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成都这个“火锅音乐文化村”做出乡村振兴“沸腾”爆款

2018-08-25 21:43: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唤三五好友,蹬几辆单车,溯绿道、穿林盘,路遇农家小院,停下来品一杯新茶、学两手竹编、看几本好书……这份惬意,折射的不仅仅是乡村之美,更是乡村之兴。

  从深化土地改革到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从新农村建设到田园综合体打造,成都的每一步先行先试,都着力挖掘乡村内生动力、释放乡村资源价值。这一次次创新探索,也在成都广大的农村催生出一个个“明星村落”。

  近日,四川日报推出“走进明星村”系列报道,寻找发展启示。

  “火锅音乐文化村”夜景。吴勤明摄

  8月22日,成都邛崃市牟礼镇小塘村村民龚世海在儿子龚亮的陪同下,来到新都区三河街道“火锅音乐文化村”。父子俩此行主要目的是“取经”。龚亮说,小塘村是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现在又建起绿道,村里想结合绿道建设做些新的尝试,“听说这个项目很红,所以来看看。”

  有多“红”?“火锅音乐村”总经理付伟用一组数字作证:“每天接待2000人,一年接待人数超过60万人次。”

  “火锅音乐村”所在的龙伏社区是一个涉农社区,也是新都区规划的“天府沸腾小镇”主要区域。以“火锅+音乐+绿道”乡村旅游方式,这里正在探索成都乡村振兴提出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火锅+音乐

  绿道边“长”出新“景区”

  选择这里参观学习,龚世海父子事先也做了不少“功课”:“这个项目就在绿道旁边。”

  付伟也不讳言:当初他和合伙人选中龙伏社区打造“西南首个户外火锅音乐文化村”,“规划中的锦城绿道从这里经过”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不需要造个景观为火锅经营服务,而是成为绿道生态园林的配套,让人们在绿道沿线也能享受美食、音乐和文化。”

  突出“音乐”特色,“火锅音乐文化村”与四川音乐学院合作,每晚表演两小时文艺节目;“村”里有30亩的小湖,他们在湖中建了激光音乐喷泉,又设计了一艘民歌小船,两位民歌手在水中悠游而歌……这些增值体验,在食客中引发爆裂式口碑传播。项目也从最初设计的100桌扩张到现在的180桌,日接待能力达到2000人。

  9月底即将开业的二期,将把日接待能力提高到5000人,还设计了飞越丛林、川西滑道索桥等项目,“我们的想法是按照4A景区的标准来建设。”付伟说。

  龚世海很感慨:“我们以前想得简单,只想搞个农家乐,现在看起来有点落后了,要提升到景区的层面来认识。”

  站上巨变风口

  乡村在“沸腾”中谋振兴

  “提升到景区层面”来考量项目,正是龙伏社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找到的突破思路。

  看区位,龙伏社区优势独特:距“日接待游客3万人”的成都大熊猫基地仅2公里,锦城绿道由此经过。立足于此,规划面积60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天府沸腾小镇”在这里落地,包括音乐百花谷、蜜意五龙、玛歌庄园“火锅音乐文化村”、沸腾之路、沸腾里、都市农庄、田园火锅在内的7个大项目共25个子项目正陆续亮相,也让龙伏社区站上巨变的“风口”。

  如何抓住机遇,让乡村与项目共生发展?龙伏社区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上找出路:社区及周边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基地,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为“火锅音乐文化村”配送新鲜蔬菜,预计未来可形成销售额560万元;400余位村民进入园区务工,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而“初步估算投入运营后总收益约为12亿元”的“天府沸腾小镇”,还给这个涉农社区带来更高期望值。“用好火锅、音乐、熊猫三大文化IP,带动周边游,还能产生住宿、停车、购物等消费。”社区负责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走访手记

  邛崃牟礼镇小塘村村民龚世海:

  看了“火锅音乐文化村”以后还是比较震撼。这个项目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就是好的生态环境,客人在这里可以充分和大自然接触。其实我们牟礼镇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不错,有连片的稻田,稻田里鱼、虾、蟹等客人可以下田去捉,充分体验田园生活。原来的农家乐有点过时了,要升级。我想搞一个稻田民宿。需要一个好的设计,结合到绿道建设,很自然地把客人吸引到庄园里来消费。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完全可以去吸引好的项目或投资来。

  专家点评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总工程师刘可佳:

  看过“火锅音乐文化村”以后,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对废弃荒地的综合治理。那儿原来是一块废水塘和废地。社会资本愿意介入是一件好事,一是保留了原有大树,二是新增了许多绿化,按照景区的要求来设计景观,有川西特点。我注意到,这里没有大门,四面开放,可以自由进入,这个是成都绿道建设提倡的,给了群众一个大大的生态福利。同时,这里又把生态和商业做了结合,既没有把绿地变成建筑,也很好地注意了建筑和自然间的协调,让绿道融入园内的整体风格之中,比较成功。(记者张红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