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77个“溜索改桥”项目建成 结束“溜索时代”

2018-09-05 06:07:5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布拖县龙潭镇冯家坪村和云南巧家县鹦哥村之间,金沙江上最后的溜索即将停运。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华小峰摄(视觉四川)

  站在鹦哥溜溜筐内,可以看到远处的冯家坪金沙江大桥。  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华小峰摄(视觉四川)

  9月1日,金阳县对坪镇金沙江大桥上,施工人员正在对桥面进行最后一块作业面的混凝土浇筑。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一切告别,都是为了新的开始。

  9月1日,凉山州金阳县对坪镇“溜索改桥”项目金沙江大桥前,一大早就有老百姓拖儿带女地赶来,等待着大桥贯通的那一刻。

  “可以过桥!”10点半,随着施工管理者一声令下,簇拥在桥头的群众兴高采烈地踏上桥,吆喝着:“去云南啦!”391米长的大桥,几分钟就可走完全程,当地川滇两岸不通公路的历史由此终结。

  一页篇章也就此翻过:经过5年多的努力,四川77个“溜索改桥”项目全部建成,全面结束“溜索时代”。告别溜索,对四川边远山区的老百姓来说,新的希望之路正在铺开。

  □本报记者王眉灵

  守溜人的愿望

  没了守溜的收入,可蒋世学却打心里高兴:有桥才好呢,小车随便跑,可不希望子子孙孙都坐溜索出行了

  在对坪镇金沙江大桥上游约5公里处,还可以看到溜索遗址:约一人高用于捆绑钢索的墩台,以及一个巨大的铁筐。

  “小车都可以开进去。”曾经的守溜人姜世梅说,对岸有路,这边也有路,但就是没桥,绕路要四五个小时。因此,几分钟就能过江的溜索,成了两岸来往最方便、最快捷的“路”。

  52岁的姜世梅年轻时嫁到了对坪镇,娘家就在对岸——云南省巧家县东坪镇,过江“走亲戚”,“以前过江是坐渡船,比现在要低七八十米。”她指着江面说,那会儿江水更湍急,渡船过江很不安全。

  2000年,姜世梅等4户人出资修建了这座溜索。溜索“生意”很好,运行仅两年就收回了成本。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溜索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2016年,一根钢索因长久磨损断掉后,溜索被“叫停”并拆除。

  没了溜索,又有人投资运营摆渡船,但对坪镇二村村民郎万云仍觉得不方便。郎万云在对岸打工,每次过江,连摩托车带人要给10元船费,还要卡着时间:太晚了,渡船就收了。眼见不远处的金沙江大桥开建,他是一天天算着日子:“就盼着桥早日修好!”姜世梅也盼望着,“对岸很多人这辈子都没走过桥,我们约好了,等通车那天要去踩新桥。”

  凉山境内的金沙江上,曾有10多座溜索,大小不一,目前不少已经拆除,位于布拖县冯家坪的鹦哥溜是目前唯一保留且还在使用的。

  鹦哥溜四川岸的路边,停着几辆云南、四川牌照的小车。拨通墙上开溜人电话后,足足等了半小时,一个空铁筐才从对岸沿着钢索慢悠悠地摇过来。操作溜索的,是73岁的蒋世学。一间放置柴油机的土屋,就是“操作间”。19年来,两岸群众都靠着这条鹦哥溜出行,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开溜近百趟。

  今年7月,鹦哥溜下游的“溜索改桥”项目——冯家坪金沙江大桥建好了,很多村民宁愿多走半小时从桥上过。等明年大桥到村上的公路修通,鹦哥溜也将停止使用。即将没了守溜的收入,可蒋世学却打心里高兴,“有桥才好呢,小车随便跑。”满脸皱纹的他拍着身边的小孙女说,可不希望子子孙孙都坐溜索出行了。

  建桥人的挑战

  两座特大桥位于金沙江上,自然条件成﹃拦路虎﹄,建设难度远高于一般特大桥

  郑旭峰至今都还记得,2015年第一次坐溜索的感受:脚下200多米是汹涌的金沙江,他抱着勘察设备,蹲在筐里站都不敢站起来。

  作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桥梁分院副总工,这是郑旭峰从业生涯最难忘的一次经历。而这次坐溜索,为的就是给即将实施的“溜索改桥”项目进行勘察设计。

  改索为桥,并不容易。2013年,经现状调查、地方申报并报请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确定实施77个“溜索改桥”项目,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总投资14.5亿元。

  77个项目分布在阿坝、甘孜、凉山、绵阳、广元等5个市(州)。“在改桥前,溜索是这些地方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说,多年来溜索尚存,有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纳入“溜索改桥”项目后,建桥资金有了保证,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了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溜索改桥”是民生工程,每一座桥都由具有专业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设计,经招标选择建设单位,并列入了民生实事目标。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74座“溜索改桥”,仅剩3座特大桥在建,其中有两座都位于金沙江上。金沙江沿岸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大的“拦路虎”。郑旭峰说,布拖县“溜索改桥”项目经过了一年多的勘察设计,才最终确定线路走向、控制点位、桥梁样式和位置。

  对桥梁来说,单跨超过150米就是特大桥,金沙江上两座溜索改桥项目均是一跨过江,主跨分别为260米和280米,建设规模、难度远高于一般特大桥。为保证质量和进度,这两座桥创新采用了代建的方式,由专业公路公司来进行建设管理。

  “人、材料都是坐溜索到对岸,再背着材料走到桥址。”代建单位、四川兴蜀公司溜索改桥项目指挥长杨朝富回忆,布拖县冯家坪金沙江大桥建设之初,因对岸不通公路,大型设备无法进场,只得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将小件物资用溜索运过江,打墩子、拉钢索,在桥址旁建起一座施工用的索桥;起重机拆分过桥后再组装,将大型设备吊运过江。

  对金阳县对坪镇金沙江大桥来说,没有建设场地是最难的事。两岸公路狭窄、大山陡峭,无法辟出更宽的作业区域,下游约2公里处的河滩地成为作业区。

  “大桥主梁的钢骨架宽8米,但路只有6.5米宽,成型的钢结构运不进来。”建设单位、四川路桥项目经理付豪说,钢结构都是运到作业区组装,再下江用船运到上游的桥址区,用吊装方式进行建设。组装好的钢结构最重42吨,为了将钢结构运到船上,又在作业区建设了一套吊装系统,这套系统跨过了金沙江,钢绳单向长500米。

  金沙江上的风是另一挑战。金阳县对坪镇一年有8个月风力达到6级以上,给拱桥吊装带来极大挑战。四川公路设计院、重庆交大、西南交大等多家单位参与,攻克了多重技术难题,才架设起这座凉山州跨径最大的拱桥。

  小镇人的梦想

  在对坪镇干部群众看来,桥通了,路近了,产业发展肯定会更快,花椒、水果也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8月31日,又是对坪镇赶集的日子,凌晨5点多钟,独角溪村村民吉史色堵就起床,将前一天装好的一麻袋青花椒捆在摩托车后座,向山下驶去。

  在集市里候了两个小时,吉史色堵以每斤53元的价格,将50多斤青花椒全部卖给了收椒的小贩,对于价格,他不是很满意。

  集市的收椒处,四五个商贩满头大汗,一边指挥小工筛椒、过秤,一边拿着小本记数、付钱给椒农。正是青花椒上市的旺季,集市里有上万斤花椒在卖,袁安学只收购了800多斤,“多了没人来收,就亏了。”他只是第一道商贩,还有更大的买家收购,运到云南省昭通市,从那里再销往全国。

  袁安学不是没想过直接将青花椒运到昭通卖,但是从对坪镇到昭通市,货车要开8小时左右,一袋花椒运费20元,一年光运费就要2万元。“我们赚的都是‘角角子’,运费给不起。”

  在对坪镇副镇长马红看来,随着金沙江大桥的通车,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经金沙江大桥到昭通,时间要节省一半,货物运费将大幅降低。”金阳县是全国青花椒第一县,近两年来对坪镇加大青花椒种植,现种植面积达1.1万亩,其中3000亩已投产,“桥通了,产业发展肯定会更快!”

  青花椒的最佳种植海拔在1000至1800米,独角溪村正位于这个黄金高度,全村389户,种植近2000亩青花椒。村支书曲么日坡谋划,在青花椒地里套种果树,结出的果子都通过新路运到昭通。“路好走了,更多的客商愿意来,我们的花椒、水果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他憧憬着,早日摘掉“国贫村”的“穷帽子”,村民过上好日子。

  对坪镇政府一楼一间办公室,已经挂出了“电商平台”的招牌。除了青花椒,针对核桃、魔芋、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对坪镇也做了相应规划,“我们正引导村民通过更多平台,售卖农产品。”马红说,全镇脱贫的目标并不遥远。

  在凉山州冕宁县青纳乡青丝塘村,变化正在发生。2016年底,跨雅砻江的溜索改桥项目建成后,村民到冕宁县的路程由6小时缩短到了2小时,客商直接上门收购特色农牧产品,到2017年底,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村民生活也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走进村子,新房子不少。青纳乡乡长袁雷远说,物资运输方便了,水泥、建材可以运到家门口,大家纷纷拆土房、修新房。

  随着全省路网的完善,更大的变化或将接踵而至。杨朝富告诉记者,在建的宜攀高速沿金沙江布线,对坪镇、冯家坪镇两座金沙江大桥,都将与宜攀高速形成对接,起到集疏作用,“将来高速公路通车后,这两座公路桥的作用将更为凸显。”  9月1日,金阳县对坪镇金沙江大桥主体工程完工,两岸群众兴高采烈地走上大桥。 本报记者吴传明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