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网络谣言的祸害之源?
2018-09-23 03:10: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网成都9月22日电(余沁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起飞”,信息与信息的连接点迅猛增长。由此而来的信息爆炸,带来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效率,也为网络谣言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当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边界逐渐消失,网络谣言带来的困扰愈演愈烈。那么,究竟谁是网络谣言的祸害之源?又该如何治理?
现状:网络谣言花样百出难管难治
谣言并非诞生于网络时代,但网络给谣言插上了翅膀。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巨大的数量级仿佛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上“Buff”。发布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呈现出难以控制、灵活多变的特点。
“全市(省)召开防汛紧急会议”“紫菜是塑料做的”“小龙虾的致命真相”“台风‘山竹’时速堪比高铁”……新媒体作者梦寐以求的“10万+”,往往能被网络谣言轻松达成。再如所谓“内部人士”或“知情人士”爆料、匿名八卦、聊天截图等,往往轻易激起千层浪。
如何让父母不被网络谣言蛊惑,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烦恼。事实上,不仅是中老年人,花样百出、老梗新用的网络谣言,让许多“网络原住民”也难以分辨。它们往往贴近生活、贴近热点,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灾难险情、政策法规等,通过找到网友的“贴近感”和“痛点”,激发好奇心,引发关注度和自发传播。
观点:大部分网民还没有核实信息的习惯
“网络谣言的源头在每个人的嘴里和手指尖上。”正在成都举行的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网络素养”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词。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教授告诉新华网,关于网络谣言的源头,有些存在利益驱使,有些则是发生在不经意间,甚至是“善意的分享”。
“有人觉得‘眼见为实’了,随手发布信息,但事实上往往眼见并不为实。这些‘好心’发送的信息,也许就会造成伤害。”张开认为,信息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去辨别和分析,这就需要网民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包括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批判能力和解读能力等。
2018年初,由工信部情报所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47.13%的网络用户经常产生面对信息经常无法辨别真假的问题。更有专家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网民甚至新闻媒介人士都还没有形成对信息来源进行核实的意识和习惯。”
“网络谣言不是传统意义的安全问题,它不是黑客的攻击,而更是一种人为的行为,作为网络信息内容放到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启明星辰集团安全服务中心总经理罗春认为,网络谣言背后存在多种动机,例如制造热点使用网络水军、提升网站关注度、竞争对手借谣言相互攻击、情绪化表达等。
“去年统计的整个全行业的人才缺口是70万,到2020年可能会上涨到150万。”罗春谈到,网络安全人才严重缺乏,也是网络谣言难以整治的重要原因。“供不应求”,是当前国内网络安全人才市场的现状。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兴蜀说,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网络安全人才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这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
治理:新时期道德水平的重新构建
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如何有效治理?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需要从网民本身着手,借助技术、教育等方式,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清朗。
“维护网络安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必须广泛动员网民,紧紧依靠网民。”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副局长刘红岩在“网民网络素养教育”分论坛上谈到。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众望所归,更刻不容缓。”四川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胡卫东认为,广大网民既是网络文明成果享用者和受益者,也是网络文明空间参与者和建设者。需要大力培育有主见,有责任感,有素养的一代新网民。
“网民面对信息时要慢下来,不要飞快地传播,要理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教授认为,遏制网络谣言,需要加强对网民的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比如社区,对网民进行网络素养的引导提升。
启明星辰集团安全服务中心总经理罗春则认为,遏制网络谣言的技术未来一定会走向人工智能。“比如抖音、淘宝,现在是全部使用人工在线上做实时审查,这个难度其实很大。”目前,语音识别、头像识别等技术已经足够成熟,现在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设计。“依托法治和新时代下道德水平的重新构建,我们未来的网络世界才能真正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