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两地上榜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8-09-03 03:46: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日,2018-2020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已正式出炉,成都市青羊区、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之乡等39个县、区、乡镇获得命名。泸州两地上榜,泸县获得命名民间演艺之乡、合江县白鹿镇获得命名傩戏之乡。
雨坛彩龙
据悉,泸县民间演艺资源主要由泸县龙舞为代表的灯舞、戏剧、说唱民间表演艺术和116支农民演艺队伍为代表、乡土特色浓郁的农村演艺组成。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泸县人民不仅喜爱舞龙,还形成多种多样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如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得胜花灯、百和莲枪、玄滩狮舞、牛滩马儿灯、玄滩薅秧歌、福集耍锣,以及24项列入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传统舞蹈、音乐、戏曲等,均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演艺形式。泸县近年投资1000万元,以国保“宋代石刻”为题材创编的大型跨界融合舞台剧《龙城宋韵》已公演;投资500万元的以雨坛彩龙为主线,联袂《龙腾盛世》等4个获奖精品,以《彩龙舞东方》为主题的组台节目;汇集泸县20个镇、街道的各式龙舞组台的《龙舞天下》可开发利用;雨坛彩龙4套原生态龙舞表演,可单独表演或联袂其他艺术组台表演。泸县民间演艺主要品牌项目有:春节农民演艺大舞台、龙舞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春会、玉龙湖放生节、丰富的民俗节、公共文化巡演、激情广场大家乐。
傩戏表演 上台踏九州
傩戏,在泸州又称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戏剧的活化石。泸州傩戏,原名“白鹿傩戏”。2017年,以泸州市名列前茅的“泸州傩戏”,推荐申报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傩戏大体分为阴戏、庆坛与阳戏三种。阴戏大体是涉及阴曹地府与鬼怪的相关的一些剧目与法事。庆坛也称傩愿戏、师道戏,以祭祀礼仪、庆贺神灵为主要目的的傩戏形式。酬神还愿,庆贺神诞,祈福添寿,祷五谷丰登的庆坛法事。因其不走丧家,故端公习称此类庆坛为“阳事”。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泸州傩戏集道教祭祀仪式与民间戏剧表演于一体,已成为颇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初始时期宗教色彩已逐渐淡薄,从“娱神”变为“娱人”。泸州傩戏是泸州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泸州市积极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乡村文化节等形式,既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又丰富基层群众生活,同时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