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四川端出监督“麻辣烫” 获《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聚焦

2018-07-24 22:34: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自2016年起,四川在全省推广“阳光问廉”,探索媒体暗访曝光、群众现场监督、纪检追责问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即“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7月2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头版刊文,通过复盘几场“阳光问廉”节目,聚焦四川如何打造监督的“麻辣烫”品牌。

  图为《中国纪检监察报》7月24日头版截图。

  7月13日下午,四川省广元市文化艺术中心,可以容纳几百人的演播大厅座无虚席。

  “10、9、8、7……”随着大屏幕上的倒计时开启,观众席很快停止了喧哗,气氛变得严肃起来。

  时针指向15时整,聚光灯射向台上就座的4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广元市第14期“阳光问廉”节目现场,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不是一次和风细雨的访谈,而是一场辛辣尖锐的提问。

  如今,在川蜀大地的21个市州,类似的场景已是常态。自2016年起,在巴中市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四川在全省推广“阳光问廉”,探索媒体暗访曝光、群众现场监督、纪检追责问责的一体化监督模式,即“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截至目前,全省共开播节目492期,现场“问廉”提问13808个,涉及部门(单位)3127个、党员干部4587人,累计问责2218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028人。

  图为四川省彭州市“阳光问廉”节目现场。(资料图片)

  把问题晒在阳光下

  “综合文化活动室是这样的状况,您清楚吗?”

  “文化活动室的性质发生变更是否经集体决策?”

  ……

  7月11日,在彭州市举行的“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节目现场,因村里的综合文化活动室被改为麻将棋牌室,龙门山镇党委书记段东华被考评团的媒体记者、群众监督员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轮番提问,当场高度紧张、大汗淋漓。

  无论是办理证照遭遇“踢皮球”,还是厕所改造沦为豆腐渣工程,“阳光问廉”节目曝光的民生问题各式各样,但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缺失则是这些问题背后的共同病症。

  “坐北朝南,站在政府立场考察民意;坐南朝北,站在百姓立场监督政府。”2015年9月,履新四个月的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在与媒体恳谈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带动群众监督,打造舆论监督的“麻辣烫”品牌。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专设“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一章,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对待、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为增强监督合力,将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阳光问廉”采用“市级主办+县级自办+市县联办”模式,各市州每年至少播出节目4期,开启了监督新模式。

  在一份《近期部分市州“阳光问廉”工作安排表》中,记者看到,尽管各地节目名称叫法不一,但节目主题均聚焦基层微腐败、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等突出问题。

  在四川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郑东风看来,“阳光问廉”不同于一般的电视问政:“它紧扣‘廉’的主题,内容涵盖作风建设、落实‘两个责任’、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全面从严治党的多个方面。”

  “阳光问廉”坚持不彩排、不预演、不通气,真刀真枪、揭短亮丑、辣味十足,通过主持人犀利发问、网民尖锐质问、观众现场辣问,力求问清问题根源、问出责任所在。

  7月11日在彭州举办的这场“阳光问廉”电视直播节目,已是《廉政瞭望》杂志记者王兆伟第3次担任媒体点评嘉宾。

  “没有剧本、没有彩排、没有后期制作,节目是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同步直播,一遍就过。”王兆伟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节目应有的“辣”味,“甚至连所有参与拍摄者都是在节目现场才首次看到暗访视频。”

  一种特殊的咬耳扯袖

  作为广元市“阳光问廉”节目主持人,何芳向记者回忆,节目开播的最初几期,主持人和考评团的尖锐提问、不留情面,一度让不少参加节目的领导干部很不适应。

  “紧张”,是他们当中不少人的突出感受。

  一次节目上,广元市拆迁办主任对市政府引进的重点企业建设用地难的问题轻描淡写、顾左右而言他,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则“打破砂锅问到底”,连续追问9次,最后令该主任红脸出汗、如坐针毡。

  “一些人私下里曾试图向栏目组打听节目内容,一些区县还成立了团队专门研究应对‘阳光问廉’的提问。”何芳告诉记者,节目播出后,栏目组甚至还收到过匿名威胁,“有人打电话过来警告说‘你们要小心哦’。”

  几年来,“阳光问廉”始终保持“麻辣”的锐度,让批评直言不讳,让监督无处不在,让“四风”无处遁形。最近几期节目播出后,何芳发现,从一开始的不习惯、推脱责任到后来的直面问题、立行立改,参与节目的领导干部的认识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7月13日,因下属木门镇茶园荒废问题,旺苍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谭江第3次坐在广元市“阳光问廉”节目的台上。面对提问他不遮掩、不回避,有一说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在台上没考虑太多,就只想着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解释清楚,下来抓紧解决问题。”

  回想起两年前,谭江第一次接到“阳光问廉”栏目组的通知时,“第一反应是这回摊上事儿了”。如今,在谭江看来,“阳光问廉”不是找茬,而是一种特殊的咬耳扯袖。

  “如果看到哪一期‘阳光问廉’节目曝光的问题有典型性,我都会明确要求基层干部收看并做总结。”当记者问道,如果遇到自己当时也在台上的情况,会不会在下属面前丢面子,谭江耸耸肩笑着说:“这个还真没想过。”

  “阳光问廉”直击庸政懒政、剑指不作为乱作为,成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助推器”,解决了一批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阳光问廉’不是一场让官员出丑、让群众解气的荒诞剧,而是通过曝光群众身边的具体问题,推动落实工作责任、转变干部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四川省纪委常委荣凌说。

  “问廉”必问责,问责问到底

  “阳光问廉”,绝不仅仅是在台上一“问”了之。

  “在第12期‘阳光问廉’节目曝光问题整改问责中,刑事拘留3人,问责16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5人,诫勉谈话1人……”

  这是7月13日,广元市第14期“阳光问廉”节目一开场,“阳光反馈”环节中的一幕。

  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始,对此前曝光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公开反馈,是各地“阳光问廉”的常规做法。

  四川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廉”必问责、问责问到底,同时做好“问廉”后半篇文章,对节目曝光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整改销号,既对问题整改情况跟踪回访,又对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问廉”一件、警醒一线、教育一片,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问廉”的过程本身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过程。

  7月12日,对于射洪县玉太乡尊圣村堰塘整治不合格问题,射洪县副县长邹清两次回答均未通过考评团考评。坐在台下的射洪县委书记蒲从双顿觉脸上“火辣辣”的,他当即跟旁边的县纪委书记交代,要以此事为典型举一反三,全面摸排彻查。

  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台下做“阳光问廉”的观众,但蒲从双认为,党员干部不能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而要把自己摆进去,使他人的教训成为警示自身的素材。

  一次,遂宁市“阳光问廉”节目曝光了蓬溪县公安局办户口让老百姓“跑断腿”的问题。当时蒲从双就在台下,便赶忙把公安局长叫来询问,得知射洪县已整改完毕,他松了口气又觉得后怕:“幸亏提前改了,否则上台‘红脸出汗’的就有可能是我了。”

  在当地群众眼中,这档被称为四川版“焦点访谈”的节目备受青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00余万人次收听收看“阳光问廉”,电视收视率、广播电台收听率屡创新高。

  把监督的话筒递给群众,“阳光问廉”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生动注脚。“期待通过这一监督模式,促使干部人人有担当,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何芳说。(记者 王卓)

分享到: