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英国女孩在舌尖上“寻路四川”

2018-08-26 18:10: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多年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获得奖学金,前往四川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从小热衷于各地美食的她,沉浸于千姿百态的川菜难以自拔,甚至专门前往烹饪学校学习川菜厨艺。

  扶霞对川菜的寄语

  这段舌尖上的四川之旅,被扶霞写进《鱼翅与花椒》一书,最近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女孩,去了中国,啥都吃了,后果嘛,有时候还真是令人惊讶呢。”扶霞借助饮食“寻路四川”,不仅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四川饮食文化,拜师学艺中的种种趣事,更巧妙地呈现出饮食背后四川社会的悄然变化。

  《鱼翅与花椒》平面封

大街小巷寻觅“勾魂”之味

  扶霞与四川的缘分已经延续了20多年。不过,其起源却要追溯到英国,那时她还是个20岁出头的女孩。

  上世纪90年代初,扶霞在家乡牛津结识了一位来自四川的二胡演奏家,后来前往成都拜访,她却因为一顿午饭意外地迷上了川菜。“至今我仍然记得那顿午餐的每一个细节。”扶霞回忆道,尤其是鱼香茄子,虽然没有用到鱼,但那种酸甜味还真是有点鱼香。“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吃所未吃的中国菜,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不久,扶霞申请到一笔奖学金,前往四川大学开始中国少数民族研究。课业之余,她在蓉城大街小巷寻觅锅魁、担担面、火锅等美食,和不少餐馆老板、厨师甚至菜贩打成一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川菜是以“麻辣”著称,不过扶霞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有点以偏概全。“真正让川菜独一无二的,就是调味的艺术。川菜大厨十分擅长组合多种基本味,创造出勾人魂魄的复合味。”糊辣味、宫保味、荔枝味……对调味的重视,让川菜成为生机勃勃的菜系。

  扶霞在成都菜市场挑选花椒

  扶霞发现,生活在成都的留学生们不仅热衷于四川美食,还时常加入学武术、摆龙门阵、打麻将的大军。“四川人的热情和随性是出了名的。”扶霞说,自己被偶遇陌生人邀请吃饭的次数也数不清,甚至这里的空气、方言似乎都能释放天性、放松情绪。

资格“吃货”不能光说不练

  《鱼翅与花椒》每一章结尾处都附上一份菜谱,介绍回锅肉、鱼香茄子、担担面等经典川菜或小吃的做法。扶霞的川菜探险并没有光顾着吃,她还详细地记录川菜厨艺,从“偷师”直至开始科班学习。

  扶霞回英国后做的豆腐脑

  谢老板的担担面,就是扶霞“偷师”的对象之一。尽管她软磨硬泡想拿到配方,谢老板却从不和盘托出,有时让她看伙计往碗里加调味料,有时介绍牛肉臊子的做法,过了很久扶霞终于在家里重现这一美味。扶霞还曾在茶馆遇见一个老大爷,坐在身边聊了一个多小时,一丝不苟地写下几十种不同的饺子,根据馅料和烹煮方法来分类。

  然而,这还是没能满足扶霞对川菜满腔的热情,直到走进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作为这里最早的外国学生之一,扶霞先上了一个月私教课,学习了16道经典川菜的做法,后来又参加了3个月的厨师培训班。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

  刀工尤其让她印象深刻。在烹专老师的手中,一把菜刀就能使出切、片、斩等十多种刀法,将食材加工出片、条、块、丁、丝等各种形状。课间休息的时候,扶霞就像自己的中国同学一样,在院子里巨大的磨刀石上磨菜刀,保持其锋利光鲜。她还特意买了把菜刀带回英国,如今已使用多年。

  掌握了刀工、调味、火候等奥秘,扶霞上锅操作颇为自信,她的鱼香肉丝也让老师称赞不已。扶霞觉得,学做川菜让她回到了烹饪的基本,什么都亲手来做,甚至多年后她也不用微波炉、洗碗机等现代电器。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饮食为媒见证四川变迁

  回到英国后,扶霞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继续求学,完成关于川菜的论文。她发现,当时伦敦竟没有一家地道的川菜馆,英语世界中也没有一本川菜菜谱。扶霞撰写了一部川菜食谱,在遭到6家出版社拒绝后终获出版。

  有趣的是,尽管扶霞对川菜全情投入,她的四川朋友当时却对西餐敬而远之,普遍觉得西餐“古怪”并且“单调”。对于扶霞费尽心机准备的传统英国晚餐,食客们嘴上却毫不留情:怎么只有三四个菜?土豆怎么能做主食?

  这也难怪,20世纪90年代初的成都,正宗西餐厅还非常罕见,价格也绝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扶霞邀请朋友吃西餐时发现,他们以前从未用过刀叉,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拿。中国的传统饮食观念,也难以接受西餐中的“生食”。不过到了2007年,扶霞发现西餐饮食习惯和礼仪已开始在中国流行,人们放下筷子熟练地使用刀叉。而在今天的成都,西式快餐自不必提,正宗的爱尔兰、意大利、土耳其餐厅等,同样不难觅得踪影。

  借助饮食,扶霞数十年如一日地观察、记录着四川的变化。例如在烹专学习时,她发现传统的学徒制度早已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在旧时代,烹饪大师需要人帮厨的时候就收个学徒。师父总会害怕徒弟成为专业上的对手,所以就有了‘留一手’这个传统,甚至故意误导,传授不完整的菜谱,给出错误的示范。”这一体制逐渐走入历史,在烹专,学生接受的都是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烹饪教学,还能自创新菜,而不是一直重复老师的保留菜谱。

  这一过程中,扶霞同样见证了城市风貌的巨变。刚来成都时,城里只有岷山饭店、蜀都大厦两座高楼,如今新建筑已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川报观察 余如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