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这是成都人的“理想社区”,让人忍不住点赞!

2018-09-12 06:01:3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青羊区金沙绿道滨河示范段。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周年记——

  95.2——这是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万人问卷调查”中,96%以上受访群众对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所给出的认可度分数。高分的背后,是中央、省委城市工作和社会治理新部署新要求在成都系统推进的成效。去年9月,成都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这一年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全市4344个社区落地生根,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的热度、治理的力度、变化的深度、工作的温度。

  “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这一年来,成都市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视化成果——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五大行动”等民生项目落地落实让社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天府市民云”成为整合民生服务、建设智慧社区的新载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初步实现了“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目标。

  “发展正当其时,治理永无止境”,目光朝前,着力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努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深刻变革,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正加快步伐,朝着纵深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得到重塑,基本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格局。

  这一年来,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突破,成效如何?

  龙泉驿区飞龙湖景观打造后成效。

破题

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辟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路径

  作为全国首创,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成都市委社治委”)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的使命。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以前,社区治理工作职能分散在40多个部门,社区治理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如同‘九龙治水’。”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对此,成都组建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综合统筹各个部门和各类资源,专门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致力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塑造一座享誉世界的宜居生活城市。

  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在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面临着城镇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化、基层治理难度加大等多重考验。而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地域共同体,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更是政府惠民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

  社区如何治理?如何发展?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如何构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成都率先破题——

  截至目前,成都形成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统揽、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寻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传统管理正加速向现代治理转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和组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对此,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教授表示,“成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可以看到成都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创造了很多机制,使得群众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同时,又能让群众分享社会治理的成果。”

  郫都区郫筒街道书院社区居民正在打造“可食地景”。

谋划

一张张“蓝图”绘就社区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一年来,一系列精心布局、精准谋划紧锣密鼓出台,勾勒出工作持续推进的清晰路径,描绘出城乡社区发展的美好图景。一套在成都市党委领导下,由成都市委社治委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已日趋成熟,新的体制机制正为成都市城乡社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1+6+N”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为核心,以社区专项资金改革、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社区规划师、社会企业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等18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制度体系。制定《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和《成都市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化指标》,将社区发展治理的理念量化成标准,系统回应成都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是什么、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让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联合相关领域专家,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提供高端智力支持,聘请了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4名专家,建立社区发展治理专家智库,承担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提出行政决策建议、强化公众宣传引导、跟踪评估政策绩效等职责。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加速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市县两级社区发展治理机构协同发力,统筹职能职责,激活人、财、物等资源,高效地对社区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谋篇布局。多元参与、互联互动的工作机制初步构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逐步提升,引导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打破壁垒、互联互动。社区事务沟通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着力提升社区资源统筹能力。建立社区保障资金和社区激励资金双规并行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共投入15亿元,指导社区管好、用好社区专项资金。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推陈出新——

  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合理空间布局,植入服务项目,让居民可进入、可参与、可共享,打造居民“第二个家”。出台了《关于探索建立城乡社区规划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挥专业人员作用,将科学规划与居民有效参与相结合,引导居民共治共享。

  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龙泉驿区洛带草坪运动区。

举措

“五大行动”变发展的蓝图为看得见的风景

  蓝图既定、方向渐明,将发展的蓝图变为看得见的风景,成都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竞相发展,步伐坚实有力、行动务实有序。

  今年8月,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现场推进会在新都区召开。绿地公园遍布老旧城区,背街小巷变身美丽院落,特色街区成为打卡胜地……新都区的正因社区、新桂东片区等地“现身说法”,展示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全力推进“五大行动”落地落实,实现老旧社区“由乱到治”的显著成效。

  紧紧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这一目标,成都系统分析、科学研判当前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深入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

  这一年来,不止是新都区,在成都全域范围内,“五大行动”硕果累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转化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实事的具体行动,制定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2018年预计投入资金806亿元。据统计,截至7月底,2018年已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7个,老旧院落整治项目5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24个,整治背街小巷1003条,实施“两拆一增”项目1080个,“小游园·微绿地”项目58个,实施特色街区打造项目35个,3200多个社区的组织活动用房面积达标,启动42个社区综合体示范项目,实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896个,建成81个标准化“村(社区)法律之家”,实施综治中心项目1833个、雪亮工程项目757个。

探索

多元探索不断创新激活社区发展活力

  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居民杨丽蓉,虽然退休在家,但在该区率先打造的首个社区服务综合体内(芳草街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学习刺绣、做手工、参加歌舞团……

  为居民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社区服务的综合体,15分钟步行可达,正是芳草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所代表的社区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所在——“多种模式建设和运营‘一站式’社区综合体,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被写进了成都市委全会报告,描绘了社区发展治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也折射出成都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这一年来,成都各地科学把握城市发展的“时”与“势”,因时而谋、顺势而为,以改革探路的勇气,求新求变,开展了多种多样可借鉴、可推广的探索和尝试——

  以党建为引领,形成“一核三治,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目前,全市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截至8月底,2018年已召开现场会、调度会达12次。确定了117个党建引领示范社区,充分发挥街道(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部门协同作用。

  为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成都市启动了市民云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整合各类政务APP和信息平台的服务资源,推动实现居民服务“一号通”。其开发上线的“天府市民云”APP,聚焦市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需求,先期集成网上办事、信息沟通、交通出行、医疗服务、便民缴费、生活消费等30个部门的100多项服务项目,内测期间用户已达13万,通过实名认证实现了“一次认证、全部通行”。

  推动社区服务改革,促进窗口综合服务和阵地多方共享。召开全市社区营造现场推进会,市级投入1200万元,资助社区联合社会组织实施社区营造项目110个。引导建立社区基金198只,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区基金会。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建成区级、街道服务平台24个,市级建立35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全市登记社会组织达到1.1万家,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统筹社区志愿服务,新增注册志愿者12.9万人、志愿者队伍1000支,发布项目(活动)3.6万个。

  邛崃“我的社区我做主”社区总体营造活动。

  青羊区泡桐树街实施街区街巷“微循环”,彰显“一街一特色”。

效果

社区发展治理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点赞”

  时值一年,“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社区治理成效是否有所显现?居民是否认同?从城市到乡村,群众是参与者,是见证人,更是答题人。

  走进武侯区玉林街道倪家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空间整合、功能叠加,传统的8小时办公场所,变成了社区居民全天候互动式的“家园”;在郫都区,以“可食地景”为载体,该区引导自治,让居民认领土地,拆墙透绿;新津打造社区“一家人服务驿站”……

  改变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居民的切身感受。

  社区的变化,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在万人问卷调查中,96%以上的受访群众给出95.2的高分,正是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效直观的体现、有力的注脚。

  一场覆盖全域的社区亲民化改造,不仅留住了老年人的脚步,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纷至沓来:看书、喝咖啡之余,华阳的年轻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6万名“蓉漂”也爱上了他们所在的桂溪社区,因为这里不仅有漂亮的社区公园,还可在办公大楼里享受各种社区服务。

  用文化浸润,让社区变得有温度,也让社区居民变得有温情。成都各个社区挖掘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了多元的社区形态,也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社区群众。以锦江区水井坊街道水井坊社区为例,该社区建立“社区乡愁故事馆”引导居民筹集旧物,这里每一件作品,每一个物件,都有故事,既是展示本土文化,也是居民与社区情感的联结。在拓展社区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增强集体认同感,建设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区。

  “空间开放了,文化流淌着,距离更近了,社区真正有了家的味道。”这成为不少市民的真切感受。

  “多办民生小事,多积尺寸之功,现代城市发展,不以发展速度和宏大论英雄,而以宜居性和人文尺度论成败。”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强调,城市管理者要充分思考投入与产出、需求与供给、自身特征与竞争优势,创造市民需要的“理想社区”,创造城市发展的新“黄金时代”。(吴飞 图片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