立不足3年的本土家装企业,依托中欧班列,它更便捷地将欧洲优质家装建材带入中国市场。公司总裁王莹说,相比传统的海运方式,中欧班列将物流周期降至原来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大幅降低了采购成本,减轻了企业的库存压力。目前,公司销售的装修主材超过9成通过中欧班列直接从意大利进口。
记者了解,今年前7个月,欧盟主要国家在成都市投资企业的数量同比增加40%。目前,在成都落户的欧洲企业已达53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76家。
“一带一路”,让千年“锦官城”重现荣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